小国学网>故事>吴越国最后一任皇帝钱弘俶简介 钱弘俶死后

吴越国最后一任皇帝钱弘俶简介 钱弘俶死后

收录日期:2025-08-08 08:23:05  热度:10℃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建立起了吴越国,古代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就是吴越国打造出来的。时过境迁,到了吴越国最后一任君主的时候,也就是钱弘俶在位时期。

钱弘俶,又名钱俶,小子虎子,他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他主持修建的雷峰塔却非常有名。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法海将千年蛇妖白素贞关在了雷峰塔里,白素贞的儿子许士林是文曲星下凡,他高中状元以后,就来到雷峰塔下解救白素贞,让许仙和白素贞相见。世人只知雷峰塔是关过白素贞的佛塔,却不知道雷峰塔最早是何人因何事而修建的。

钱弘俶为什么要修建雷峰塔呢?这大概是因为他非常崇信佛教吧。

钱弘俶非常喜欢佛法,他二十岁就继承了王位,一继位就把天台德韶大师拜为国师,还从道潜律师受菩萨戒,法号为慈化定慧禅师。估计要不是有一个王位之名挂在他身上,他早就出家为僧了。

吴越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钱弘俶继承了祖辈基业以后,可能也有着对佛的崇敬之情,就在吴越国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了无数座佛塔。据说他在955年的时候,以慕阿育王造塔,一口气就铸造了八万四千小宝塔,世人把这些佛塔称之

为钱弘俶塔,这一事迹甚至还传到海外的日本。

传说,钱弘俶修建雷峰塔,跟他的宠妃黄氏有关。钱弘俶的后宫妃子不多,加起来一共才三个人,黄氏便是三人中最受宠的一个。因为黄氏怀胎十月生下孩子,钱弘俶非常高兴,于是就拨款修建了雷峰塔,希望母子都能平安。

钱弘俶死后,其归葬之地却成了一个历史谜团,没人知道他被葬在了哪里。千百年以后,浙江苍南县五凤乡南山头村南的一个小山坡却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村子里很早以前就流传着一个说法,称此地埋葬着一位皇帝。百年之前,墓旁还住着一户人家,相传那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守着这座墓,只不过后来不知道他们搬去了哪里。

这座墓的奇怪之处在于,它不仅没有墓碑,从外形上看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土包,它真的是皇帝墓吗?

专家现场考察过后称,此地的确有一座1300年前的古墓,而且还非常有可能是吴越国最后一位皇帝钱弘俶的墓。至于为什么此墓没有立碑,有说法称,这大概是因为钱弘俶是亡国之君,他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和后人,所以才没有立碑,恐被世人耻笑。

对于钱弘俶葬于何地,一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称他被葬在洛阳,另一种说法称他被葬在苍南。苍南曾是钱弘俶所管辖的地区,葬在此处的可能性极大。

猜你喜欢

  • 在爱里慢慢成长

    那一年她15岁吧,读初三,小小的心里那种极强的自尊与妖娆的青春一样,来得猝不及防。她是个温驯又寡言的女孩子。每天除了学习,几乎不会像其他女孩子一样,爱跟新来的年轻班主任聊天、开玩笑,甚至请他去吃门口小店里的冰淇淋。她看到他被

  • 追求

    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文明之对于不同的人,往往进入其不同的心理层

  • 温情的钥匙

    那时,我在深圳一家私人超级市场打工。每天卸车、装货,马不停蹄挥汗如雨。可那位林经理却对我们很苛刻,幸好他的侄子,也就是我们的顶头上司仓库保管林恺还算通情达理,对我们格外关照。 某天清点仓库时,林经理发现少了几包烟和几箱泡面。他便

  • 大师心态,成就了大师

    大师年轻时在上海穷困潦倒,常常为一顿饭发愁。他的鞋前面裂开一个口子,像鲇鱼的嘴,他既没钱买新鞋,也没钱缝补。一日,大师画了一只老虎,拿到街上卖。一外国人看中了这幅画,想买,就问:多少钱?”大师说:500美元。”外国人

  • 真心助人者,终将铸就自己

    他父亲是位大庄园主。七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当家人带着他在美国的迈阿密登陆时,全家所有的家当,是他父亲口袋里的一叠已被宣布废止流通的纸币。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

  • 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地行动起来

    美国联合保险公司董事长克里蒙?斯通,是美国巨富之一、世界保险业巨子。斯通16岁时,念中学。哪个夏天,母亲指导他去推销保险。他走到母亲指导给他的大楼前犹豫不决。这时,他默默念着自己信奉的座右铭: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有大收获,那就下手去

  • 下决心改变自己,你会拥有成就感

    年届不惑的朋友刘先生准备辞官办实业,家人都不同意,认为他的事业已经发展得不错,如果下海失败,就意味着前面几十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刘先生是我的知心朋友。他向我征求意见时,我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在全球率先推

  • 人生要滚烂泥巴

    侗族人有一种独特的成年仪式:一个人有三个生日要滚烂泥巴,即:五岁,十岁,十五岁。 他们有句俗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 五岁的人,就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劳动。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