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蒋大为隐身加拿大,13年的泪水与感动

蒋大为隐身加拿大,13年的泪水与感动

收录日期:2025-08-07 22:21:39  热度:10℃

2012年龙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蒋大为的一首《思乡曲》,唱得低回婉转,唱出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也是蒋大为阔别春晚多年后再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

有人疑惑,蒋大为这些年在忙什么呢?蒋大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我一直在加拿大为女儿陪读,为了陪伴女儿,我在加拿大‘隐居’了13年。”蒋大为亲自作词作曲的《思乡曲》,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女儿,全家移民

蒋大为今年65岁,他出生于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和父母、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瘫痪的小叔一起生活。虽然小叔行动不方便,但是精通美术和唱歌,在小叔的熏陶下,蒋大为喜欢上了唱歌,并多次在公共场合一展歌喉。在一次天津和平区宣传队招演员时,宣传队长张佩君一眼看中了蒋大为,把他招进了宣传队,对他认真栽培。这位伯乐后来成了蒋大为的妻子。

小叔和妻子把蒋大为带进了音乐的殿堂,1975年,蒋大为凭借自己作词作曲的《采伐工人心向党》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1976年,张佩君也调入该团,两人定居北京。

1978年,31岁的蒋大为迎来了女儿蒋怡的诞生。为了让蒋大为省心,也能更好地照顾这个家,张佩君辞职回家做起了家庭主妇。

在妻子的支持下,蒋大为的事业突飞猛进。1985年,蒋大为开始担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此后多年,蒋大为的歌声传遍海内外。他演唱过上千首歌曲,演绎过上百部电影电视的主题歌,其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骏马奔驰保边疆》《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等在海内外脍炙人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因为演出繁忙,蒋大为和女儿相处的机会就非常少,无意中疏远了父女之情。那时,蒋大为大多数时间想的是想办法为女儿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

在教育孩子上,蒋大为要求苛刻。蒋大为有一个喉科名医朋友,在对蒋大为全家检查后发现,这一家子嗓子结构都特别好,都很适合唱歌。但蒋大为知道搞艺术混饭吃不容易,想出人头地更难,坚持不让女儿走唱歌这条路。有一次,北京市举办中学生歌唱比赛,蒋怡偷偷报了名,还在比赛中进了前十名,后来为了不惹家人生气,她主动放弃了后面的比赛。

对于女儿,蒋大为总是充满了愧疚,他一直想多陪陪女儿,想为她做出点什么,可无奈工作太忙,他的这种舔犊之情总是无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蒋怡快高中毕业的前一年,蒋大为来到加拿大温哥华演出,看到那里开放的教育环境和人文氛围,开始有了让女儿移民加拿大的想法。在他看来,女儿很聪明,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正好可以让她移民加拿大,让她在自由的环境中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然而,蒋大为找到不少移民机构,却碰到了难题,当时的移民局不好通过。这时,律师就建议蒋大为也移民,因为他是一个大名人,只要他肯移民加拿大,不仅不用花什么钱,而且还可以带着妻女一起移民,女儿读书的问题就解决了。

律师的建议,让蒋大为陷入了沉思。如果移民加拿大,他就必须放弃如今蒸蒸日上的事业。而在加拿大,华人歌唱家也没有多大的市场,没有了万人敬仰、粉丝追捧的荣耀。然而,蒋大为的选择还是偏向了女儿。

蒋大为纵观自己的前半生,小叔和妻子张佩君这两个伯乐的无私奉献,是自己取得如今辉煌的关键所在,家人都能为他默默付出,自己为什么就不能为女儿而放弃那些名利呢?现在是该弥补女儿的时候了。经过考虑,最终蒋大为决定:放弃国内的一切,全家移民加拿大。

陪读女儿,空中“飞人“

1998年6月,蒋大为办完一切手续后,带着张佩君和蒋怡飞往加拿大温哥华定居。并将蒋怡安排进一所大学就读。

万事开头难,虽然加拿大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国内,但蒋大为在移民加拿大后,并没加入加拿大国籍,只是拿了绿卡在这里定居,目的只是陪女儿读书。在他看来,他和孩子将来还是要回到祖国的。

为了避免女儿崇洋媚外,蒋大为把爱国教育渗透到了女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是提醒女儿不要忘了自己是龙的传人。比如吃饭,女儿已经适应了西方的刀叉,蒋大为就会强调在家里吃饭必须使用筷子;平时可以吃西餐,但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必须吃中国传统的饺子;在外面可以说英语,但回家说话不要夹杂任何外语,而且要求字正腔圆,掷地有声。

刚开始,蒋怡还觉得父亲太苛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蒋怡开始理解父亲的一片赤子之心,并按照他的要求做到最好。因为这些,蒋大为一家在加拿大华人界被推为爱国楷模。看到女儿听话了,蒋大为在国外寂寞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移民加拿大后,蒋大为的事业处于停顿状态。在加拿大,内地去的华人都在奋斗,经济条件不太好,一般不太会去娱乐。移民的孩子基本都已经洋化,已不听中国歌曲,港台去的人对民族音乐根本不感兴趣。只有老的从内地去的移民是民族艺术的观众,但也只有在华人聚会的时候才会有人把蒋大为请出来演唱,还是义务的。所以,没了工作的蒋大为,干脆什么都不干,每天都在休息。早睡早起,每天都去练声、健身、打球,没事的时候就练书法。

在父母的全心陪伴下,蒋怡在学校开始显现出她的潜能。虽然在学习上蒋大为夫妇帮不上女儿的忙,但在看到他们移民加拿大后,女儿取得的成就和脸上越来越自信的深情,他们都为当初放弃国内的一切移民加拿大的决定感到值得。

然而,好景不长,蒋大为遇到了经济上的难题。刚移民加拿大时,蒋大为还有点积蓄,但几年过去后,蒋大为手中的积蓄已经差不多坐吃山空了,而蒋怡高昂的学费成了横亘在蒋大为身上的难题。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歌唱家,蒋大为在加拿大没了用武之地,怎么办?

这时,国内有演艺圈的人士听说了蒋大为的困境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蒋大为回国参加商演。此时的蒋大为已经55岁了,本已在安享晚年的他,最终为了按时交上女儿昂贵的学费,保证女儿完成学业,蒋大为接受了演艺公司的邀请。

此后,蒋大为开始出现在国内的各种演出活动中。这样一来,他就得经常在加拿大和中国两地之间来回奔跑,这对于体力好的年轻人来说都成问题,更何况50多岁的蒋大为。渐渐地,蒋大为总是无缘无故感冒,头晕头疼成了家常便饭。

一年,正在患感冒的蒋大为接到重庆方面的邀请,为当地桃花节献声。蒋大为马不停蹄地从加拿大飞到北京,又从北京飞到重庆,一路下来感冒加重,嗓子已经发炎,因此失声已成必然。但是,蒋大为性格秉直,在唱之前就声明自己感冒,有可能失声,希望观众给以谅解。果不其然,在唱到一半时,蒋大为的嗓子里再也发不出一个音符……

然而,失声现场,观众却给蒋大为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当时,为了节省费用,张佩君没有陪同他回国,而是选择在家和女儿蒋怡通过网络观看蒋大为的演出。看到蒋大为现场失声,母女俩都为蒋大为如此辛劳而非常难过。

“爸爸,可怜的爸爸啊!”蒋怡看到老父为供自己读书还在拼命工作,心里犹如油煎,她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努力学习,早日回报父亲。

“看看你爸爸多辛苦,以后可要学乖,将来找个好工作,你爸爸也就能轻松了!”张佩君对女儿哭着说。不知道真相的人,可能以为身为歌唱家的蒋大为在加拿大有多风光,实际上,由于两国发展差异,蒋大为夫妇的积蓄以及他们的赚钱能力,在加拿大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然而,为了女儿的未来,蒋大为夫妇觉得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重庆失声事件之后,蒋大为在加拿大的家中休养了很长时间,失声带给他的不仅是病痛,更是经济上的入不敷出。

猜你喜欢

  • 枣核家信

    晚清年间浙江海宁有一个巧匠擅长微雕,能在枣核上雕刻米粒大小的人物、山水、文字,当地人叹为绝艺,尊称为巧手宋。凭借着高超的手艺,巧手宋家道渐渐殷实,不但娶了媳妇,还陆续生下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光阴似箭,一晃十八年过去了,两个

  • 苇叶船

    清亮亮的大清河,映着蓝蓝的天,那河水好象一匹抖动着的蓝绸子,在一平展展的原野上飘呀飘,一直飘到白云间。水面上常常飘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儿,快得象抛出去的梭,出了弦的箭,一会儿穿行在浪花丛,一会儿飘到云彩里。撑船的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她秀秀挺

  • 神猴除盗

    1.绝世神猴清风山绵延近百里,常年云雾缭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以马连成为首的上千盗匪就盘踞于此。官府几次派兵征剿,皆损失惨重,无功而返。常常做梦都要铲除马连成的知府冯忠廷,近来对他们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天,马连成喝醉酒正呼呼大睡,

  • 我是团长

    一场血战,临时要官,理想不再有?两军对垒,不计生死,只是为功名?硬汉的内心也藏着许多故事……1941年春,活动在皖南的新四军某部,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损失惨重。六团团长王猛身负重伤,藏在当地一个老中医家中。数月后,王猛带着当地百十号青年找

  • 处女钟

    明朝永乐皇帝为了向天下人炫触他的功德,便下令铸造一口大钟,钟声不仅要像银铃般清脆动听,而且要能够传遍方圆百里。当时河北有一位姓高的铸钟师,名气很大,皇帝要铸钟的任务便自然而然落到了他的身上。高师傅便携带家人进了京城,开始铸造这口大钟。第一次

  • 刘适清赶考服莽汉

    夫清光绪年间,南皮县黑龙村出了个武状元,名叫刘适清。至今家乡一带还流传着刘适清赴京赶考服莽汉的故事。刘适清出生在武术世家,自幼习练劈挂拳,深得其奥妙。他天资聪明,二十岁便艺压群雄,考中武举,在沧州武林中名望很高。这年朝廷开科招考,各地举子携

  • 秦大劲神功退无赖

    交河县有个望江店,村里有个武师名叫秦大劲,沧京一带很有名气。秦大劲出生在武术世家,父亲有“秦琼”的美名。秦大劲真名叫什么,没人记得。他三岁随父习武,拽拳尥腿;舞枪弄棒,虎气生生。十岁那年,一场暴风,吹倒了路旁的一棵榆树,拦住了不少车辆行人。

  • 不倒旗过沧州

    从前,河南有一个镖客,姓杨,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名气,人称不倒旗。不倒旗自恃功深艺精,眼珠朝上,从不把天下豪杰放在眼里。这天,“不倒旗”护镖路过沧州,车上装着金银财宝,丈高的“杨”字镖旗迎风飘摆。来到沧州南门,车夫放慢了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