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陈可辛与陈德森:多年朋友成兄弟

陈可辛与陈德森:多年朋友成兄弟

收录日期:2025-08-07 18:55:02  热度:10℃

“知遇”陈可辛,陈德森

非常感动



陈可辛和陈德森相识已近20载。陈德森是香港多才多艺的电影人,曾做过场记、编剧、策划、统筹……1993年,陈德森加入了由陈可辛、张之亮、曾志伟等人组建的“电影人制作公司”(简称f)。他的才华引起陈可辛的注意,他编写的剧本也经常得到陈可辛的赞赏。两人惺惺相惜又志趣相投,逐渐成为好友。

后来,陈德森执导了一部低成本的《晚九朝五》,影片描写了青年人纸醉金迷的夜店生活和一代入迷惘的青春。这本是陈可辛想拍的电影,但陈可辛是娱乐圈著名的健康生活分子,他不喝酒也不泡吧,并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他想起了好友陈德森,心头不由一动:陈德森爱喝酒、爱飙车,还有个在兰桂坊开夜店的表哥,他有着这方面的天然优势,再说陈德森也一直想做导演。于是,陈可辛决定成人之美,他对陈德森说:“德森,你有这方面的体验,不如你来拍吧!”对于陈可辛的“知遇”,陈德森非常感动。

《晚九朝五》在香港备受争议,当时f公司的其他合伙人,比如曾志伟,看见他们掉头就走,责怪他们弄了部低级片子:“好做不做,你们把公司毁了!”面对非议,陈德森羞愧交加,欲放弃做导演。陈可辛鼓励他说:“德森,我们不怕这些,我们拍得真诚。只要坚持努力,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获得大家的认可。”

“你这么看好我能成功?”陈德森问。

“是啊,我对你有信心!”陈可辛答。他常常是陈德森剧本创意的第一个聆听者。

在陈可辛的鼓励与提携下,陈德森开拍了几部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电影。1999年,陈可辛联手陈德森成立“ppleptre”电影制作公司。陈德森以《神偷谍影》和《紫雨风暴》在香港电影圈崭露头角后,他不满足于只是当个“公式化的动作片”导演,他想拍一部“有些意义、有点内涵”的电影。



《十月围城》,得益于

他们的友情



2000年的一天,陈德森找到陈可辛,讲述他的电影构想:“peter(陈可辛英文名),我想拍一部以清末民初为背景的动作片。这次还想拍小人物,你觉得让一群小人物在一个混乱的背景下保护一个很重要的人,这样的故事有趣吗?”陈可辛大声叫好:“听起来很有创意。”但他随即反问一句,“你要他们保护谁呢?”是啊,要保护谁呢?陈德森一下子被问住了。

陈德森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偶然一次,陈可辛想起了他父亲拍过一部以保护孙中山为题材的电影《赤胆好汉》。以前陈可辛想重拍这部电影,但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他想到陈德森的构想,于是第一时间把这个题材推荐给陈德森。陈德森一听,立刻说:“保护孙中山这个题材很好。”当晚,陈德森就把这部电影看完,然后兴奋地开始动手改写剧本:把《赤胆好汉》里的一个义士改为六个,变成群戏。剧本改完后,陈德森确定了这部电影的投资额:6800万港币。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经过一年多的艰难筹资,陈德森得到好友曾献基的情义相挺,获得6800万港币的投资。《十月围城》这部浩大的制作从筹备之初就险阻重重。2003年,眼看影片开拍在即,陈德森却接连经历了“非典风暴”、投资人自杀、资金冻结、法律官司、母亲中风过世、姐姐罹癌、车祸、抑郁症等一连串风波,他朝思暮想的。围城梦。与那座木制打造的香港旧城,在风雨中逐渐销蚀……

陈可辛一直尽其所能地帮助他,并给推荐了一组“心与灵”的课程,劝他离开香港——与其卡在那里,倒不如去加拿大休息一下。陈德森听从了好友的劝导。

就在陈德森“风雨如晦”的那几年,陈可辛在事业上犹如神助:2005年,他执导的《如果·爱》在内地公映,好评如潮;2007~,汇集了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的《投名状》登陆年底的贺岁档,不仅票房突破两亿,还几乎囊括港台所有的电影奖项。

春风得意之下,陈可辛并没有忘记正走霉运的好友陈德森。2008年,《投名状》票房过两亿元的那天,陈德森给陈可辛发来祝贺短信,陈可辛却回电话问:“德森,你那个《十月围城》可以开拍了,还拍不拍?“陈德森说;拍啊。”陈可辛说:“好,那我们就来聊聊。”陈德森没有欣喜若狂,他关心的仍然是那个老问题:“你给我建那座城吗?”当年他说要建这座城的时候,十个人里,有七个扭头就走,只有两个人劝他放弃,其中一个,就是陈可辛。这回陈可辛只答了一个字:“好!”他亲自担任该片的监制,很快找到2300万美元的投资。


猜你喜欢

  • 可恨东风不下梨

    从前,有个秀才,二十多岁,家里很穷。一天,听说京城开考,家里没钱做路费,妈妈说:"儿呀,你去跟舅舅借借看。”舅舅不在家,一等等到中。舅舅家来了,就对外甥子说:"你有什么事啊?""想跟舅舅借几两银子,到京城赶考。""不好啦,没得钱啊。有一点已

  • 李母教子

    明朝辰光,无锡有个姓李的状元,在他出娘肚辰光爷就去世了,全靠他娘抚养长大。儿子长大后,娘就送他到二十里外的学馆里去念书。临行辰光,娘关照说:"勿念满十年,勿要回家。”"晓得了,娘请放心。"儿子眼泪汪汪地走了。从此以后,母亲日日夜夜扳着指头,

  • 秀才治无赖

    清光绪年间,沔阳州柳家院有个秀才叫柳炳元,因打抱不平,用十三款罪状,告倒了沔阳州州官罗登银,一时名声大振。柳炳元出了名,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罗登银的一些残渣余孽,纠合乡下的流氓、地痞,常常上他家寻衅闹事,使他的日子不得安宁。可他是个不怕鬼

  • 桑要从小育

    传说,苏北地区有一个为人正直、学富五车的王先生。四乡近邻,不管有什么大事小情,家长理短,都要请他吃杯水酒,评论谁是谁非。他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王先生五十多岁才有个儿子。老年得子,自然十分宠爱。儿子五六岁时,不管谁家请吃酒,儿子都嚷着跟去,王

  • 李老鹰赶集

    李老鹰,丰县宋楼镇于堤口人。1947年早春,李老鹰的第九个儿子出世了。刚刚生完孩子的老婆正等着好心的邻居送来的一瓢红薯干子面做成的锅贴填充饥肠辘辘的肚腹,刚一揭锅,八个子女一拥而上,瞬间风卷残云,老婆锅贴渣也没有吃到一点。李老鹰跺跺脚,硬着

  • 儿子和孙子

    “噌”地一下,花甲之年的徐大爷就把双脚挂在单杠上,头朝下,忽悠来忽悠去,看得旁边大腹便便的年轻人啧啧叫好。五六分钟后,一个鲤鱼跳波,徐大爷双手抓杠,换下脚来,落地,轻轻松松,大气儿都不待喘。“你瞧人家这位老大爷,来个小伙子怕也没他利索。”徐

  • 一粒米上京

    晚清时候,在一个江南村落里,搬来了一户曾姓人家。照理说,这村子虽小,但也水土肥美,物产丰富,村民们都过得有滋有味,可曾家就怪了,三年过去了,他们家和村民们格格不入,经济状况也和刚来时一样,一贫如洗,有时连一天三餐都吃不上。更奇怪的是,曾家一

  • 徽宗镇海封妈祖

    北宋末年,朝廷破大辽,伐田虎、王庆,征方腊,军费开支大增,财政匮乏,又值金兵开始向南挺进,人心惶惶,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宋徽宗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谕谏议大夫安焘出班奏道:“如今金兵南下,兵荒马乱,只可利用海上通道,北上高丽,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