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长孙皇后的大智慧

长孙皇后的大智慧

收录日期:2025-08-08 00:30:49  热度:10℃

对长孙皇后的评价,后人大多局限于一个“贤”字。其实,长孙皇后能够辅佐李世民,主要靠的是一种智慧。历史上,聪明的美女多的是,但很多女人都是小聪明,玩小聪明虽然能得势一时,但容易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尴尬结局。

长孙皇后的智慧是一种大智慧。

“玄武门”兵变之前,李世民在与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明争暗斗中一直处于劣势,虽然李世民比李建成有能力,但唐高祖李渊为了维护长子继位的宗法传统,必须站在李建成这边。而当时的后宫形势,对李世民也极为不利,后宫中的万贵妃,因为替亲戚向李世民求官遭拒,一直对李世民怀恨在心,李渊最为宠爱的两个女人尹德妃和张婕妤,也被李建成争取过去,成为他的内应。这三个女人一有机会就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李渊对李世民当然是越看越不顺眼。

看到丈夫如此被动,长孙氏出场了,史书上记载她“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有人说这是李世民特别授意的,因为这一方面可以稳住父亲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探听太子党及朝廷的风向。

即使李世民没有半点暗示,长孙氏也会这样做。她清楚,温柔和低调永远是女人最有效的武器。柏杨先生把后宫比作魔窟,说每一个美女被投到后宫,她自己就会变成蛇蝎,最终难免被另外的蛇蝎咬死。就是在最危险的地方,长孙氏游刃有余,光有温柔没有智慧是寸步难行的。

她对高祖的孝顺是那般自然、周到,多多少少抵消了尹德妃、张婕妤等人诋毁丈夫的不利影响。而“恭顺妃嫔”应该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即使是对尹德妃、张婕妤等丈夫的反对派,她也笑脸相迎;另一方面也表明她在努力搞好与其他妃嫔的关系。

当然,起初她“尽力弥缝”的目的,只是想改善李世民剑拔弩张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并没有长远到为李世民夺嫡做内应的地步。长孙皇后自小受到诗书礼仪的教化,父子反目、兄弟残杀的局面,是她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她努力化解危局。

纵使你有再高的智慧,并不是每一场危局都能化解。

利益的冲突,将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置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独木桥上,当她明白所有的和解都是徒劳,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不可避免的时候,并没有迂腐地固守礼法,劝丈夫放弃夺嫡之争,而是该出手时则出手,跨上战马,到玄武门,亲临第一线慰问准备与李建成、李元吉决一死战的将士。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长孙氏沉毅的目光与亲切的问候,在决战之前死一般的沉寂里,如同甘霖,注入将士们焦灼紧张的心。

当时,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作为“玄武门事变”的策划人之一,早早就带人埋伏在玄武门,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也将囚犯放出来,发给他们武器,前来助战了。当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将与李世民的部下在玄武门激战的时候,丈夫、哥哥、舅舅和自己就那样坚定地绑在一起,面对生死存亡,这样一场战争,就像熊熊燃烧的熔炉,将长孙氏映照得更加美丽灿烂。

不是战争不让女人走开,而是女人不愿从至爱的人身边走开。

李世民胜了,但是却背上了弑兄杀弟的沉重的道德包袱,又是长孙氏,以女人特有的温柔和善解人意的心灵,来化解李世民心中的焦虑、内疚与不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一段时间,长孙皇后肯定充当着“心理按摩师”的角色,为唐太宗疗伤。

长孙皇后死时年仅36岁,如此匆忙谢世,除了自身的病痛外,还应该加上心理疾病这一条。

一直以来,长孙皇后都活得很累,虽然她始终坚持牝鸡不司晨,妇人不预闻政事,但对于关键事情还是要提意见的。到她哥哥长孙无忌逐渐为丈夫所重用的时候,她的忧惧与日俱增,某种不祥的预感,如大石头一般重重压在她的心上。

长孙皇后生前总是担心外戚干政,因为历史上外戚弄权,最后身败名裂的例子太多了。汉高祖死后,吕后、吕禄专权,汉宣帝时霍山、霍禹专权,要么被就地处决,要么被秋后算账,结局没有不悲惨的。

所以,长孙皇后一直不想让她的家族卷进政治漩涡的核心,她甚至对于自己都不放心!

有一次,唐太宗病重,她就在身上带了毒药,一旦唐太宗驾崩,她就马上追随其后服毒自杀。因为她不想重蹈汉代吕后的覆辙,所以就打算提前了断。这样一个理智、贤惠、隐忍、善良的人,都担心自己会被魔鬼似的权力所诱,做出身不由己的事情来。对于哥哥长孙无忌,她就更没有把握了。

和她一样,长孙无忌也经历了童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而童年的苦难既可以成为一种发奋向上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野心和欲望膨胀的渊源。

而唐太宗重用长孙无忌,不说长孙无忌是皇后哥哥这一条,他也有十分充足的光明正大的理由,他和长孙无忌是布衣之交,两人一起出生入死,“玄武门事变”中,长孙无忌立下汗马功劳等。因此,在是否重用长孙无忌这个问题上,夫妻俩第一次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唐太宗原本几次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备住椒房,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执国政。”这是《资治通鉴》上的原话,有人认为当时长孙皇后把话说得很明白,说:“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

依照长孙皇后含蓄的性格,她不可能如此坦率地大谈外戚干政的可怕,万一引起唐太宗的防范和猜忌,长孙无忌的处境可就大大不妙了。她的本意,是让长孙无忌最好能担任一个闲职,有虚名无实权的那种最好,可是唐太宗不干,还是让长孙无忌做了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再三辞官,但不被允许。实际上,长孙无忌的动作,并非完全迫于长孙皇后的“压力”做出的一番表演。早年的他,自知根基尚浅,初涉仕途,谨慎一点,总没有错。

对哥哥身居要职,长孙皇后感到深深不安,她仿佛看见了命运阴险的铡刀,正举在哥哥长孙无忌的头顶,随时准备“喀嚓”一声结束所有的一切。

然而,当事人就是不明白。是啊,很多时候,长孙皇后的大智慧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智慧,是一种曲高和寡的智慧。也许,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真正的智者,都是孤独的。

长孙皇后多次派人力劝长孙无忌辞职,长孙无忌犹疑不决,她就直接派人将他叫到宫中,情真意切地劝他远离权力漩涡。不知道那一刻,兄妹俩具体谈了什么,只知道结果是长孙无忌终于理解了妹妹的良苦用心,他以“盈满为戒”,向唐太宗提出辞职,唐太宗无奈之中勉强答应。

长孙皇后去世的前三年,唐太宗册书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坚辞不受,太宗不准,特意写了一篇《威风赋》赐给他,追思建立王业的艰难,抒发了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

然而,长孙皇后离开人世之后,长孙无忌再也不需要压抑拥抱权力的热情了,他一定认为,某些东西本来是他早就应该得到的。唐太宗统治后期,他在朝中权重无比,势头如日中天。

在促成亲外甥李治继位这件事上,长孙无忌更是夺得头功,高宗李治即位后,立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唐高宗即位初年,实际是长孙无忌在执掌朝政。

公元659年七月,得罪了武则天的长孙无忌,被亲外甥李治流放黔州。三个月后,他被迫自杀,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全部财产没官。那一刻,不知从权力巅峰跌落深渊的长孙无忌是否记起了多年以前妹妹在耳边的殷殷叮咛?

猜你喜欢

  • 最后的行与言

    最后的行与言碣石山1974年2月6日,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已经病危,但他仍用颤抖的手,在病床上记录下这天的气候。1955年,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已经76岁,他自知病笃,将不久于人世,但仍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去世前几天,还在改写关于统一场论的著作,直到

  •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王虎林有位医生,素以医术高明享誉医学界。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就在某一天,他被诊断患有癌症。这对他不啻当头一棒。一度,他曾情绪低落,但后来他不但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且他的心态也为之一变,变得更宽容、更谦和、更懂得珍惜

  • 忘我

    忘我琦君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还是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他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于是便想:“我现在自

  • 收获

    收获刘培永花鸟草虫,凡能被人养着的,你必说其珍贵,即使不漂亮,你也会夸它超凡脱俗、具有野性美。正因为这一点,当我看见那盆“满眼绿”——一种大叶子奇异植物时,心中便涌起一丝特别的感觉,这盆似花非花,像草非草的东西,使人联想到春天,联想到生命,

  • 别在自己的脚掌上迷路

    别在自己的脚掌上迷路鲁富彪探险队一行24人去亚马孙河上游的原始森林探险。因为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许多人因身体不适而逐渐与队伍失去了联系。两个月以后,24人中有23人因迷路而被困死在茫茫森林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

  • 快乐的理由

    快乐的理由韩小蕙从前人们碰到一起,打招呼时说的是:“吃了吗?”后来路遇,改成了:“你好!”今天相逢,在相当一部分人口中,又变成:“活得快乐点儿!”由物质到精神,关怀的内容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然而,快乐的理由呢?甭管他们男人,我问过许多女同胞。

  • 谦虚是一种自省

    谦虚是一种自省游宇明央视10频道《大家》做过一期周年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那些杰出的老人作了一个回顾,重放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镜头。主持人问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

  • 还是情愿痛

    还是情愿痛李碧华人肉体受伤,整夜痛苦呻吟:“真是忍受不了,绝望得想要死。”心想:“给我打吗啡就打吗啡吧……”有人心灵受伤,有如一只大手用力把肺腑捏碎,血肉模糊:“心痛得连吞口水也没力气。”痛,那是必然的。会痛,知道痛,感觉痛……未尝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