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忍测试的人性

不忍测试的人性

收录日期:2025-08-08 00:15:57  热度:10℃

最近,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被好莱坞搬上了大屏幕。为什么这个心理学实验这么震撼人心呢?

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历经15年努力,终于将二战期间直接负责屠杀犹太人的德国战犯阿道夫·艾希曼逮捕,并秘密运送到以色列受审,由此而引发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大辩论。

在法庭上,艾希曼反复辩解说,他只是执行了命令而己。在生活中,他是个不抽烟、不喝酒、不受贿、不玩女人的所谓“好男人”;但在受他管辖的匈牙利,几十万犹太人被送进了集中营的毒气室,而且每一个死亡令都是他亲自签署的。

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出席了艾希曼受审现场,并由此发表了其影响深远的作品《邪恶的平庸》。她用这个词来指代参与者的顺从,面对罪恶听之任之,助纣为虐。汉娜认为,其实在很多时候,邪恶的事多是由普通的凡夫俗子干的。很多纳粹党员入党时根本不知道希特勒的计划,大多数人只是纳粹命令的消极执行者。艾希曼在很多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犯罪,他是滔天大罪下的一介平庸小官。

公审艾希曼也让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感慨不已。他想知道:人类的良知在权威面前到底能不能坚守?1961年夏天,他在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做了个研究,那就是著名的“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

实验要求两个被试者一起来到实验室,一个被要求担任“老师”进行提问,另一个担任“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答错问题,老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电击(学生坐在对面的房间里,但实际上他不会受到电击)。期间的一些喊叫声是米尔格兰姆播放的,听起来就像是那个学生处于痛苦之中喊出的。假若那个“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表达出希望停止电击的意愿,实验人员会促使他继续下去。

结果发现,在第一次的实验中,65%的被试者执行了最痛苦的、最后的450伏电击——即许多被试者明显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状态下,对于继续进行电击感到不自在,焦虑甚至痛苦。

为什么这些“施罚者”会如此“残忍地”去伤害自己的同胞呢?理由很简单:

“我是被命令去做的啊!我有什么错?”

“这就是科学实验啊,这样做可以保证科学实验的准确性。”

该实验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它证明了人性中的善恶往往是在一念之间,在强大的权威面前,我们有时很容易放弃良知,被动地去做那些邪恶的事情。如今,该实验已经是大学心理学教科书的经典内容。

不过,心理学家们对于实验对被试者所造成的心理伤害耿耿于怀。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同事——戴安娜·鲍姆林德,当时就曾连续发文抨击该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道德问题。即使米尔格兰姆公布实验的“受害者”其实是由研究者扮演,实际上并没有遭受电击,惨叫是假装的,在后来还是饱受争议。米尔格兰姆教授也因此被美国心理学会取消了一年的会员资格,理由是“实验的不道德因素”。

尽管长期以来,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被普遍认为是警告人们不要盲目服从权威,但我个人认为,该研究结果所反映的并不单是人们的盲目服从,更多揭示的还是人性中“善与恶”的道德冲突——实验中很多施罚者其实是在痛苦中执行着权威的命令。

积极心理学发现,人类的道德包括共情的倾向,仁慈、友善地对待我们的同胞、亲属和本群组成员,这是我们善的天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人性中也有恶的成分——排外、残暴、恶毒地对待与我们不一样的人,或者嫉妒、攻击、陷害妨碍我们利益的人,这都属于恶的倾向。可以说,米尔格兰姆的研究更多的是反映了植根于人们心目中矛盾的道德倾向——人们一边饱受所谓人道的折磨,一边享受着作为控制者的施暴行为,也许“善与恶”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近一些。

当年在以色列的法庭上,艾希曼曾痛哭流涕地说,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个外在的声音来唤醒他内心的良知?今天看来,在很多人都卷入到一场集体犯罪中的时候,也许确实需要有人来呼唤这些人内心的良知。然而,在类似的情形下,可怕的是普遍的沉默。

在服从实验中,似乎只有真正受过相同伤害的人,才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如今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能承担起“良知的呼唤者”的重任吗?

猜你喜欢

  • 给正在恋爱中的两个大学生

    一、一个俊男、一个靓女突然找我咨询 上个月的一天下午,已到下班时刻,我因有件紧要的事没办完,仍在办公室干活,秘书小孙匆匆跑进来告诉我,外面编辑室的大厅里,来了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说非见我不可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我让小孙去了解:到

  • 亲情在看着你

    很小的时候,常常羡慕瑞,是邻居家的女孩,父母彼此都是同事。 我们兄妹三个的家,俨然成了瑞的乐园。无论是周末还是放学之后,她都赖在我们家里。 父母好客,很多时间索性让她在家里吃饭,她也不客气,坐下来吃我们家里并不丰盛的饭菜,有

  • 单枪匹马地爱

    最深的爱,有时会成为最大的伤害。 朋友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男女主角,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若干年前,她与他爱得如火如荼。他风流倜傥,但一穷二白,别说房子,连三餐都勉强应付。作为孤儿,他实在无能为力。 而她出

  • 不急,慢慢写

    1973年隆冬的一天,陈忠实到西安郊区区委开会。散会后,他被一个陌生人拦住,那人自我介绍说:我叫何启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我读过你的短篇小说,觉得很有潜力,想约你写一部长篇小说。 陈忠实一脸惊讶和茫然。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业余作

  • 在苦难中有尊严地活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

  • 狂妄时代的终结

    那一年,17岁的我像这个年龄的所有男生一样,一方面为自己势如破竹的个头而自豪,一方面天不怕地不怕,觉得没有自己办不到的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每年,我们小镇都会上演一场为期三天的牛仔竞技比赛。虽然年复一年,内容都大同小异,但那一年在

  • 有选择才精彩

    我6岁的时候,母亲要我去上钢琴课。她不问我是否喜欢乐器,也不问我是否喜欢弹钢琴,她只是替我做了决定我要去学一种乐器,而且这种乐器一定是钢琴。 所以,大约有两年的时间,我每周六的上午都会去钢琴老师家心不甘情不愿地学琴一小时。这两年中

  • 相濡以血

    几位探险者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发现了一种生存了十几年的吸血蝙蝠,它们是一种100%靠其他动物的鲜血维持生命的可怕嗜血动物,已经成为了这个荒岛的霸主,可在这荒岛上鲜血并不容易找到,而且没有吸血的吸血蝙蝠,三天之内就会死去。那么,它们是怎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