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路遥的另一双父母

路遥的另一双父母

收录日期:2025-08-08 06:41:53  热度:11℃

1957年秋天的一个清晨,7岁的王卫国眼睁睁地看着亲生父亲,在自己眼皮底下偷偷离去,将自己撇在了陌生的延川县郭家沟。

王卫国明白了,伯父家无子嗣,而他家兄弟姐妹一长串,到了伯父家,他就是伯父伯母的儿子,将他过继给伯父,为的是撑起王家另一爿门户。尽管很不愿意,但他还是噙着眼泪躲在大树后面告别了父亲。

从这个清晨起,在郭家沟的窑洞里,少年王卫国将由侄子转变为人子。

贫苦人家的生活,就像出门即见的久旱无雨的黄土山包,贫瘠而沉重。王家老大王玉德,这个年少起开始主持家政,担起一家生活重负的大哥,十几年来,送走父亲,操办了二弟、三弟的婚事,多年苦心积攒的家当耗费殆尽,自己也累出一身病,不再有力气与妻子一同走出家门,帮人种地扛活了。

好在老父亲在世时,他们有一孔窑洞,这个家里面,许多个冷风凄凄的夜晚,夫妻俩蜷缩在灶角柴窝里过夜——热热的炕头让给了那些从榆林一带下来揽工的石匠、皮匠和窑工,为的是能够多挣几个钱。

辛勤劳苦,省吃俭用,夫妻俩又掏了两孔窑,添了些农具,养了鸡羊,一份家业算是置起来了。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光景也渐趋衰落。只是,比起二弟王玉宽,毕竟没有那么多口人吃饭的负担。

现在,他们有了儿子,王家老大两口子心里踏实下来。

儿子就是他们的指靠,是他们在世上过日子的盼头。他们喜爱这个儿子。家里光景过不到人前,不像人样儿,但破衣烂衫,总想让儿子穿得暖一点;粗糠野菜,总想让儿子吃得饱一点。在遭饥荒的年月,儿子饿得面黄肌瘦,母亲硬是撑起腰板走出门去,讨饭都要为儿子讨回一口食来。(白描《路遥身后的故事》)

当时,大伯家中有四口人:奶奶、大伯、大妈和少年王卫国,在农村算是个小家庭。王卫国进门的那年,奶奶六十岁上下,大伯和大妈四十岁左右,除少年王卫国之外,都是劳力。三个大人忙农活,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应该是当地稍好一点的家庭。

在郭家沟,一切都是陌生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已经远去,少年王卫国想家是必然的。毕竟已经是7岁的孩子了,一切的记忆和温情比较牢固地扎根于清涧王家堡那个更加穷困的家里。

初到延川的少年王卫国,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并不只是对老家的思念以及与一双新父母的磨合相处,而是来自生活环境和语言的不适。

虽然延川和清涧是邻县,但在口音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时的农村人,除了下地种田,很少出远门,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和附近的集市,来往的人除了亲戚就是偶然来村里的石匠和木匠。一有不同口音的人出现,立即就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尤其是小孩子们,一听到外地口音,就大惊小怪的。

王卫国出现在郭家沟的第一天就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嘲笑的方式奇特而又尖酸:先是一个孩子问他话,当他回答后,所有的孩子都大笑起来,边笑边夸张地学他的“清涧口音”,有的孩子甚至极野蛮地叫他“外路脑子”。当他提出抗议时,这伙人吃了一惊,不是为自己的不礼貌吃惊,而是为这个“外路脑子”居然敢反抗吃惊。他们先是沉默,然后变着法子孤立王卫国。在村里时,孩子们不和他一块玩耍,见他过来众人就大笑着散开了,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那里;上山砍柴时,那些先到的孩子“指山占地”,手臂一挥就将有柴的地方全“占”去了,然后再一个个地“准入”。别人都能砍,唯独不让王卫国砍。

王卫国个性强,在老家时王家又是大户,他从小就是“娃娃头”,哪里受过这种气,自然要反抗。在得不到家人保护的情况下,只好独自捍卫尊严。这就是他奋斗一生的起点。

少年王卫国大获成功。过了不久,他又成了这个村里的“娃娃头”,年龄比他大的孩子都成了他的朋友,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成了他的“部下”,比他小的孩子都成了他的崇拜者或者追随者。(海波《我所认识的路遥》)

少年王卫国留了下来。不是他的选择,仍然是一种命定。大伯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虽然也是赤贫如洗,但是他还稍稍有些余力供养他上学,这对于少年王卫国来说,是任何事情都比不过的说服他留下来的理由。

大妈李桂英非常疼爱这个侄儿——以后的儿子,想方设法地哄着儿子开心,当然,能让突然到来的这个儿子开心,也只有让他吃上一顿饱饭。奶奶在那个阶段,也住在郭家沟的大伯家里,奶奶是让少年王卫国尽快安心住在郭家沟的一颗定心丸。每天晚上,疼爱大孙子的奶奶,总要搂着孙子睡觉,而少年王卫国也非常依恋奶奶温暖的怀抱,睡觉时不时地用两只小手抚摸着奶奶的乳房。

所以,即使遭遇父母的“遗弃”,却不能断言,少年王卫国就缺少爱的抚慰,缺少家的温馨。

贫困山区的农民对子女的爱,是用一种简单质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况且,在那个处处饥荒的年代,孩子对于爱的渴求,要远远低于生存的需求,贫困和饥饿是生命所面对的直接威胁。

看到大人忙碌时,王卫国就主动地帮助家里人干活。年幼的儿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了他在这个家庭里处于什么角色和要承担什么责任,拦羊、扒草、背粪、掏地,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就在劳动中打磨,而且身上有种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

在那些起初冷落少年王卫国的小伙伴记忆里,王卫国聪颖而淘气,与一些比自己大好几岁的男孩子打架,从不认输。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

大伯大妈两口子,虽然不敢对落脚在这个穷家贱户的儿子的将来抱什么希望,但他们已经看出,他日后不论做啥准能成事。

大妈不擅长针线活,奶奶经常会埋怨这个大儿媳笨手笨脚,不会家务,懂事的少年王卫国就劝慰奶奶,别怪我大妈呀,她能在地里劳动呢,挣了工分,打下粮食,咱们就有吃的了。

12岁那年,因为一件小事,王卫国与大妈闹起别扭,大妈忍不住发火骂了他几句,他一赌气就跑了,并扬言自己要回清涧老家去。天黑了,仍然不见他回家,大妈着急了,赶忙去追赶,出了村子不远,大妈发现他独自坐在村口的一个圆形的石盘上,手里拿着一把小石头往河里扔,扔一块,数一块。大妈问他:“你不是要回清涧去吗?怎么坐在这里?”王卫国撅起小嘴,半嗔半恼地说:“我从来就没有那种毛病!”

在大妈李桂英的记忆里,儿子很少流泪,只有在亲生父亲王玉宽将他丢在郭家沟,然后背着他,偷偷离开时的那一刻,他咬紧牙,默默地哭过。但在大伯大妈面前,儿子仍然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敏感、要强、自尊的少年王卫国,有着超常的自我控制力。

然而,王卫国毕竟还是孩子。在他艰难地在中学读书时,一向疼爱大孙子的奶奶撒手人寰,过世在夜晚搂着大孙子一同入眠的土炕上。

奶奶的去世,对于王卫国来说,无疑是始终陪伴他的,呵护他的,给予他情感最厚重依托的一重天塌下来了。那次,已经是青年的王卫国,哭得撕心裂肺,哭得浑身发麻,哭得下腹部剧烈疼痛。

20世纪80年代末,在少年王卫国成长为作家路遥,为世人瞩目时,郭家沟这个小村子里,还居住着13户人家,近60口人。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郭家沟村人相继在沟外川面上建起新窑、新房,陆续迁出山沟旧窑,入住新居。只有路遥的老母亲——大妈李桂英,留恋旧居,独守孤村,守望着祖先留下的老窑老院老村庄。

2003年春,路遥的老母亲李桂英去世,村子更加败落凄凉,村道院落野草丛生,已成为荒无人烟的废村。

无论后来郭家沟如何变化,郭家沟在少年王卫国身上,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个小村子17年的生活经历,郭家沟已然成为他温馨的家乡,成为他日夜思念的故乡。因为,这里有他最亲的奶奶,还有艰辛养育他的一双亲他疼他的父亲母亲。

猜你喜欢

  • 选择是一种智慧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收到的上万

  • 孔子的忠信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

  • 伏尔泰的机智

    一天,伏尔泰走在英国伦敦的大街上,那个年代,英国人对法国人非常痛恨。一群英国人认出了伏尔泰,愤怒地高声喊叫:绞死法国佬!伏尔泰回应道:英国的人们,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死我,其实我因为自己不能成为英国人而一直受着心灵的煎熬!那群英国人听后

  • 失策的达尔文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

  • 达尔文:“这是一只叫虫”

    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勃达尔文到一位隐居乡间的故友家做客。友人的两个孩子想趁机逗弄一下这位显赫的科学家。他们捕捉了一只蝴蝶、一只蚱蜢、一只甲虫和一条蜈蚣,用蜈蚣的躯体、蝴蝶的翅膀、蚱蜢的大腿和甲虫的脑袋小心翼翼地粘合成一只奇形怪状的小昆虫。然后他

  • 郭子仪单骑退敌

    郭子仪是历史上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这时,郭

  • 杨澜的傻劲

    1990年,杨澜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得知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正大综艺》正招聘一名懂英语的主持人,便去应聘。经过了七轮的竞争,到最后一轮决赛时,就剩下杨澜和另外一个女孩。决赛那天,招聘方出的题目是用英语介绍自己,并讲一讲为什么喜欢这个节目

  • 杨澜:我为什么相信以貌取人

    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不要过分关注一个人的外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品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品牌;一个人的形象,是一张名片。衣着得体、外表端庄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成熟的表现。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