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爱如荷风,情如潭水

爱如荷风,情如潭水

收录日期:2025-08-07 22:47:36  热度:9℃

她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却为他养大了他与前妻留下的六个子女;他们经媒酌之言相识,却谱写了一曲浪漫清新如荷塘清风的爱之恋曲;他的一生,因为与她的相识,事业进步,家庭美满。然而天妒良才,那个昏暗错乱的年代还是早早夺走了他才华横溢的生命,也夺走了那一段幸福美满的姻缘。

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绝美国援助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也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宁愿忍受着饥肠辘辘的折磨,也要家人拒绝食用美国援助的面粉。与他在宣言上签名时隔仅仅一个多月后,他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想不到手术后引起的并发症,竟结束了他才华横溢的一生,一代文学大师就那样匆匆而去。那一年,他刚刚五十岁,她才四十五岁。

他去世,她收拾起悲伤,带着他们的九个子女孤独地走过四十二年,把他们的子女一一培养成人。四十二年后,她安详离世。

那一只小箱子,是他生前用过的。他走后,她一直小心地珍藏,却从来没在子女们面前开启。那保存完好的七十五封书信,是她辞世七年后,她的子女在搬家时意外发现的。七十五封信,其中七十一封是他恋爱期间写给她的,另外四封为婚后所写。满纸满篇爱的絮语,纸张已泛黄,却连信封都保存完好。

七十五封爱的书信,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如痴如醉的爱情表白,一个女人孤独又沉默地守着它们走了大半生。这就是朱自清写给妻子陈竹隐的爱情书简,也记录了文学大师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往事。

认识陈竹隐的时候,朱自清的日子正是一片混乱不堪。那时,朱自清的结发妻子武仲谦已因病去世一年多,给他留下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最大的长子不过才十岁,最小的女儿年仅三岁多一点。一个靠教书养家的穷教授,要工作养家糊口,要当爹当妈照顾身边的六个稚子,那份艰难可想而知。朋友们看不下去,劝朱自清再续妻室,却每每都被朱自清拒绝。他无法放下对亡妻的一份思念。虽然是一桩包办婚姻,虽然那个女子只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家庭主妇,可数年的相守,一餐一饭里积下的深情,也足让多情善感的朱自清念念不忘。

朱自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朋友拉着去与陈竹隐相见的。他们诓他说去一家酒楼会一位朋友,他便欣欣然跟着前往。不知那天的朱自清是否为那次会面做过特别的修饰,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陈竹隐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派,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显得有些土气。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那双土气的双梁鞋,并没有为朱自清的形象分打折,陈竹隐早在来见朱自清之前,已为他的才华折服。她决意与他交往下去。初次见面,陈竹隐也给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皙的面庞,短短的发,落落大方的谈吐,与逝去的前妻不同,年轻的陈竹隐似一株清新的荷,带给朱自清完全不同的感受。

陈竹隐,这个比朱自清小了五岁的女子,虽然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又早早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却坚忍好学,自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只身前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读书。陈竹隐爱好广泛,紧张的学习之余,她学国画,学昆曲,在这两方面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再加上她性格开朗大方,在朱自清面前有少女的羞涩,又有女儿般的顽痴,他们很快就坠入爱河。三十年代北京的电影院,虽然没有上海街头电影院的奢华,却也是年轻男女谈恋爱的好去处。相约一起去吃饭,看电影,他们开始了频频的约会,也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细细研读那些爱情书简,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他们的书信中,随着二人感情的发展深入,他们对彼此的称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第一封信里,朱自清称陈竹隐为“竹隐女士”,落款为“朱自清”;一周后的第二封信里,他称她为“竹隐弟”,落款成了“自清”;在他们的第五封信里,先前的“竹隐弟”已变为更亲切的“隐弟”,“自清”只余一个“清”字……再以后,他在给她的信里,称呼不断变来变去:“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过这种滋味,很害怕真的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由最初的“女士”到“亲爱的宝妹”再到“隐妹”,他们的爱情也由最初月下朦胧娇羞的荷慢慢绽放在朗朗的晴空下。

深秋的香山,漫山红叶,烧红了半天,他和她一前一后走在红叶树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随口吟诵,他立即接上:“枫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林中看不见,闻诗始觉有人来。”抬起头,二人的眼眸轻轻相遇,等明白了他的意思,她的脸就羞红了。彼时,已是心心相系的恋人,只是谁也没有勇气提出结婚二字。一个二十几岁的青春少女,还来不及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与温馨,就要成为六个孩子的母亲。那副担子,她可能承受得起?那棵爱情树,又能否在那份烟火日子里常新常青下去?面对他越来越炽热的表白,她还是犹豫了。

此后,他们的生活就是另一幅画卷。为了支持朱自清安心事业,也为了家里那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婚后的陈竹隐,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想。画笔尘封,昆曲高阁,她把所有的心思,扑在了那个家上。家里人口多,单凭朱自清教书著书的收入来维系,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陈竹隐却从来没有埋怨过,为了凑足给孩子请家庭教师的钱,陈竹隐甚至悄悄跑到医院去卖过几次血。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带着家人随校南迁到昆明,日子更加窘迫,常常三餐不济。为了减轻朱自清的负担,让他安心工作,柔弱的陈竹隐毅然带着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她一个人挑起了那个家的重担。从此,一个在成都,一个在昆明,遥遥的距离,隔开的只是他们的人,乱世里,两颗相依相恋的心,却从未有一日放下对彼此的思念与牵挂。每逢假期,朱自清都要穿越千山万水回成都探亲。山一程,水一程,关山重重,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家里有爱他和他爱的妻儿在等着他。

从相恋到结婚,从结婚到朱自清病逝,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一起相守的时光不过短短的十几年。十几年的短暂岁月,他眼里再无其他的风景,她心里装着的全是他。他们的爱,一如散文大师笔下清丽深情的文字,清新芬芳如月下淡淡的荷风纯净得不掺任何杂质,又绵邈深情如那汪清碧的深深潭水让人羡慕慨叹。如今,斯人已逝,重读昨天的信笺,那份爱,却依旧能轻轻拨动世间红尘男女的心弦。

猜你喜欢

  • 慰问专业户

    大年初三,村主任毛大去看弟弟毛二,只见毛二呆呆地蹲在家门口,见哥哥来了,毛二忙攥住了哥哥的手:“口袋里几个钱,一个春节全被我输光了,还欠了一大笔债。”毛大拍拍弟弟的肩,宽慰说:“别急,我会帮你的。前段时间咱这里不是发生了雪灾吗,这事正好能帮

  • 难偷的60万

    孟发财是个小偷,一直想大干一票,最好能保他一辈子吃喝不愁,不过,如今有钱人的防盗意识很强,孟发财迟迟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这天,孟发财溜进一家高级饭店,想从顾客中寻找作案目标,果然,他在洗手间里听到了两个老板的对话,其中一个正炫耀着:“哈哈,

  • 找的就是她

    一个中年汉子,戴着一副宽大的墨镜,坐在路口的大排档旁,一个劲地喝二锅头。老板看着不是善茬儿,就探他的口气:“先生等人哪?”汉子硬杠杠地说:“嗯,俺来这儿堵一个大骗子。据可靠消息,这个大骗子要从这儿路过,她戴墨镜,穿风衣,竖着领子。”正说着,

  • 整容

    这天,阿元在一家小饭店喝酒,没想到,竟碰到了老同学阿扁。于是,两人便坐到了一张桌子上,推杯换盏喝了起来。不久,话题转到了各自的工作上,阿扁开始大发牢骚:“我在公司做了好几年的营销了,可业绩向来倒数第一,上司对我翻白眼,同事对我抛冷眼!”阿元

  • 买一送一

    小田刚发了工资,美滋滋地骑车回家。路上,他发现了一家新开的鞋店,门口挂着牌子:“新店开张,买一送一。”小田走进鞋店,挑选了一双皮鞋。付钱后,售货员把送的皮鞋拿过来,小田一看,顿时哭笑不得。原来,鞋店采取的是买一双鞋送一只鞋,要想得到另外一只

  • 火眼金睛

    这天一早,家家美超市刚一开门,就进来两位工商人员。超市赵经理一见,暗暗叫苦。他认出其中一位正是工商局打假办的王主任。此时,将假货下架已经来不及了。赵经理慌忙封了个大红包,一溜小跑来到王主任跟前,请王主任移大驾前去经理室指导工作。不料,王主任

  • 不花那冤枉钱

    马老汉一向很节俭,平日老伴炒菜,连盐都不让多放一粒。年初,电信局将电话线拉进了村里,邻居们纷纷装上了电话。老伴也想装一个,但马老汉坚决不肯:“我有腿,干吗花那冤枉钱?”老伴嘴一撅:“咱儿子马小栓都二十六了,家里连部电话都不装,你想让他今后怎

  • 孩子是谁的

    李家庄有个李二,头脑有时不大灵光,村里人都叫他二痴子。二痴子长大后,他爹托人给他娶了房媳妇。媳妇进了门才知道丈夫的底细,心中有些懊悔,但也没办法。她担心丈夫在外面吃亏,就一再嘱咐:“出门别人说什么你甭随着说,就当没长耳朵。”二痴子嘻嘻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