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蔡京的福利事业

蔡京的福利事业

收录日期:2025-08-07 23:07:44  热度:9℃

北宋末年,苏州建了个居养院。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该居养院重建,规模宏大,有房300多间,有官民捐献的田地1660亩,募民耕种,每年可得租米700多石。院旁建有三个粮仓,开凿了三口水井,还有厨房、果蔬园圃。生活在那里的孤寡老头和孤儿,吃喝拉撒睡不愁,挺幸福。

宋朝的居养院,类似现在的福利院,收养重点是六十岁以上孤寡老人,还包括孤儿、流浪儿童、残疾人以及基本生活无着的难民饥民。福利院放在现代并不新鲜。偏僻的乡镇都有。放在1000年前,世界上唯独中国有,很牛。

这个事与蔡京有关。

首见于史册的宋代济贫福利制度,是蔡京主持修订的。《宋史》记载:“崇宁(宋徽宗年号)初,蔡京当国,置居养院、安济院……三年,又置漏泽园”。也就是说。老幼孤,病残贫,你们有福了,公款养着你们。生病了请到安济院(坊),享受免费治疗。死了也不用担心在荒地上被野狗啃了,官家花钱购买的福利性公墓——漏泽园(明代改称“义冢”)等着你。

大致而言,宋代官办福利的庞大费用,主要来自赋税,还有几个来源:“内藏钱”,即皇室经费;公田的收入;常平仓的利息钱米;国营商业机构的收入,如“僦舍钱”,即官设货栈的租金收入,宋代有着相当发达的“国企”,“国企”红利用于国民福利,天经地义。到南宋时,还有一些官员自掏腰包办福利。

但美好的救济福利政策在推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变味,沾染上常见的“福利病”。比如,居养院配备炊事员、保姆、乳母、勤杂工,又要添置炊具饮膳、衲衣絮被,待遇比较奢侈,以致“贫者乐而富者扰矣”。比如,公款挥霍不心痛,有些居养院居然要“给酒肉食,祭醮加赠典,日用既广,糜费无艺”。又如,应付公事总是漫不经心,有些居养院混入了“少且壮者”,“游惰无图,廪食自若,官弗之察,弊孰甚焉”。冒领、冒滥以及机构内部贪腐案,也有发生。

这给了旧党保守派攻击蔡京的强烈“口实”:救助太过、太广,鼓励了懒惰,荒废了正业,“不养健儿,反养乞丐”,“不管活人,只管死户”。基于这一点,旧党相对于新党右派,在总体上占据了道德优势,救济福利制度几度废弛也就难免。

史上的蔡京,是个能臣,其行政手腕和经济改革(比如茶、盐、酒等专卖改革和钱法改革)手段,成效超过王安石。《水浒传》里的蔡京,作为道德意义上的大坏蛋、大奸臣,当然不是什么好鸟,但社会救济非私惠、小慈可比,故我们不能“因人废法”。

猜你喜欢

  • 皮皮坐在大门上,然后又爬树

    皮皮、汤米和安妮卡坐在威勒库拉庄外面。皮皮坐在院子门这边柱子上,安妮卡坐在院子门那边柱子上,汤米坐在院子门上。这是八月底一个温暖的美好日子。院子门旁边那棵梨树把它那些树枝远远伸出去,低低垂下来,孩子们不花什么力气,坐在那里伸手就能采到最熟的

  • 邯郸学步

    相传战国时候,有一个燕国的青年,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就特地来到邯郸,向当地人学习走路的姿势。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大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这个青年就整天在邯郸的大街上,观看来来往往的人怎么走路。他非常地认真,一边看一边琢磨别人

  • 半途而废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乐原的人,离家到别国去寻师求学,只留下他的妻子一个人在家里。一年后的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织布,乐原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妻子看到他回来了,非常奇怪,就问:“你只去了一年,学业就完成了吗?”乐原答道:“别说一年,就是三年也不能

  • 塞翁失马

    古时候,北方边境地区是平坦而辽阔的草原,满地长着绿油油的野草,是一个天然的牧场,住在这里的居民大都养了很多马和羊。这里住着一位叫塞翁的老人,他和他的家人也养了许多的马匹。有一天,塞翁老汉家的一匹枣红马不见了,家里人四处寻找,找了好几天也没找

  • 画蛇添足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大户人家举行了一次祭祀祖先的活动。 之后,这家人想把用过的一壶酒赏给手下人喝。可是,手下的人这么多,一壶酒怎么能够喝呢?如果给一个人喝,还能喝得痛快。那么,这壶酒到底给谁呢?有人提议:“我们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最快

  • 愚公移山

    北山有位老汉,人称愚公,年近九十岁。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恒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天,愚公召集全家老少,同他们商量:“咱们家门前这两座山多年来一直阻碍我们的出入,十分不方便,我想跟你们尽一切力量削平这两座大山,开一条直接通往山外的大路,

  • 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坐船渡江的时候,不小心把身上佩带的一把宝剑掉进了江里。那个人却不慌不忙地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宝剑落下的地方刻了一个小记号。一同坐船的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奇怪地问:“你的宝剑掉到水里,你为什么不立刻下水去捞它,在船舷上

  • 揠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一个性子很急的农夫。他将秧苗栽到地里后,日日夜夜盼望田里的禾苗快些长高。于是,每天他都要到田里看禾苗有没有长高,总觉得禾苗好像没有长。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而十分苦恼,就左思右想,有什么办法让禾苗长得快点呢?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