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义渠和秦国有何渊源?义渠骇为何要灭了秦国

义渠和秦国有何渊源?义渠骇为何要灭了秦国

收录日期:2025-08-08 03:07:16  热度:9℃

义渠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这个部落建立于商代武乙年间,最终到秦昭王的时代,义渠国结束了统治,归入秦国,并成为了秦国的郡县。从义渠的建立到归入秦国,差不多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八百多年中,和义渠来往最为密切的中原国家便是秦国。不过这种所谓的密切,指的不是两个国家之间关系很好。恰恰相反的是,义渠和秦国经常发生战争,而且义渠除了内部战争和其他游牧民族的战争以外,就是对付中原的秦国,义渠和秦国为何会发生战争呢?如果我们得出了这两国之间的渊源,大概就会知道,为何义渠直到最后的一位王都在倾全力对付秦国?

商周时期,王都是以分封制统治天下,那时候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国中有国,大国之中还有小国,国家虽小,但是王的权力都是一样大的。后来,西周取代了商朝,继续实行分封制。刚开始,秦国还没有出现,秦国王室之祖养马养得好,就得到了周王的宠爱,周王让他做一名养战马的官。后来,周平王时期,周朝内部发生了动乱,是秦襄公一路保护和护送周平王,这叫护驾有功,周平王为了感谢秦襄公的保护,就封秦襄公为诸侯王,还赏赐了秦国这块土地给他,交给了秦襄公一个极大的权力,那便是全权负责西部的戎族进犯一事。也就是说,秦襄公可以指挥秦国的军队随时攻打西戎,至于发兵多少,只要你秦国有那么多的人,你就都可以征兵出征。

秦国之人从那时候起,多年来一直和西戎发生战事,有输有赢,双方的势力不相上下。而正是因为有了秦国这道坚固的防线,西戎虽然一直想要出兵进攻中原的西周诸侯国,霸占西周的土地和粮食,掳掠当地的美女和牛羊,但是始

终没有办法越过秦国。秦国保护周王室有功,获得了周王的嘉奖。后来,周王室的权力衰微,秦国却靠着各种有利的因素渐渐发展起来,周王本来想要削藩,可是后期的周王却不得不选择依靠秦国的力量来抵抗西戎。

西戎是由许多个小的部落组成的,我们一般将他们统称为西戎族,其中的义渠就是其中的一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全民皆兵,而且上了马背就是战士,下了马背就是良民。戎族的人勇猛好斗,性子刚烈暴躁,尤其是他们对马上的轻骑作战很是在行。他们的作战速度很快,而且十分灵活,一来一去就掳掠了一座城池。更让人难以招架的是,他们完全可以轻装简行,因为他们进攻中原是为了抢粮食和土地的,只要攻陷一座城池,那么他们就会将那座城池洗劫一空,自然就有了足够的粮草。反之,中原地区光是要运送军用粮草便是一项十分棘手的任务。

不过,秦国凭借多年和西戎对战的经验,以及许多优秀的将领,还是勉强能和西戎打个平手。到了秦穆公时期,秦穆公注重秦国的发展,任用百里奚这等贤能之臣,谋无不当,举必有功,所以,在秦穆公时期,秦国竟然突破了多年来一直未能突破的晋国,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出口,令东方各诸侯国尤为震惊。此外,秦穆公还在和西戎的战争中获得大范围的胜利,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秦穆公攻打义渠,消耗了义渠的大部分实力,义渠已经无法再和秦国抗衡。不过义渠也没有放弃,他们在这些年中,和秦国大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仗。

秦惠文王时期,义渠被秦惠文王收服,义渠王愿意归顺秦国。可是义渠骇不满足义渠如今的土地范围和自己的称号问题,其实他觉得义渠在这些年的蛰伏中已经复原了当时的实力,可以和秦国一战,这次是找些借口惹怒秦国。秦昭王时期,义渠骇求封不成便联合了赵国、韩国、魏国一起攻打秦国。义渠骇假装被偷袭,在秦国养伤,他的奸计早被识破,宣太后将义渠骇安抚在秦国,趁着义渠骇不备,杀了义渠骇。

猜你喜欢

  • 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

  •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

  •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

  •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

  •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

  •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

  •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

  •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