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会背书的曾国藩

不会背书的曾国藩

收录日期:2025-08-08 03:55:14  热度:9℃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的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但是他很刻苦。有一天晚上,家中溜进来一个贼。那贼本打算在曾国藩睡觉后行窃。但是曾国藩在背诵一篇文章,背诵了很久都没背熟。贼见曾国藩还在那里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背诵,夜深了,贼等得实在不耐烦了,跳起来就骂:“这种水平还能读什么书?”然后把曾国藩正在背诵的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贼听了几遍就能背诵的文章,而曾国藩却不会背诵,这似乎说明了曾国藩小时候确实不聪明,没什么了不起的。

曾国藩很笨,却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正是凭自己的努力,弥补了其他方面的缺陷,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连毛泽东也“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多次告诫其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曾国藩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善识人才,反而观之,于人才者亦大有裨益。

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三个年轻人,很快,曾国藩召见了他们。交谈中,一人与曾相谈甚欢,一人很少说话,一人仰头看云,却偶有顶撞。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对与之相谈甚欢的年轻人委以重任,而是让他做了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很少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而那个仰头看云,偶尔顶撞曾国藩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他还再三叮嘱下属,这个年轻人要重点培养。

后来曾国藩告诉李鸿章的用人秘诀,第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的时候,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交谈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善于投入所好,由此可见,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以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刀笔吏;最后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却不焦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就这一份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这是少有的人才。

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一系列征战中迅速脱颖而出,受到军政两界的关注,他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猜你喜欢

  • 映雪囊萤成语故事

    拼音 náng yíng yìng xuě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 避面尹邢的故事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倾轧,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后来尹夫人请求汉武帝让她见一见邢夫人,汉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见后,尹夫人低头痛苦,自叹不如邢夫人。【注音】b&igra

  • 琅嬛福地的故事

    传说古代书生张华路过一高山,山陡如壁,奇峰怪石,恰好路边有一山洞,他好奇地进入,没走几步便有童子上来引路,径直把他引到一书房,那里各种藏书应有尽有。张华十分高兴,想租借此书房一段时间。童子不允,告诉他这是琅嬛福地。

  • 瓜李之嫌故事

    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 得不酬失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有关事宜,大臣们均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就出兵取胜,但整体上得不酬失。

  • 穿井得人故事

    【成语故事】传说春秋时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每天要到外面很远的地方取水。后来他请人和自己一起打水井,他觉得自己上阵省了一个劳动力,于是逢人便说:吾穿井得一人”。外面就把这句话传成了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拼音】chu

  • 出口成章故事

    远古时期,舜生下时眼睛就和一般人不同,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所以看东西比一般人看得透,看得远。一只眼睛实际就是两只眼睛重叠,光亮强烈,对人对事都看得清楚明白,做起事来都合乎道义,说出话来就是一篇文章。

  • 手不释卷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