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煤钱

煤钱

收录日期:2025-08-08 06:18:36  热度:7℃

“卖煤!卖煤哟!”

老三媳妇儿大清晨的却在灶房里发起愁来,煤炉瞎(灭,方言)了,最后一块煤球都没能撑到天亮,这早饭咋做?

“卖煤!卖煤哟!”

老三媳妇儿听到由远而近的吆喝声时,刚好一缕晨光从院子中唯一一棵柿子树宽厚的叶片背后飘进来,洒在灶房的地面上。老三媳妇儿嘴角微微一动,一丝笑容不经意地浮现出来。她看见两岁的女儿正在院子中捡黄落的小柿子,便说:“妞妞,快去大门外看看卖煤的车过来没?”

妞妞听到妈妈的喊声,很不情愿地站起身,朝灶房里的妈妈望了望,便向大门口跑去。

“卖煤!卖煤哟!”

“妈妈,妈妈!”妞妞喘着气,立在灶房门口,两只小手里各握着一个黄落的小柿子,“卖煤的来了,就在大门外。”

老三媳妇儿牵着妞妞的手来到院子外面。卖煤的开了辆机动三轮车,车上载了满满一车的煤球。卖煤的是个三十来岁的汉子,黝黑的脸膛给人一种饱经沧桑之感。看到老三媳妇儿从院子里走出来,先是一怔,足有五六秒钟,而后开口问道:“要煤么?”

“想要一些,但俺不知道你这煤中不中烧,会不会夹生?”老三媳妇儿见卖煤的汉子有些陌生,似乎以前从未来过,怕煤里面掺假太多,不中烧。

“大妹子,你放心,俺这煤球保证好烧!你若信不过俺,先卸个一二十块,你烧烧再说。”汉子的话说得诚恳,老三媳妇儿没有理由不相信。

“那就给俺卸500块吧。”老三媳妇儿打开大门,让卖煤的汉子把车开进院子里。

卸完煤,老三媳妇儿端来一盆水,说:“洗把脸吧,俺给你拿钱。”说罢,便进了堂屋。

好半天,老三媳妇儿才从堂屋里走出来,满脸的歉意。这时,卖煤的汉子正逗女儿玩。

“小姑娘,告诉叔叔你叫啥名字好吗?”

“不,妈妈不让我告诉陌生人。要不然,妈妈以后就不会再说‘妞妞真乖’啦!”

“那么,好吧,叔叔不问你的名字了。那能不能告诉叔叔你今年几岁了?”

“几岁?妈妈还没告诉我,我去问问妈妈,再告诉你好吗?”

“妞妞,别给叔叔添乱。”老三媳妇儿走过来说,“妞妞刚过两岁生日,整天皮得不行,一天到晚又疯个不停。”末了又说,“你看这钱不够数,你再坐上一会儿,俺再去找一些。”

“算了,大妹子,钱你先留着用,以后再说吧。”卖煤的汉子听老三媳妇儿这么说,慌忙站起身,去发动车子。

“要么你明后天过来,一起拿。”老三媳妇儿牵着女儿的手,把卖煤的汉子送到大门外面的村街上。

卖煤的汉子走远了。老三媳妇儿把女儿拉到院子里,怒气冲冲地问:“妞妞,你有没有拿放在抽屉里的那个黑色的小包包?”

“妈妈,你别打我,包包在床底下。”

老三媳妇儿准备好煤钱,等卖煤的汉子来。

第二天,卖煤的汉子没来拿钱。

第三天,卖煤的汉子还没来拿钱。

这煤球真好,耐烧,火力旺,烧完的渣不夹生。老三媳妇儿这样感慨的时候,一个多月过去了,柿子由小柿子长成了大柿子,卖煤的汉子还是没来拿钱。

老三媳妇儿曾向村邻打听那个卖煤的汉子,村邻都说从没见过这样的一个人。

时光荏苒,一晃半年过去了。500块煤球早已烧完,卖煤的汉子像是在人间蒸发了一般,一直没来拿他的煤钱。

冬去春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百花争放的早晨,老三媳妇儿正在灶房做早饭,一声“卖煤!卖煤哟!”的吆喝声从院子外面的村街上传过来,声音越来越近。老三媳妇儿听到这吆喝声,慌忙向大门口走去。

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开了辆带斗的小四轮,车斗里装满了煤球。他不是那个卖煤汉子。

“大嫂,要煤么?”小伙子看到老三媳妇儿从院子里走出来,便开口问道。

“不要,屋里还有呢。”老三媳妇儿很是失望,一面说,一面又轻轻地摇摇头。

卖煤的小伙子也有些失望,刚坐回驾驶室,老三媳妇儿突然问道:“小兄弟,你是不是有个哥哥也卖煤,开辆机动三轮?”

小伙子一怔,说:“没有,俺没有哥哥,大嫂你弄错了。”

卖煤的小四轮开走了,一直向村子东头驶去,老三媳妇儿还怔怔地立在大门口。心想,这煤钱该还给谁?

院子里的柿子熟了,卖煤的汉子没来拿钱。

院子里的柿子又熟了,卖煤的汉子还是没来拿钱。

春去春又来,也不知过去了多少个春秋,老三媳妇儿记忆中卖煤汉子的身影早已模糊,她却始终没错过对任何一位前来卖煤人的盘问。然而,那卖煤的汉子似乎真的在人间蒸发了,一直不曾再出现过。这煤钱,却成了老三媳妇儿的一块心病。

若干年后,老三媳妇儿老了。老人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子女叫到跟前,用最后的一丝力气向子女们嘱咐:“若干年前,娘欠了一个卖煤的500块煤钱,这么多年以来,卖煤的一直没来拿钱。这事……这事,娘的心里一直放不下……娘要走了,这……这500块煤钱帮娘还给人家……”老人的话还没说完,眼睛却慢慢地合上了……

猜你喜欢

  • 演员救戏显智趣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不仅具有精湛的演技,而且还具有临场不乱的经验。有一次,他饰《黄金台》中的田单,因为赶戏匆忙,出场后才发现忘了戴纱帽。台下观众一见,正感诧异,却不料他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念了一句“国事乱如麻,忘却戴乌纱”的引子。单此

  • 划自己的船最幸福

    他没有上过一天的音乐学院,却能写出下载量超千万的当红歌曲;他在词坛拥有和方文山几乎一样的地位,却始终不愿意离开家乡贵州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个奇怪的人就是张超,著名音乐制作人,一位清瘦的“80后”小伙子。众所周知,张超在音乐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将就和讲究

    1935年,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钱钟书是我国庚子赔款留学的公费生,在牛津却是自费生,而杨绛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就做了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手头的拮据让一向节俭的杨绛

  • 刘墉的“约会时间”原则

    刘墉,知名的华人作家、画家。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畅销华人世界,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就是这位响当当的人物,在旅美20多年的时间里,奉行的约会时间规律是:约定几点就几点到,如果实在把握不准,宁可晚到一点点,也绝对不早到

  • 礼贤

    贤者,当受礼遇。但,并非每个贤者都能受到礼遇,有点可遇而不可求的意思。不但要看你是谁,还要看你遇到的是谁。上世纪80年代初,易中天在武大读完了研究生,导师胡国瑞要留下他来。可是留校要校长同意,加上易中天是个“土匪”,没读过本科直接上的研究生

  • 张氏火丁

    我喜欢张火丁。开始因为她的长相、气质、唱腔、气场、孤独感、不合群……到后来,没有原因了,只因为,她是张火丁。开始喜欢程派,的确和她有关——她唱的程派,是倪云林的山水画,清极了,简极了,枯极了,可是,就是让人心动。她的长相冷,人也冷,可是冷中

  • 眼睛只盯住别人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和当时的文学家苏轼是同一时期的人,大苏轼五岁,却晚苏轼六年中进士。两人很有缘分,曾在“皇家图书馆”做过同事。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进行

  • 与父母谈生死

    胡雅君父亲临终前的达观是他给马未都最后一次的言传身教,那年父亲72岁,马未都后来认识到人最怕死的时候应该是五六十岁。太年轻不知死为何物,太老生活质量差,生死之间差别不大。如今快60岁的他正是最畏惧死亡的年龄。身为军人的父亲,解放后又长期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