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那不是病,是执著

那不是病,是执著

收录日期:2025-08-08 07:09:38  热度:10℃

沈阳,隆冬,一天早晨,北风凛冽,地上铺满白茫茫的雪。

公园里。一些热情不减的人依然在早锻炼。有几位老人突然听见松树林中传来清脆的“啪啪”声,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紧走进松林,原来是一个男孩在一个劲儿地抽打着自己的嘴巴。“他这是在练功吧,难道还有‘打嘴巴功’?”老人们疑惑着。可一会儿,男孩不再抽打自己的嘴巴了,而是对着大树嘟嘟囔囔。只一会儿,他又抽起了嘴巴。就这样时而嘟囔着,时而抽着嘴巴。

老人们不再相信这是什么功,一个个摇头叹息:“这孩子,病得不轻啊!”老人们向前走了几步,离男孩更近了,只听男孩念叨的是:“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里唱……”男孩这时并不知道身后已站了一群人,他又要在自己的脸上开打了,有两位老人好心地上前去拉他:“孩子。你是从医院里跑出来的吧?我们送你回去!”男孩“嘿嘿”笑了:“爷爷、奶奶,我没事,我在练功呢!我打嘴巴,是恨自己有些平翘音说错了。”老人们看到他的脸肿了一大圈。说:“孩子,练功也不是你这样练!”其实,男孩从打很小起,就一直这样“病”着。这个男孩叫王冬冬。

1993年,王冬冬还只有5岁。一天,他们家中来了客人。很晚了,客人这才起身告辞。爸爸见冬冬“还没回家”,就往冬冬同学的家打电话,对方告诉爸爸:“王冬冬压根儿就没有来我们家。”这下,爸爸慌了,赶紧问妻子孩子的去向。妻子生气地说:“都怪你,家里一来了说相声的朋友,你就往外撵孩子!”

爸爸名叫王振华,是著名的相声演員。孩子从会看电视起,就对相声着了迷,只要电视中有相声节目,小冬冬就会搬一个小凳子坐在电视机前,相声节目有多长时间,他就多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有时,爸爸想调台看点别的,冬冬就会闹着要爸爸调回来,否则就不吃饭。

冬冬一天天长大,一天,他对爸爸说:“长大了,我也要说相声!”作为相声演員的爸爸深知说相声的不易,连连摇头对儿子说:“不不不,你干不了!”爸爸这样说,是不让儿子轻易做他想做的事,是怕他碰到困难半途而废。为此,爸爸甚至不让喜欢听相声的他与相声演員们接触,也就经常出现相声演員进门,孩子被“撵出门”的情形。不过,这一天,孩子是出门了,可他乘大人不注意,又偷偷溜回了家,将自己关进了厨房。

也许是爸爸与妈妈说话声太大了,惊得他在厨房发出了声音。爸爸赶紧打开厨房一看,看见儿子蹲在地上,地上还有一个小本子。爸爸拾起来一看,只见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东西。他是踅回来偷师学艺的,伯伯叔叔们讲着,怎么观察生活,如何收集创作素材,如何表演,他一边仔细地听,一边认真地往本子上记,有些字不会写,就在本子上画上一个符号。毕竟他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因为太困坚持不住,就蹲在地上睡着了,是爸爸妈妈的嚷嚷声把他惊醒过来……

爸爸知道冬冬是铁了心要学相声,可依然考验他,直到冬冬上初二时,这才让已经掌握不少相声知识的他拜苏联生先生为启蒙老师。他每天都会起早到附近的北陵公园去练功。就是这天早上,他们透过窗户一看,呼呼的北风吹起地上的雪花直打转……原来一夜大雪,地上的积雪足有四五寸深。爸爸要他休息一个早上,可他说:“我不怕冷!”迅速穿好衣服进了公园里的松林……

2004年,冬冬随父母从沈阳到北京生活。这一年,有着扎实功底的冬冬考上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也就是从这时起,王振华从一名演員渐渐转入幕后,成了冯巩的“御用”作者。对于创作出《马路情歌》《咱村里的事》《公交协奏曲》等优秀作品的父亲,冬冬总是去讨教“秘籍”。爸爸告诉他的是:所有灵感皆是“从生活中来”。

2008年年末,他从北京回到沈阳探亲,患了重感冒住进了医院。这时,走廊里有一个和王冬冬年龄相仿的男孩在哭泣。有人问男孩为何伤心,听了几句,当他得知男孩所说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可以写一个本子时,他不顾自己还发着烧,硬是向男孩采访。他可“病”得厉害!当天晚上,他就把男孩的眼泪化成了一篇五六千字的稿子。

就是这篇稿子,让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稿子形成后,他请老爸“斧正”,爸爸便帮他琢磨起这篇稿子来。父亲一次次说想法,他一遍遍地改,一改就是30多遍。后来爸爸索性亲自动手,直接加进了很多词。加了词的爸爸得意得很:“看,我的词‘笑’果肯定好。你还嫩着呢!”冬冬崇拜爸爸,可并不迷信,有着自己的见解:“爸,您那词儿老,使劲说算是九几年的。”“你太异想天开!”爸爸有些恼了。冬冬说:“我的作品,当然要有我的风格!”父子俩就这样唇枪舌剑地干上了。由动口,到“动手”:“啪”的一声。本子被爸爸摔到了地上。冬冬说:“摔本子也不行,我是80后,您是60后,您的语言不适合我。”后来冬冬给爸爸沏了一壶爸爸最爱喝的“雀舌”,爸爸这才被弄得没有了脾气。而这么一闹,冬冬又有了新作品《父子情》。

2009年,冬冬从北方曲艺学校毕业了,为了让儿子多锻炼,爸爸让他参加了多部自己创作的小品,演艺更是大有长进。冬冬还一边演着小品,一边在爸爸的指点下修改着《父子情》。为检验作品,父子俩到处去扎场子,听到观众的反馈后继续修改,这一改就是40多稿。

人们常常会说王冬冬“‘病’得不轻”,他的“病”却得益于爸爸的一份良苦用心。是的,这样的“病”是一种执迷,而天下的事,要想成功,非执迷、非下苦工夫不可。“病”是苦的,可它总能使人优秀。

猜你喜欢

  • 清宫讽刺剧的故事

    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也是文字狱大兴的时期。文人一个不小心写了什么让皇帝生气的文字,就会被无缘无故地砍了脑袋。然而,乾隆年间,礼部的一个大臣王佐礼,不但写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剧本没被砍脑袋,反而被皇帝吩咐礼部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专门用来迎接外使。

  • 不会算数的女人

    金亭镇被鬼子用刺刀划进了“大东亚共荣圈”之内,小镇人都蒙上了“亡国奴”耻辱的阴影。活跃在这小镇外围的棋盘山游击队,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在近期内拿下镇上的敌人据点,消灭驻扎在此的一个日本中队。日本中队长叫井上太郎,白净面孔,书生模样,表

  • 皇帝一天的24小时

    皇帝穿什么衣服清朝皇帝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缀有象征皇权的日、月、星辰、山、龙、火等12个图形。清朝皇帝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

  • 古墓中的致命机关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人点蜡。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窖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一部风靡全国的网络小说引发了一场古墓热潮,小说中对种种神秘的古墓机关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不禁在想:古墓中真

  • 蒋介石选墓地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生前极端奢侈,死后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选择自己的墓地。蒋介石虽自己标榜革命,然在继封建帝王之衣钵上,毫不逊色。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请来了雪窦寺长老太虚

  • 问计

    古代有一个官吏想排挤他的同僚,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师爷问:“其人最近的言行举止如何?”“他工作辛苦,但表情轻松;他生活清苦,但操守廉洁;他处境孤单,但不求闻达。”师爷摇头说:“毫无办法,你现在打不倒他,还得忍耐一下,以后再说吧!”三年后,

  • 祖宗留下的宝贝

    清末,富州城里有户姓钱的人家,钱家三代前也算是富裕人家,可是到了钱大有这辈就没落了。家里不但穷得叮当响,赶上饥荒年月,没米下锅是常有的事儿。那年,钱大有六岁的儿子生痘疹,家里连买桑叶猪尾的药钱都没有,妻子抱着生病的儿子一边抹眼泪,一边埋怨钱

  • 福字碑

    乾隆退位为太上皇,让嘉庆继位之后,和珅心里颇不平衡,私下里总爱拿自己同乾隆相比:论富贵,自己虽说在万人之上,但毕竟在一人之下,这“一人”就是乾隆;论田地,自己虽说有数不清的庄园田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之大都是人家乾隆的;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