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要错过人生的旱季

不要错过人生的旱季

收录日期:2025-08-08 01:47:59  热度:10℃

高中毕业那年,我的高考成绩离本科线差了10分,因为大专志愿填报得也不对,我彻底地名落孙山了。生活一下子变得无比暗淡。开学的时间到了,看到别人兴高采烈地拎着大包小包登上开往大学的列车。我的心情更是糟糕到极点。整天在家里睡觉,起来以后什么也不想干,戴上一副手套,对着院子里的梧桐树疯狂地练拳击。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几个月没有出过门的我显得百无聊赖,就对父亲说:我陪你下地干活吧。

父亲看看我,有点吃惊,然后说:好吧,去地里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吧。天冷了,咱们家的红薯也该刨了。咱们一起下地干活吧。

背上农具,推上车,我们向坡上的红薯地出发了。我家的红薯地都在丘陵上,大的有半亩,小的不过才二分,我们在坡顶的一块红薯地干开了。

一活动筋骨,感觉身体舒展了很多。一会儿就刨了一大堆红薯。不过,我家的这块地有点特别,两头高,中间凹。我们那里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地中间的红薯叶子,都过深秋了还显得郁郁葱葱的,可惜的是从地下刨出的红薯个个小得像鸡蛋一样,两头地里的红薯倒是个头大得很,而且凭我的经验,如果要加工的话,这种红薯的出粉率是最高的。

我很是不解:地的两头在雨天也存不住水,那么旱,怎么长的红薯还这么好;地的中间比较湿润,叶子倒是不错,可果实反而太差劲了。

父亲看我迷惑的样子,认真地对我说:小子,这你就不懂了吧。红薯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恰恰是咱们这里的旱季,雨水特别少。地两头的红薯因为吸收不到更多的水分,就拼命地往地下钻,把叶子长得最小最少;地中间的红薯虽然吸收的水分比较多,但红薯这种东西耐旱才好,水一多反而只长叶子不长果实了。父亲顿了顿,看着我说:人也一样啊,都有难过的坎儿,都有自己的旱季,关键是看你怎么生长了。越是旱季,越是长果实的时候,越要努力扎好自己的根。小子,这个简单的道理是我早就想告诉你的,无奈你怎么也转不过弯来。

我没有想到平时笨嘴拙舌的父亲竟能讲出这么深奥的道理,在那个深秋的红薯地里,我学到了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那年冬天,我又回到学校复读,第二年顺利考取了一所大学。每当碰到困难、挫折、歧视,甚至是失败的阴影笼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父亲的话,于是告诫自己:别怕,人。谁没有过旱季的时候呢!越是旱季,我越要坚韧不拔,矢志不移,不去错过人生旱季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

猜你喜欢

  • 阿骨打反辽建金

    阿骨打反辽建金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和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一个备受人们敬仰的英雄便是阿骨打。阿骨打出身匈奴族,他勇敢无畏,聪明过人,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在辽国建立之初,阿骨打作为一个著名的将领,率领着他的部队与辽国展开了

  • 色彩缤纷的画坛

    艺术世界中的画坛,一直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绚烂的色彩,才是画家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画坛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对世界的独特诠释,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在画坛中,红色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色彩之一。红色寓意着热情、力量和情感

  •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才华横溢的文士。他生于1037年,逝世于1101年,享年64岁。苏轼继承了父亲苏洵的文学才华,自幼饱读诗书,深受父亲的熏陶。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家庭环境对他的文学成就起到了很大的

  • 柳永奉旨填词

    中国文学史上,柳永被誉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不仅写得凄美动人,而且在古代词坛上影响深远。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柳永填词的事情始于一次奉旨的经历。当时,柳永还只是边塞小官,担任驿站的职务。一天,他接到了朝廷的旨意,要求他亲自前往京城,

  • 司马光编写《通鉴》

    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时期的重要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编写的《通鉴》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著作中的巅峰之作。这部历史著作堪称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为后世提供了独特而广泛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研究工具。司马光被认为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 中国的四大发明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发明。其中,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早在东汉时期,蔡伦通过对泡草纸、桑皮

  • 沈括著《梦溪笔谈》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元晖,世称沈元晖。他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化名人,世称沈括先生。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记录他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和学术研究的随笔集。《梦溪笔谈》一共有五卷,收录了沈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笔记和随感。

  • 一行测定子午线

    一行测定子午线无数年前,人们围绕大地的形状和地理探索展开不懈的努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精确位置。人们发现,子午线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线索。子午线,即经过两极的大圆线,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两部分。这条线从北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