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歌声中的父爱

歌声中的父爱

收录日期:2025-08-08 01:09:01  热度:11℃

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家里的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母亲整天愁容满面的,奇怪的是,父亲居然开始喜欢上了唱歌……

父亲的身体不好,年轻的时候,在乡办木材加工厂里抬大松木的时候,因为失手,左腿严重受过伤,没有好彻底,走路有点拐。

离我们村三里多路,有座码头,有装沙子、石子的船靠岸,就有很多人用大箩筐卸下这些东西。我考进县城的中学后,在父亲的再三央求下,码头老板同意了父亲去干活,但是,父亲立下了字据,作为接受的条件,如果干活的时候出了事故,个人自己负责。

父亲每天挑着石子,在不足一尺宽的长长跳板上经过。有次周末的下午,我从县城骑自行车顺着大堤回家,看到父亲在跳板上走过的情景。他挑着两箩筐一百多斤重的石子,小心翼翼地走着,还要掌握住平衡。父亲40多岁了,并且有着脚伤,根本就不能干这么重的活,但是为了我,仍在死死地支撑着。我要帮父亲挑,父亲拦住我:“你小子太年轻,骨头架子太嫩,万一闪了腰,一辈子的事情!赶快回家去吧!”我只得含着泪回去了。

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了一首歌,那就是成龙的《壮志在我胸》,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他都哼着这首歌曲:“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也许远方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父亲唱着这首歌的时候,一直盘算着去“远方”打工。

挑石子一天也就是能挣个20多元钱,遇到天气不好,还不能出工,父亲感到这挣钱的速度太慢,于是,就自己去了山西大同挖煤。临走的时候,他把我一个学英语时候听坏的随身听花了几元钱在街上修理好,然后带着它一起走了。

在私人煤窑打工,每天干12个小时,没有休息日,一个月可以挣到1000多元。每天下班后,同屋里的几个年轻人累得都动不了,父亲还在宿舍里跟着随身听唱歌。唱得他们告饶:“大叔,求你了,别唱了,行不?”父亲非常不好意思,赶紧跑到门外去唱。旁边的人都笑,父亲说:“这没啥可笑的,吃饭能鼓劲,唱歌也能鼓舞士气,我这一唱歌,感觉心里很舒坦,就有新的力气了!”大家哈哈大笑,都说我父亲这人还挺逗。不喝酒不抽烟,抠门到用唱歌来给自己“解乏”。

干了大半年,离过年还有3个多月的时候,父亲打工的那个煤窑发生了塌方,一下子就死了7个人,庆幸的是,他那天是夜班,躲过了这一劫。父亲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抢救活动,等到扒开煤层,把那些尸体找到的时候,那血肉模糊的惨壮让他连续几天做恶梦。

父亲喝醉后大睡了两天,然后起来后收拾下行李,大家都以为他是卷铺盖回老家。但不是,他是去了另一个煤矿继续当工人。

挖煤是件很累、很危险的活,谁也不知道矿难什么时候发生,体力上透支,精神上整天把弦绷得紧紧的,非常疲惫。大家都喜欢喝酒,喜欢抽烟,这都是缓解压力的办法。但是,父亲从来就不喝酒抽烟。他的爱好就是唱歌。干完活上了地面,父亲依然喜欢唱歌,坐在山坡上,边用手给自己打拍子边唱歌,唱得非常投入、非常陶醉。大家都知道父亲是从附近那个出事的煤矿转来的,都说这老李是不是出了问题被吓傻了?

终于有人耐不住性子,小心翼翼地问父亲是不是有什么想不开的,提着脑袋干活,还有闲心唱歌,怪吓人的,如果偶然唱一次还行,哪能天天唱啊。父亲笑着解释:“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电影里,红军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的,多艰苦,很多文艺队员照样唱歌,为啥?就是为了鼓舞士气。再困难,也得乐观啊。”大家恍然大悟,对乐观的父亲开始佩服起来。

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在我读大二的那年,父亲在巷道里拉煤的时候,前面的一个工友因为脚下打滑,摔倒在地,失控的翻斗车向后滑去,父亲躲闪不及,被撞到了腿,严重骨折。

受了伤的父亲被我叔叔接回了家。我劝说道:“爸,你以后就在家里好好修养吧,你都快50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忙乎了那么多年,也该歇歇了,学费你不用担心,现在有助学贷款,我毕业以后再还就是。”父亲一听就急了:“你现在还是学生,当爹的怎么能让你这学生娃背一身债?不行,你不用管,爹再苦再难也得把你供养毕业……”

“伤筋动骨一百天”,刚刚休息了两个月,父亲不顾我和母亲的劝说,又出去打工了,他的身体不如以前,挖煤那种棒小伙子干的活,父亲已经支撑不住了,于是去了浙江湖州打工,在建筑工地上挖地槽,往搅拌机里倒石子,装卸钢筋,反正干的仍是很苦很累的活。年底,父亲才回来,给我带回了下个学期的费用。

过了年,父亲又要去浙江了,我大早晨排队给父亲买票,买了张卧铺。父亲非常生气;“你这不是乱给我花钱吗?我跑车上睡什么觉?睡一觉多花100多元钱,不行,到车上我得把这票与人家调换过来,谁有钱谁去享这个福去,反正我是睡不着。”

在车站候车厅里,父亲把这张卧铺车票与一个乘客倒换了,人家补给了我父亲的差价,我父亲特别高兴,转手把这钱塞给了我,“这100多元钱够你在学校里多买些好菜吃呢,我这一坐硬坐,就省100多元钱,多划算。”我没有说话,内心非常酸楚,那个时候,我想到的就是赶快毕业工作,挣钱孝敬父亲,让他好好享福。

把父亲送上车,他见我为换票的事情而心疼,就说:“你别想那么多,爸这随身听比什么都好使,坐着听歌曲不比睡卧铺舒坦?”为了显示他很快乐,父亲边说边把耳机插进了耳朵,开始听起歌曲来了,边听还边情不自禁地唱,附近的乘客见父亲还这么时尚,都禁不住笑起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时尚的背后是多么沉重和艰辛。

想到父亲在外面辛苦打工,我不敢懈怠,在学校里勤奋学习,不谈恋爱,也没资格谈恋爱。年迈体弱的父亲靠着歌声强打精神在工地里打工供我读书,我有什么资格谈恋爱?

我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外企工作,每个月6000多元钱,我寄给母亲4000元,然后打电话告诉父亲:“我现在工作了,你回家吧,我以后每个月都给你和我妈寄钱!”父亲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依然不愿意回家。我很着急:“爸,你如果不回去,我就请假把你送回去。”“你把我送回去,你前脚刚走,我后脚还会出来的,腿在我身上长着呢,你能管着?”父亲的回答让我无奈。

结婚后,在我的坚决要求下,父亲不去外面打工了,和母亲来到上海与我们一起住。但是,他依然闲不住,在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了个摊位,在那里卖菜,“在大城市里生活不容易,花销大,你们还得交房供,我只要还能动,就要挣点钱,也算给你减轻点负担……”

父亲60岁的时候,我给他在大酒店里过生日。吃完饭,我想请父亲非常正式地唱唱歌,于是去了歌厅。父亲直摆手:“别让我出洋相了,你老爹会唱什么歌?平时都是瞎哼的,能吓死人。你看电视上,人家唱歌唱得多好听,都有很多人献花,有很多粉条。”我笑着更正:“爸,不是粉条,是粉丝,就是崇拜者。”“对,对,是粉丝,我唱多少年了,也没见个人崇拜我。”

父亲在我的鼓动下,终于接过话筒唱起了:“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也许远方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

父亲为什么偏爱成龙的这首《壮志在我胸》?因为这是父亲的心声。这么多年,尽管很累,但他一直在奔波操劳,一直在用歌声自娱自乐,用最低廉的成本给自己鼓劲,给自己加油,让疲惫的自己振作起精神继续拼搏。

唱着歌曲在码头卖苦力、冒着危险在煤矿挖煤、流着汗水在建筑工地打工,该修养的时候,还摆个摊位卖菜……父亲给了我生命中的一切,但是,他却拒绝我的任何一点的付出。歌声中,绵绵的父爱多么深沉……

我把一大捧鲜花献给了父亲,“爸,你以后高兴了就唱吧,儿子就是你的超级粉丝”。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俯在父亲的肩头流下了眼泪。父子连心,我知道他也在流泪,流泪的父亲很幸福,因为儿子听懂了他的歌声……

猜你喜欢

  • 看破“浮云”无“神马”

    北宋的吕蒙正当上参知政事时,才不过四十岁出头。这也就意味着,吕蒙正从考中进士到当上副宰相级的高官,仅仅用了不到12年的时间,堪称火箭速度了。这在自己是件喜事,然而在别人,却难免妒火中烧。有一天,吕蒙正像往常一样走入皇宫,快要上朝时,忽然听到

  •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惨痛代价

    乍一看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潇洒,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儿,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实际上,赵匡胤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赵匡

  • “枪手”古已有之

    “枪手”自唐朝开始出现,直至清末科举考试结束,一千多年来,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可历史上最幸运的“枪手”当数唐朝诗人温庭筠。有人说,温庭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是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温庭筠虽然长相奇丑,但青睐他的青楼楚馆佳人却不

  • 古人的“环保购物袋”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转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草屋——即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儿。在诗中,杜甫为自己,更为弱势群体呼吁住房问题。其实,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当时他的生活还算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

  • 唐朝的“京漂族”

    “京漂族”是指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京城户口的流动人口。据报道,如今北京的“京漂族”多达360万人。这个数据仅指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并且办理了暂住证的人数,如果算上短期的和没办暂住证的,估计不少于500万人。“京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

  • 古代如何治理“公费旅游”

    古代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自秦汉时期起,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各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驿站的建立,为公文传递和官员出差提供了方便:一是免费使用车船

  • 古人的幽默

    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情趣,是一种艺术……是现代生活所离不开的。其实,中国古人早就已经开始运用“幽默”了,中国古代的幽默故事也数不胜数,有些幽默的语言至今还让人觉得别具一格、记忆犹新。晋元帝司马睿,是靠着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才登上皇帝

  • 被骂死的明朝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必害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