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两碗牛肉面

两碗牛肉面

收录日期:2025-08-08 00:31:38  热度:8℃

我读大学的那几年,每逢双休日就在姨妈的小饭店里帮忙。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

说他们特别,是因为那父亲是盲人。他身边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十八九岁,衣着朴素得有点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该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

男孩来到我面前,“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

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我诧异地看着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指我身后墙上贴着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牛肉面,另一碗是葱油面。

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恍然大悟。原来他大声叫两碗牛肉面是给他父亲听的,实际上是囊中羞涩,又不愿让父亲知道。我会意地冲他笑了。

服务员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他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慢慢吃,小心别烫着。”他自己则端过那碗清汤面。他父亲并不着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块牛肉就忙不迭地把那片肉往儿子碗里夹。

“吃,你多吃点儿,吃饱了好好念书。争取考上大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失明无神,满脸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来的牛肉片,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牛肉片又夹回父亲碗中。

周而复始,那父亲碗中的牛肉片似乎永远也夹不完。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牛肉片。”老人感叹着。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屈指可数、又薄如蝉翼的肉啊。做儿子的这时赶紧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里都装不下了。”“好,好,你快吃,这牛肉面其实挺实惠的。”

父子俩的行为和对话把我们都感动了。姨妈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一盘刚切好的牛肉,姨妈呶呶嘴示意他把盘子放在那对父子的桌上。

男孩抬起头环视了一下,它这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要牛肉。”姨妈微笑着走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这盘牛肉是赠送的。”

男孩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们父子吃完,然后再目送他们出门。

小张收碗时,突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6元,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

一时间,我、姨妈,还有小张谁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叹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猜你喜欢

  • 慈禧太后的历史故事

    慈禧太后反腐晚清的时候。整个官场腐败,清政府丧权辱国,而政府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整个大清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就在这时,反映清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一部官场小说则在下层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中广为流传,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就是晚清著

  • 我在你床下

    这是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全装修,双面向阳,每月租金一百块。对于我一个刚刚到外地参加工作而且手头又很拮据的女孩子来说,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提着行理,拿着房东给我的钥匙打开了门。进门是个餐厅,餐厅里面各分着两个门,一面是卫生间,一面是卧室

  • 宋仁宗身边的谏官

    某日退朝后,仁宗回到寝宫,脱下帽子直嚷头痒,让内侍赶紧把专门给他梳头的女官叫来。女官在给仁宗梳理头发的时候,看到他怀里有文书,就问是什么事。仁宗答说:“最近下雨不止,朝中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故上书让宫里裁减嫔妃侍从的人数。”女官听了以后

  • 秦始皇的不死药竟是——猕猴桃

    徐福渡海为秦始皇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日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正在进行人工种植。秦始皇上当了看到这里,不禁令人生疑,秦始皇何许人也?荆轲那样的职业刺客都死在他的手里,怎么

  • 红粉泪

    1一直,我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我只知道,你叫冯晓猛,是我的贴身侍卫。直到这一刻,你才告诉我,你叫冯小梦。你告诉我时,长发委地,脸色如五月的霞光铺在清凌凌的水面上,很美,也很媚。那时,我已失败,望着遍地的尸体──我侍卫们的

  • 天下第一剃头匠

    唐朝初年,长安城里有一个剃头匠,叫杨三,祖传的剃头手艺,一把精钢打造的剃头刀拿在他手中既像书法家手中的毛笔,又像将军手中的兵器,刷刷刷刷,龙飞凤舞,几下子就剃光一个头,刮完一个脸,那感觉,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再加上收费低廉,长安城里的百姓都愿

  • 刘邦选才

    汉朝初年,大臣魏无知向刘邦举荐了降臣陳平。因为深信魏无知,刘邦立刻封陳平为护军中尉。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人偷偷对刘邦说:“陳平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才实学。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他投魏不被魏所容,又投楚不合己意,无奈之下才投奔了您

  • 红军长征为何从未中过埋伏

    在万里长征途中,红军时时被敌人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当年红军电台有一条基本要求:“人在密码在,人亡密码亡。”遇到危急关头,首先砸电台毁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