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吻开上帝的眼睛

吻开上帝的眼睛

收录日期:2025-08-07 07:48:06  热度:11℃

有了至爱,才会有奇迹。为至爱的人分担不可承受的灾难时,连上帝都会睁开眼睛。

傍晚时分,沙波瓦洛夫与妻子到夏令营探望女儿后准备回家。长途汽车一个小时以后才能到来,于是他们来到河边散步。

与天下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为了生计他们几乎要付出全部的时间。对于终日劳碌的他们,实在难得有这次放松的机会。

微风轻吹,波光荡漾,妻子依偎在丈夫胸前,两人似乎回到了情侣时代,时间就在这满满的幸福中悄悄流逝。

一片乌云悄悄向这里逼近,天色越来越暗。河岸上休闲的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离开,沉醉在绵绵柔情中的他们却没有察觉。雨下了起来,天空雷声隆隆,被雷声惊吓的妻子躲进丈夫怀中。雷雨中,丈夫一边紧紧搂住妻子,一边低下头亲吻安抚妻子。意想不到的灾难就在这个时候从天而降。沙波瓦洛夫低头的瞬间,一道闪电伴着惊雷划破天际击向他的太阳穴,闪电的光芒照亮了阴暗的天空,妻子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切,但是在那短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除了毫不犹豫地紧紧抱住丈夫亲吻外,她没有任何选择可以帮助丈夫逃脱厄运。顿时,两人几乎同时被闪电击中。那一刻,时间仿佛已经停止,天地仿佛变了颜色,他们深情相拥的画面,定格在闪电、雷鸣、风雨之中。大滴大滴的鲜血顺着妻子的嘴唇滑落,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如同一只只翻飞的蝴蝶。岸边避雨的人们看得惊心动魄,两人嘴唇和脖子上刀刺般的伤痕告诉大家闪电的威力是多么令人恐惧。半个小时后,救护车把他们送到医院。当时在场的人几乎都认定至少沙波瓦洛夫性命难保。结果却出人意料,经过抢救,两人全都脱离了危险。醒来后,妻子得知丈夫获救的消息非常平静,微笑着对大家说:我在吻到丈夫的一刹那,就知道上帝已经睁开了眼睛,我们的孩子需要父亲,我需要丈夫,他怎么忍心从我们身边把他带走呢?

即便是权威医学专家也不得不承认被雷电击中头部的沙波瓦洛夫能活下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唯一的解释是那一吻使妻子平分了他身上雷电的威力。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无法预知的灾难对每个人来说也许是逃无可逃,然而不论灾难有多么巨大,两人一起承担。灾难便会被消解一半。

有了至爱。才会有奇迹。为至爱的人分担不可承受的灾难时,连上帝都会睁开眼睛。

猜你喜欢

  • 别让玫瑰枯萎

    1998年,我正在俄罗斯留学。那一年的情人节,莫斯科很冷,气温达到了零下38C,而且天空飘满了雪。尽管如此,兜售玫瑰的小贩们依然不停地穿行于大街小巷,让这爱情的信物无止无息地燃烧,温暖着那些置身爱情中的人们。 我是个例外。那些玫瑰只会让我

  • 勇于认错,所以受人赞赏

    在这里,我想举一件我自己经历的事加以说明。我住的地方,几乎是在纽约的地理中心点上,但是从我家步行一分钟,就可到达一片森林。春天的时候,黑草莓丛的野花白白一片,松鼠在林间筑巢育子,马草长得高过马头。这块没有被破坏的林地,叫做森林公园它的确是一

  • 娘讨来的三袋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孩子每晚在油灯下学习,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

  • 她的名字叫妈妈

    我到西北去采访,即将返程的那天早晨,坐在一个只有3平方米的楼梯间里,跟这个做饭的阿姨闲聊。 她在孩子年幼时,丈夫就去世了。她既当爹又当妈地把孩子拉扯大。 十几年后,儿子出息了,大学毕业后进了国防部直属的飞机强度研究所工作,离家几千里。

  • 爱的五指山

    早在几年前,这座小城曾发生过一起骇人的交通事故,不少人都死于那场灾难中。俊俏的她也没有例外,她人虽走了这么多年了,却还是总让人忘不了。 她长得窈窕出众,模样很靓,人也十分聪明,是艺术团里唯一挑大梁的台柱子。几年来,为了艺术,她一直奔忙在各

  • 死神认定的穷人

    一天,死神来到一座小城,说:“一个星期后,我要带走一个人,一个全城最穷的人。” 三个人听到了死神的话,但他们一点儿也不担心。第一个人是富翁,他洋洋得意:“我富着呢,怎么轮也不会轮到我。”第二个人是富翁的邻居平民,他微笑着说:“我虽然没钱,

  • 苏末丢失了林又南

    暧昧像水草疯狂生长 1999年的某个下午,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漏下来,在地上铺洒出一片斑驳发亮的光影。苏末坐在学校篮球场边的树阴下,正在考虑是不是要在这里继续读书,或者让父母给安排去一所重点中学。一个篮球流弹般突然向苏末直直地飞来,苏末还

  • 平视是一种境界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目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童年》的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