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敬一丹:略微仰视苍生

敬一丹:略微仰视苍生

收录日期:2025-08-07 10:53:48  热度:10℃

谢若含杨宙

敬一丹退休受到的关注远超出她本人的想象。《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倒是一点不意外,“敬一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电视达到巅峰时代的标志。敬大姐退休是岁数的原因,但是大家解读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她之后的名主持再想达到这样的高度、电视台想达到这样的高度,很难了。”

分寸与方圆

5月敬一丹在空中飞来飞去。原因之一是她在4月底从央视退休,二是她出了新书《我遇到你》。

回顾过去,敬一丹总撞上时代潮流。电台最火时,她在黑龙江广播电台当广播员;33岁,也就是1988年,她进了央视,然后和电视一起步入黄金时代。她并非热爱改变,而是感兴趣的事少,一旦有她就会抓住。

两年工农兵大学满足不了学习欲,她去考研,3次才考上。留在中国传媒大学教书是人们想象她会做的事。直到她看到了一张课程表:哎,星期三上午干嘛都被安排好了,没有惊喜。

央视开始重视采编,她从记者干起,《一丹话题》是中国首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栏目。38岁的敬一丹敏感,也没模板可循,“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1995年,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邀她去新闻评论部的新栏目《焦点访谈》。

彼时新闻评论部聚集了陈虻、时间、白岩松、崔永元等一批想用新闻改变社会的热血新闻人。《焦点访谈》学习美国的《新闻60分》,实行记者主持人制度。栏目提倡短兵相接、立竿见影,敬一丹的性情就显得“太温了”。她试做一个“假种子”事件,湖北出现了假种子,愤怒的农民把粮库砸了一个大窟窿,误了农时。敬一丹很愤怒,但她一看,县长和书记都在一线紧急处置。她把后面领导处置的镜头也放进去了,“这才是全部。”还用了《谷雨话种子》这个诗意的标题。

当年“四大提刀”之一、《焦点访谈》记者陈耀文说,敬一丹从不像他一样大刀阔斧地追着人满院子跑。除了不端着,她还有些敬畏心,“略微地仰视苍生”。“她永远在我们抡圆了胳膊要曝光时,评论已经写有余地。她知道事情的责任不是一个人的。”

文化批评学者戴锦华分析《焦点访谈》,“我们必须重视中央台的重点栏目所包含‘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问题。”

打一开始敬一丹似乎就在克制“作为权力的媒介”。这似乎更多跟她性格里的自我控制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谦卑有关。作为评论部最没激情的人,她对世界施加影响的欲望并不算强,甚至一度被丈夫评价为“自视过低”。

《焦点访谈》最火时她眉头皱得最多。我问她,被百姓当作青天,会觉得担当不起吗?“我太有了。”她斩钉截铁。好几次她下班走到楼里头(当时还在科技信息研究所办公),一男子“扑通”就给她跪下了。1998年她一边签售《声音》,一边收各种申诉,对方紧张、收缩双臂,头低低的,一手递书、一手掏出一张纸说,敬老师这个给你。申诉书一般都被搁在信封里。

“我特别受不了跪,很难受。我担当不起啊。《焦点访谈》就是特殊时期的一个模式,这已经超出了一个栏目的承受和期待。”

《声音》那本书是敬一丹给所有人回复的一封信。心太累了,再不写书她憋得慌。《声音》编辑李玉强当时说,敬一丹是承受托付最多的一个记者。

隐痛

陈耀文从未见过像敬一丹这样的人——没有任何人会说她一点不是,而她也不说任何人的不是。他说敬一丹是“圆的”,“任何时候都能稳定处事,什么场合都能拿得出手,跟孩子聊天没问题,跟中央领导谈没问题,有锋芒的人也不会像疯狗一样去咬她。”

也有人认为敬一丹温和有余,批评不够狠,缺乏立场。余伟利并不认同,“不是说她都往好的方向去说,而是她说得更加平衡和在理。”余伟利举例,2010年的《焦点访谈》已经像个理智的中年人了,当时全国拆迁案高发,节目做了一期《我的房子怎么说拆就拆》,敬一丹和节目组商量,希望在评论中提到滞后的法律法规,促进城市房屋拆迁有关条例的修改。“是她少有的风格,非常犀利,带点恶狠狠的评论。”

虽然跟白岩松、崔永元的表达方式不同,余伟利认为敬一丹秉持着新闻评论部的共同理念——用建设者的态度让社会更好。敬一丹的加入,让《焦点访谈》多了“人文关怀”以及“对弱者的关注”。

像敬一丹说的,别人是“刺痛”,她选择“隐痛”。

她的立场和看法,似乎总是被一种微妙的口吻所包裹。在《我遇到你》新书发布会上,一位记者问,她怎么看崔永元在美国涉及敏感内容的演讲视频,敬一丹回答,“我点赞了,我对台上兄弟评价很难做到完全客观,我承认我不客观,哪怕很多人说这话说得有点过了。”朱波觉得这就是敬一丹的立场,“她是有是非的和价值观的,但你从她的话挑不出毛病来,这是她的高明。她说话太微妙了。”

分寸感很可能是敬一丹最明显的人格特质。她从没有嚎啕大哭的时候,极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一旦偶尔失控,她会陷入强烈自责。但她的喜怒哀乐并非深藏不露。可想而知,她给人留下的印象大多与稳重、坚韧、可靠有关。她自然也圆融,能处理自身所处的复杂环境。总体而言,她更接近一位中庸之道的践行者。

在崔永元看来,敬一丹的这些气质正跟《焦点访谈》相互吻合。“这个平台需要有公信力,需要你理智、客观、公正,而不是情绪大起大落,对这个厌恶,那个不屑。因为你无法证明你的这次报道就是无懈可击的。新闻调查类的节目,主持人如果没有公信力,会严重伤害到这个节目。”

一夜长大

方宏进认为,敬一丹后来去了《感动中国》,“人文关怀的形象更适合她。”她依然是克制的。在那个几乎所有观众都在抹泪的舞台,她很少落泪。平时她眼窝子特别浅,每次片子一出来,大家会开玩笑,大姐都没掉泪,这片子肯定不行。往往一开口,她有哽咽,但还是没哭。2003年《感动中国》颁奖给衡阳特大火灾中牺牲的20位官兵,台上站着惟一幸存的18岁男孩,他身后的屏幕上是巨幅的消防官兵群照。他正要侧过头去,敬一丹说,我想你不用回头也能想起他们。

“她一定知道,孩子一回头,眼泪就会下来,但她的职业操守也好,价值观也好,她不愿意这么做。”朱波说,“做片子的人都知道把握观众的情绪,有时就拍大腿:哎,大姐你再往前走一步嘛!但她就会节制。”

她甚少抱怨或愤怒。追溯起来,敬一丹是“文革”时期长久地被训练为一个克制高手。很难说童年对一个人的性格有多大解释力,敬一丹自己也说不清命运的前因后果,但13岁的那个夜晚无疑开启了她人生重要的序列。

那年她成了“小大人”。因为“文革”,身为公安的爸妈去了干校,姐姐在生产建设兵团。5年时光,她想起来全是白茫茫的冬天。整个院子里,除了留下来几个被认可的干部,就是老人和孩子。天气太冷,布票又没了,男孩女孩一天天长大,原来的棉毛裤都穿不上了。她翻箱倒柜地看,发现一条妈妈留下的棉毛裤,上面很多个洞。她决定把它补上。她做的针线活特好,能做棉衣棉裤、缝手套、纳鞋底。夜里所有人睡了,她从4楼的窗口往外看,没人家有灯,万籁俱寂。大概到了零时,终于补好了,一试,裤腿怎么变得那么瘦,根本穿不进去。因为棉毛裤是针织的,补丁没有弹力,直接就绷在那里拉不开。13岁的女孩真想哭,但她忍住了,13岁的女孩知道,哭了还会把弟弟弄醒。哭,有什么用呢?

物质紧缺,她的克制能力日益精进。有段时间母亲的工资停掉了,女孩忧虑着父亲的工资也会停掉,美妙的洗头膏商店已经有卖了,但女孩想着,明天没钱了怎么办?明天市场上没有卖了怎么办?我依赖上了怎么办?想来敬一丹就没有上瘾的对象,包括各种玩、游戏。车子开了十几年了还是那辆红色沃尔沃。她自问,我要是不开车了,骑自行车、走路可以吗?可以。很难想象,因“温和且强大”受到赞誉的敬一丹,说她内心有“不安全感”。

我所遇到的,不希望谁再遇到

敬一丹的面孔是双面的。新书《我遇到你》的封面照上,她眉头紧锁、表情凝重;翻开扉页,她笑容明媚,好像日历上的幸福女性。而敬一丹好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觉得,这两个,都是敬一丹。

天性开朗,出生在平和、秩序、相亲相爱家庭的敬一丹,也是在“文革”期间,一天就学会皱眉了。

毫无疑问这件事在敬一丹性情中烙下了一丝沉重。“好像后来我会为一件事情快乐,但不会长时间在快乐中。那种热热闹闹的聚会,我待不久。”

长期关注弱势群体源于敬一丹对痛苦的敏感,而这种敏感源自她本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尽管当时她还不知道这个词汇)。“我对苦难,不被注意的、被心灵伤害的小人物特别在意,哪怕别人眼神里有一点点不公正,我就特别在意,我就不会做一个赏心悦目的节目。”她喉咙哽咽,“我所遇到的,我不希望谁再遇到。”

作为媒体人,也作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敬一丹这些年始终关注留守儿童。她说自己曾经就是留守儿童。敬一丹毫不掩饰自己的恐惧,仿佛恐惧是生出力量的根基,就像朋友们对她的形容:敬一丹是柔的,又是刚的。

文革时期她给妈妈写的信的原稿都还在家里,其中一封能把全家人看得泪流满面。一个除夕夜,没电视,所有人睡了。敬一丹给妈妈写信,“妈妈,今天是年三十儿,我们很高兴,妈妈你高兴吗……姥爷做了饺子,我们没有帮忙,他可能生气了……我们很高兴,妈妈你高兴吗?”“妈妈你高兴吗?这样的话,我前前后后说了四五次。”

有限感

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

“过于保守吧。”敬一丹没有迟疑。

相比无力感,她更乐于用“有限感”形容自己的角色。她从没把自己想象成女斗士。

长久以来她就与狂热和激进保持距离。

2002年,新闻评论部召开以《东方红时空》为主题的内部年会。在那场晚会上,敬一丹、康平穿上六五式旧军装,腔调是播音腔,台词劲爆。敬一丹说,“历史的经验又一次告诉我们,春从来不是叫出来的,春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崔永元也对那年年会印象深刻,一本正经朗诵的敬一丹还笑场了,然后全场哄堂大笑。“敬大姐都笑场,这太好玩了。”平时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口口声声叫她“敬大姐”,“大姐嘛,谁敢跟自己大姐开玩笑,瞎胡闹。”崔永元说。

今天人们更喜欢那种说漂亮话、个性突出的人,敬一丹在年轻人看来也许过于四平八稳,有些无趣,但她绝非平庸之人。她身上看似缺乏变化,但这种“定”在崔永元看来很可贵。“有些前卫就是潮流,来无影去无踪,人其实需要定力。”

猜你喜欢

  • 藏起来的火苗

    鸭妈妈要外出办事了,临走前对两个宝宝说:“你俩要好好看家,别乱跑,妈妈很快就会回来。”鸭妈妈走后,两个鸭宝宝闲着没事儿,就坐在桌前玩起了积木。正当他们玩得十分开心时,忽然听到小猫在窗外喊:“不好啦,着火啦!快救火呀!”鸭宝宝们回头一看,呀,

  • 蚂蚁依然在搬家

    蚂蚁依然在搬家村头的土路上,一群蚂蚁浩浩荡荡地在忙着搬家,从路的左边搬到了路的右边。也许,它们只是分家,好比儿子结婚后要从父母家分出去另立门户。它们没有桌椅板凳要搬,也没有锅碗瓢盆要搬,要搬的可能只是不到两天的口粮。它们的队伍浩浩荡荡,过路

  • 折磨你的那些贵人

    折磨你的那些贵人折磨你的人是引路的,他磨炼你的意志,吃苦流汗不怕难,坚持打拼走正道,培养你步步成长。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深谙个中道理。刘国梁进入国家乒乓球队,在蔡振华教练的严格监管下,兢兢业业,刻苦训练,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受过师父的

  • 羞辱也是动力

    羞辱也是动力画家韩美林有一句名言:“羞辱就是我的动力。”1980年,有人说他“就会画豆腐干式的画”,他就下决心主攻大型画作与雕塑。后来又听到有人骂“韩美林只会画画,不会写字”,他就埋下头去练书法、写大篆。最后他还搜集了3万多个无法识别的古文

  • “饥饿”的扎克伯格

    “饥饿”的扎克伯格正是因为扎克伯格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的饥饿感,让他拥有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最重要的潜质。即使当年时运没能成就他的Facebook,拥有强烈的挑战自我的饥饿感的扎克伯格也会拥有一个绝不平凡的人生。因为他能通过对自己的不断挑战来找到

  • 做对不如选对

    做对不如选对朋友说自己认识一个与我们同龄的朋友,十几年前选择在深圳市打拼,然后选择进入房地产代理行业,再然后选择了世联公司,工作十年后出来和朋友合伙创业,开创了一家小有名气的代理公司,几年时间,这家公司被世联收购,他的股份卖了1000多万,

  • 放弃人生的百分之五

    放弃人生的百分之五马克是美国一家小镇上的保险推销员。马克的工作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地去推销保险。马克工作很努力,每天天还没有亮,马克就已经在去工作的路上了,而晚上人们都下班了,马克依然在挨家挨户地推销保险。可是就是这样的努力工作,马克的收入只够

  • 人生选择大于努力

    人生选择大于努力有一个非常勤奋的青年,很想在各个方面都比身边的人强。经过多年的努力,仍然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向智者请教。智者叫来正在砍柴的3个弟子,嘱咐说:“你们带这个施主到五里山,打一担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柴火。”年轻人和3个弟子沿着门前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