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柴静:老男人饭局里的著名好姑娘

柴静:老男人饭局里的著名好姑娘

收录日期:2025-08-07 23:02:34  热度:11℃

作家野夫对柴静的印象是“很乖的小妹”,“很难挑出毛病”。与很多满嘴脏话的媒体人不同,他面前的柴静不说脏话,但“别人说,她不会反感”。

实际上,柴静也爆粗口。她说“靠”、“SHIT”,并一直坦承自己是个“小暴脾气”。这是真实的柴静和人们谈论的柴静有差距的一个例子。

人们谈论柴静形象的热情不低于谈论她的节目。有喜欢柴静的网友说:“柴静也不是什么女神啦,见报照片睫毛都没刷好,几根粘在一起。工作辛苦也见老,法令纹垮垮的。我依然觉得她美。”

柴静很谨慎,这几乎是所有她受访的朋友的一致看法。她怕被娱乐化,因此,她被曝已婚以及曾当第三者的事,才引起舆论不小反响。

两个月前的新书发布会上,柴静曾经的搭档邱启明问她最后一个问题:“你是一个特别会保护自己的隐私的人,但这样更容易有很多小道消息。比如有人说你跟谁谁谁恋爱了,有人说各种消息传结婚了,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

柴静说:“不用解决。”

柴静文字中对坏脾气的“自供”,反倒增添了观众对她的认可度。但这些不会体现在镜头前。共事过的邱启明用“得体”描述柴静。她的日常着装是清一色暗色系,不同的围巾能打破这种阴沉,却没破坏低调朴素的整体感。这是一个得到了太多赞美的女人。以至于民谣歌手周云蓬也说,柴静的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对于外界给予的“文艺青年”封号,柴静显然有自己的主张,她说:“文艺不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好友范铭曾在博客回忆说,二十出头的时候,柴静家里还有各种藏饰,蓝珊瑚、绿松石、玛瑙玉、银耳环、木吊坠、雕花项链,各种滴里嗒啦,但现在她“痛恨自己天然的文艺女青年调调,并在后来的岁月里反感‘女里女气’,誓戒‘烟视媚行’”。

在《看见》出镜,她有时会戴一条项链,但很细,也没有光泽。她接受采访时说,出镜中尽量不佩戴首饰。这始于供职《新闻调查》时的经历:她左手上戴了一个“非常非常细的小银镯子”,采访前一个很资深的同事说停一下,叫她到旁边,说“你不戴不会有人不喜欢,戴了可能会有人不高兴”。

太多因素掺杂在一起,塑造了现在的柴静。时光回溯,2000年,24岁的柴静来到中央电视台新创办的栏目《时空连线》,时任制片人的白岩松不让她穿裙子上班。一年多后,柴静被派往地震灾区采访,白岩松才重提此事,“知道为什么不让穿裙子吗?因为干这行得随时准备出发”。

生活中的柴静甚至不怎么化妆。自从进了央视,柴静就剪短了头发,一直保持到现在。好友郝俊英说,她们经常一起到小店剪头发。对于10年未变的发型,她没听柴静说过有何不妥,“做(电视调查)新闻的,不适合留长发”。

邱启明刚到央视时,在《24小时》与柴静搭档。“跟她合作特别舒服,就像两个人抬一桶水,你会觉得那桶水离她很近,你这边很轻,不会有很大负担。她很尊重合作者,明显感到她在维护配合你。那时候我刚去央视什么都不懂,她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调查记者,很难得。”

这跟大学刚毕业,不懂人情世故的那个柴静不同。刚到长沙做电台主持人时,柴静开会爱背对领导。“我桌子就是那样的嘛!大家都是转过身去看着领导,我就在那儿拆听众的信,听就行了。”她说。

有媒体曾介绍柴静的家教多来自母亲。据称,柴静的妈妈是个坚强独立的女人,自年幼起就负担家中大小事务;因教学业绩突出,她被评为山西省第一批特级教师,不久又被任命为临汾某小学校长。

“柴静会就她面对的一切跟母亲沟通,比如如何处理和领导、下属的关系,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一篇报道称。范铭的博客中说,柴静现在跟她开玩笑:自己现在是“特别懂事学院,善解人意专业”毕业的了。

她现在的表现的确显示她是会照顾多数人情绪的人。2012年10月9日晚,柴静应邀到清华大学上一堂选修课,选课人数不过几十人,旁听者却达近千人。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加开两个教室进行视频直播。即便如此,她开始演讲时,仍有不少学生守在门口,发出较嘈杂的声音。她于是走到门外,温柔道:“我声音尽量大一些,你们也能听到。”结束主教室演讲、问答后,嗓子沙哑的她又到另外两个教室回答问题。

事实上,柴静原本是冲着人少才去讲课。作家野夫说,自己此前曾动员她到很多单位作付费演讲,“多传播正确价值观”,但她不肯,理由是,“不想高调,让人非议”。

在曾任《时空连线》策划的张磊看来,在央视众多名嘴中,柴静是不习惯把自己作为聚会焦点的人,“她会往回缩”。

但她毫无疑问会成为焦点,而且因为在一群人中的应对自如让很多人印象深刻。野夫在京城文化人的“老男人饭局”认识柴静。具体细节野夫记不真切,但“她读过我的文章,就说:终于见到野哥了”。

“我们在社交场合也见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女人,但有些你跟她吃过一餐饭,可能心里会犯嘀咕,这个女孩可能某方面不够好。但她身上没有什么让你留下不好印象的地方。”野夫说。

在这个多数由男人参加的饭局,柴静在其中并不显突兀。“挺开朗的一个人,笑声透明、爽朗,有感染力。她跟我们一样,食性很杂,没有刻意吃什么,不吃什么。”

柴静酒量不大,据其《看见》同事说,大概能喝一瓶啤酒;但“老男人饭局”中,只有野夫一人喝白酒,每逢此时,柴静总会陪他喝一点。

周云蓬曾回忆第一次在饭局碰到柴静的情形:“聊了几句,就追问我为啥应老罗邀请给曾轶可录音,问我是出于音乐上的认可还是友情。真是职业记者啊,就像练武成癖的高手,行立坐卧都在拆招。”

野夫记得,自己有次酒醉睡了一觉醒来,看见罗永浩正生气地准备拂袖而去,他一把抓住罗永浩,此时柴静说了声:“野哥你别管他,没事。”下次见面,罗永浩还主动说“对不起”。饭局完毕,柴静经常抢着买单,有时干脆把钱先存到前台。

“老男人饭局”的常客以及过去的同事,成了12月15日柴静新书首发式嘉宾的主要组成人员。《读库》主编张立宪说,为发布会柴静和他碰过好几次,“她拿这个很当回事”。“我说这个没什么,她把各种阵容列出来,今天小柴这个书,她的同行、她的同事不来,这人得混成什么样了?”工作人员记得,当天活动结束,柴静很开心。

《看见》一书的责任编辑说,柴静手头没有很多自己的照片,也不想用自己的照片。封面原本的设计是“柴静看见”四个字一样大,且“柴静”在“看见”前面,柴静坚持自己的名字应该比书名小一些,最终设计师改成了目前的方案。

有消息称,按照目前《看见》的高销量,柴静可能会拿到近400万元的版税。“她挺冷静的。不是特别看重销量。对我们的宣传书她希望不是炒作,话说得特别大、张扬、用‘最’的那种。”责编说,柴静有时也会谈起对某本书的看法:“现在宣传这么厉害,你觉得怎么样?”

曾经,工作人员劝柴静开通实名认证的个人微博,但柴静没答应,最终只开了一个关于书的微博,由工作人员打理。而此前出版社开通的唯一的图书微博,是一本“明星书”(林青霞的《窗里窗外》)。

柴静把工作和私生活中间的那条线守得很紧。工作人员回忆,有次微博无意中透露了她常去的咖啡吧,加上微博本身语意不明易引起误会,柴静建议最好删除。

“老男人饭局”的成员也大都默契地不问她的私人生活。柴静写野夫的文中提到自己有微博,但柴静不主动提及,野夫也不会问。而就在年初,柴静的潜水微博被发现后,她删光了所有的内容。

对于书稿内容,责任编辑曾提出一些修改建议。“有些内容很感性,我们也会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稍微冷静和克制一些,这样全书的基调也比较一致。”

比如对于闺蜜范铭和郝俊英的内容,责编觉得“比较个人化,不太有必要”,但最终收入成书中并未进行改动,因为柴静坚持,那是“很重要的经历,需要留下”。

看过原始书稿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在新书发布会上说,柴静“可能写我们当时的人的时候,她自己太动感情了,所以都是永元,或者小崔,或者岩松,后来我都搜索了一遍,把岩松改成了白岩松,把小崔改成崔永元”。

早在2010年6月,柴静就在一篇博客中原文转载了一则大意如是的批评文字,她称“觉得说得真好”。《看见》一书出版后,有记者提及同样的问题,说看过她的节目和书之后,仍然有人质疑她过于容易自我感动。柴静说,想知道让人质疑自我感动的章节究竟是哪些,“或许那是不自知的”。

在新书发布会上,崔永元曾调侃柴静和张立宪:“我们不能指望大家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而觉得你有思想,这样不好,起码我不同意。”事实上,“文绉绉”的说话方式确实给柴静带来了争议,被不少人说是“装”。

从起初写日记到开通博客,柴静大部分时候在反省自己的不足。“人永远不能战胜这些缺点,但能不能察觉到?”她在今年接受采访时说。她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完善,好友范铭撰文总结她多年来的变化时说,发生在柴静身上“渐渐消失或变淡的那个东西,是一个‘我’字”。这已跟四年前她接受某杂志采访所说不同,当时她对央视新一轮的新闻改革,期待“很多”,提到“一个人的自我更新有限又无限,谁来塑造天花板?”

猜你喜欢

  • 别了,囧司徒

    在过去的16年时间里,他在一档充满政治讽刺气息的深夜脱口秀节目里用无比娱乐的形式针砭时弊,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政治观。当地时间8月6日,乔恩·斯图尔特(JonStewart,中国网民戏称为“囧叔”或者“囧司徒”)主持的最后一期《每日秀》(“T

  • 马云:花钱比挣钱难太多

    “花钱比挣钱难太多”,在前不久遭遇“被逼捐”事件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9月15日在谈到公益慈善时发出如此感慨。9月15日,北京大学首届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开学典礼暨北大光华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光华管理学院举行。马云受邀为新

  • 不俗

    黄庭坚,字鲁直,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名字是中过进士的父亲给他起的,“庭坚”是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有追慕古代大哲之意;以“鲁直”为字,是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事后证明,黄庭坚果然没有辜负父

  • 季羡林厚待“掏粪工”

    春节前夕,一位“掏粪工”出身的书法家、“藏书状元”——魏林海先生,显得有些落寞和失意。他依稀记得,在10多年前,他每年的除夕或春节,都要去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给他老人家拜年。季羡林先生已于2009年7月11日,驾鹤西去。从此,魏先生再也

  • “百变大伽”王祖蓝的励志爱情

    爱上手捧圣经的女孩因个子矮,长相也算不上帅气,出生在香港旺角一个贫困家庭的王祖蓝,自幼学习很拼命。“天生爱表现自己,当时就想通过优异的成绩,引起别人对我的注目”。1998年,18岁的王祖蓝以优异成绩考上香港演艺学校的免费班,主修戏剧表演。即

  • 做最优秀和努力的自己

    偌大的舞台中央,一个女孩,一头卷发,一袭飘逸的白色上衣,优美的旋律中,她正投入地唱着: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瘦瘦的她,声音却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有如磁石般的感染

  • 内心的武士

    不要以为四肢发达的人就一定头脑简单,李小龙迷都知道,李小龙是位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他特别喜欢和别人探讨哲学问题。他推崇尼采,经常把叔本华、萨特、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挂在嘴边,在拍片和练功之余,有时兴之所至,他会随手抓住一个演员或工作人员,开

  • 我所知道的陈道明

    陈道明不是艺人。直说,我非常讨厌艺人这个称呼,我和道明交流过,他也很讨厌。因为我们觉得,艺人是60多年前在中国大陆通行的一个对演艺工作者带有蔑视的称呼,是被人戏弄、侮辱和伤害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艺人这个名词一夜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