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父亲

父亲

收录日期:2025-08-07 17:38:47  热度:11℃

父亲的两只眼睛都患上了白内障,这种听上去很可怕的疾病,因为新的医术,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把坏掉的晶体吸出来,换上一片比隐形眼镜还要薄很多的人工晶体。

做完手术的父亲,安静地躺着,我在病床边,无用地站着。父亲那双大学时拉过小提琴的手,静脉凸起,密布的老年斑盖住了皮肤的颜色。

如果这病早些年生,父亲可能就已经是一位盲人了。这个想法让我一下子不安起来。博尔赫斯也是一位盲人,但博尔赫斯不是我的父亲。

事实上,我对博尔赫斯的了解,远远超过对自己的父亲。人到中年,真相就像网站的弹窗一样,不管多么厌恶,它们总会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

父亲脾气温和,不怎么爱说话,在凌厉的母亲当家的那些年里,父亲就像一块软和的帘子,吸去了很多令我胆寒的来自母亲的噪声。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家的编年史,节点都是父亲的病。

1968年,他29岁,身高1.80米,体格强健。他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顺理成章地分配到大庆油田参加会战,对,就在“铁人”王进喜带领的那支队伍。他在那里和我妈——一个热爱文艺体育、积极要求进步的采油姑娘——结了婚。因为一次普通的感冒,高烧不退,他住进油田前线医院,他不知道,输进他身体的药液,早已过期变质。这瓶药水直接要了他临床的另一个小伙子的命,而他带着一颗被严重损坏的肝脏,侥幸活了下来。那一年,我也来到人世,差一点生下来就没了父亲。

这个热爱古典音乐、俄罗斯文学、喜欢帆船运动的年轻人,自此之后,只剩下了一个身份——病人。

成年之后,我经常想,如果那瓶药水没有变质,我们家,我,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的母亲,极度争强好胜,如果没有一个永远需要照顾的病人拖累她上进,她的粗粝和暴躁可能不会那么彻底地被激发出来。而我,另一个拖累,至今深藏的自卑和躲闪,可能根本不会生成。

无论多么完美的人生,总是有这种复盘的冲动。我在充分怜惜自己的时候,没有想过父亲,他早已像一堵沉默的背景墙,知道他还在那里似乎就够了。

现在,父亲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眼睛上蒙着纱布。他在想什么呢?他已经75岁了,他一定有非常多的可以想的东西,可是,我不知道。他如果不幸和博尔赫斯一样成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也不会有一行诗句和他有关。

我不知道29岁后他的人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个问题我根本没有想过。我不知道他一个人间歇性地在医院里躺上三个月或半年的时间里,他的内心会穿梭过什么。我记得的只是,很多时候,下午一放学,我就要拿着母亲做好的饭菜给他送到病房去,等他吃完,再把饭盒带回来。我还记得,母亲为了给他补身体,从农村买了十几只甲鱼,最小的可能还没有半个巴掌大。母亲是北方人,不会弄这些生鲜,她用一根筷子逗甲鱼咬住,然后抡起菜刀把甲鱼的头斩下,当鲜血喷射出来的时候,她扔下菜刀,坐在厨房的地上,号哭不止……

父亲很久后才说,母亲炖的甲鱼汤,是他吃过的最难吃的东西,腥得他恶心极了。但是他都喝了,喝了整整两个星期。

在很小的时候,我已经学会用书把自己和不喜欢的世界隔开,无论是数学课,还是稍有不慎就会扑过来的母亲。母亲的焦躁和愤怒,我也是很多年之后通过书籍才推断出缘由,那是理性的计算和情感失联。

童年和少年,我沉溺于撒谎。那是一个孩子的权宜之计,一句谎言能够把惩罚从中饭推迟到晚饭就很好,也因此常常失去了晚饭。最长的一次拖延了三天,忘记了什么原因老师让请家长,家长不来不许上课。连着三个早上,我神色镇定地背着书包出门,在一个工地的一堵砖垛后面,拿出书,读到放学的时候,再神色镇定地回家。之后的那顿暴打,实现了我第一次离家出走。

是父亲找到了我,他去了火车站,去了我好几个同学的家,不知什么样的灵光,把他带到我藏身的砖垛。父亲说,母亲打你不对,但她是爱你的,你跑了以后她一直在哭。从家人口中头一回听到爱这个字,别扭到发抖。

在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父亲被诊断为肺癌,还是晚期。

母亲带着父亲去北京做手术,为了不影响我高考,没有人告诉我父亲到底得了什么病。父亲生病还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吗?我甚至有点高兴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天深夜,我还在复习,母亲自己回来了,她靠在我房间的门上,突然抽搐起来,她说,你爸爸这次可能真的会死,她说她实在撑不住了。

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如果那个时候,我从书桌前站起来,走到母亲身边,握住她的手,相拥而泣,会改变我和母亲的关系吗?十多年的陌生,像一块紧实的青铜,压住了我,我做不到。

切断两根肋骨、打开了整个胸部,结果是一次误诊。我的看上去很文艺的父亲,从胸口到肋下,有了一道悍匪才有的刀疤。命运这个东西,它不动声色地粉碎你一次又一次和解的企图。

他应该不止一次想到过死亡吧?单是病危通知书,他已经接过五六次了。他的脏器,被冰冷的刀剪挑开又缝合。做全身麻醉的时候,他有没有想过最好不要醒过来?他的妻子并不温柔,他的女儿是个怪胎,他的事业被反复搁置,他的疼痛永远都在。他为什么还要活下去?

我还能更自以为是一些吗?我不是正在企图用我学到的一点高调的理论,去揣测,甚至暗中期待,能摸索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描述的神经末梢的战栗?

为什么要活下去?因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活着的。而我的父亲,在29岁之后,就和我的母亲一起,耗尽所有的力气在抵抗死亡。这个艰难的使命,让他们共享一种浓度很高的情谊,不是爱,也不是恨,是大敌入侵之时的同仇敌忾。活下去,就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高的荣誉。

假如他们不是我的父母,我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见多识广,早就娴熟地掌握对待苦难和厄运的合理角度。人类不就是悲剧性的存在吗?如果个人的命运没有高级到成为文学和艺术,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动情不酷,煽情不入流,不动声色的同情和不留痕迹的触动才是优雅的。

我一直用这样的优雅面对我的父亲,也面对我自己的生活。母亲力竭之后,我加入了抵抗,在父亲69岁那年,又帮助他战胜了一次肝癌。那时我已经混出点样子,可以给他请到最好的医生,住进最好的医院。母亲越来越像个想要讨好我却总是犯错的小女孩,继续用一种粗暴的方式表达对我的不必要的担心。

我的眼睛的形状和年轻时的父亲一模一样,也是我对自己最满意的器官。现在,父亲的眼睛被纱布蒙着,他看不见我的,我也看不见他的。我还是一如既往地镇定,嘱咐他好好休息后,就离开了,一大堆事情还等着我去处理。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我写下了这些文字,哭得像个被大人抛弃的孩子。

衰老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在某一个特别疲倦的夜晚,它会靠近,抱住你。只是,天光进来的时候,你还可以挣脱它。父亲已经75岁了,他差点就成为一位盲人。

猜你喜欢

  • 迈步前行

    法国机械工程师吉拉德一直梦想着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的汽车,他穷其一生追求着这个理想。吉拉德到死也没有能实现他的梦想,他的梦想仅限于一堆图纸。吉拉德直到去世前才醒悟过来,他在日记中写道:世界上没有被计算到最完美、最精确的事物,上帝也从来没

  • 就这样成功

    我时常告诉学员:“成功有三个最重要的秘诀,第一个是下定决心,第二个还是下定决心。”我问他们第三个是什么,他们说:“那当然还是下定决心。”很多人问我:“杜老师,万一下定决心,可是还不成功怎么办?”我就跟他们说:“这根本是一派胡言,怎么可能下定

  • 你应该做一颗豆子

    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作豆腐干来卖。而豆腐干卖不出去的话,那么

  • 眼含爱意地工作

    我和弟弟迈克是孪生兄弟,他虽然只比我晚出生5分钟,但他在生活上的智商却比我小至少5岁。从幼稚园到大学,几乎都是我在照顾他。小时候,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常常被他的同桌骗走。于是,在我的一再要求下,老师终于同意我跟迈克同桌,因为有我在迈克身边,迈克

  • 人生没有下脚料

    我没有想过要当作家。我没有想过要作文为生。我是说,我在上海读中学的时候。那时候,我第一想当的是篮球运动员。酷夏的星期天,我常常一个人翻进一楼的体育教研室,抱起篮球,又从窗口翻出来。然后奔向操场。操场好像被烈日晒化了,晒得什么都化掉了。只剩下

  • 假装是一场测试

    多年前的一天,外祖母领着我去探望一位远亲,她带着大包小袋的吃食,累得气喘吁吁,浑身都热烘烘的。远亲住的地方离我家并不远,但走的路线仿佛是个七弯八拐的“之”字,顺着有大房子的路走着走着,味儿逐渐变了,每况愈下,显出那地方的破败:被虫儿蛀蚀得千

  • 把生活的时代变为最好的时代

    这些日子,有不少人失业,找不到工作,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当年。那时,我刚离开出生长大的故乡——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农场。我在小镇切尔谢找了一份铁路局电报发报员的工作。我上的是夜班,从下午4点直到半夜。我值班的时间很长,我需要有些事可做来打发时间,

  • 生产真诚的机器

    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有两位热血青年,一位叫福特,一位叫罗斯。他们听说位于落基山脉附近的比灵斯正在大举开发,就想去那里办工厂。福特和罗斯的父亲都是鞋业经营者,于是他们想办鞋厂。他们的父亲都很赞赏儿子的想法,这样既可以锻炼经商和管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