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简介 高启怎么死的?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简介 高启怎么死的?

收录日期:2025-08-08 05:33:02  热度:11℃

高启是元末明初之时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不低。高启与刘基、宋濂二人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又叫明初四杰。初次之外,他还与王行等人号北郭十友,《明史》言:初, 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賁、高逊志、唐肃、宋克、徐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

公元1336年,高启在江苏苏州一个富贵家庭出生,生活还是不错的。高启字季迪,号槎轩,所以又有高季迪的称号。他的父母在他同年之时双双而亡,高启虽然生活不愁,但是到底还是有了缺陷。

高启这个人天资聪颖而又性机警,读书有过目成诵,久而不忘之人。加之家庭条件不错,所以自幼受到了系统良好的儒家教育,所以十分有才。他在文学上专攻历史,最擅长最喜欢的却是诗歌。一生作诗良多,给后世之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高启在北郭居住的时候,常常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十人都是极富才名的才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有了北郭十友的美称。

元朝,本就是外族统治汉族人的国家,种族歧视严重,汉族人民在元朝算是低等人,时常受到严重的剥削。特别是到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府黑暗,国家对人民的剥削越发严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民族矛盾三重结合,猛然爆发,威力巨大。

面对腐朽的元朝政府,各地受剥削的农民纷纷举起起义大旗,各地浓烟四起,天下大乱。

张士诚占据吴地,称吴王的时候,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听闻高启颇有才名,因此邀为上宾,招为幕僚。饶介当时请的都是巨儒硕卿,声名显赫之辈,自有一人以十六岁的弱龄端坐其中,可见高启的个人才能有多么出色。

尽管高启答应了饶介的邀请,但是腐败黑暗的官场却让高启十分厌恶,最终在二十三岁的时候选择辞官归去。他拖家带口,前往青丘投奔自己的岳父周仲达,此后便在吴淞江畔的青丘隐居。隐居青丘后,高启号为青丘子,有《青丘子歌》传世。

元朝末年的诸方起义军首领的争霸,最终朱元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成为天下共主。

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官员也稀缺,所以朱元璋曾经向天下发布诏令,征集有用之才。高启幼年成名,本身才华极高,自然也在其内。洪武元年,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因为才学极高,受到朱元璋上是,命其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洪武三年,朱元璋多次提及让高启担任户部右侍郎的职位。若是一般的人,升官肯定是高高兴兴的答应了。但是高启少时就已经开始隐居生活,杜宇复杂的官场早就厌倦。一位思想好搜道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整个人有种超脱俗世,不恋功名利禄的心思。所以当朱元璋表示希望他担任户部右侍郎职位的时候,高启多次推辞不受。

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原因,才有了后来他的惨淡结局。

高启请求辞官归家,朱元璋虽然同意了,但是高启始终拒绝为官的表现海慧寺让朱元璋耿耿于怀。甚至在读高启诗文的时候,多次怀疑其中所作都是高启对其的暗中嘲讽,因此对高启渐渐厌恶。

后来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苏州原本是张士诚的大本营,当地许多老百姓受张士诚恩德深重,对张士诚念念不忘。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到江苏的官员,都是严苛之辈。但是当时魏观修建的府邸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所以朝中就有人参奏说魏观有谋反之心。后来魏观被问罪斩首,而高启也因此受到牵连,最终被处以腰斩之刑。

猜你喜欢

  • 飞蛾投火

    一天夜里,林子和客人一路坐在院子里纳凉,天很黑,周围十分恬静,只有一只烛炬在闪着亮,林子同客人一路谈古论今,大师都对人生感慨不已。这时候,一只蛾虫扑打着粉红的同党,绕着烛光飞来飞往,还发出藐小的嘶嘶声,林子用扇子驱逐飞蛾,它便飞走了。可是刚

  • 象牙筷子

    商纣王在刚起头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建造筷子的时辰,他的叔父箕子就暗示出了一种耽忧。箕子以为,既然你利用了罕见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不再会用陶制土烧的粗笨物了,而必定会换成用犀牛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彩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

  • 越权与失职

    有一次,韩昭侯因喝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片刻都不曾苏醒。他手下的仕宦典冠担忧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候身上。几个时辰曩昔了,韩昭侯终究睡醒了,他感应睡得很舒畅,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他感觉很和缓,

  • 清正的夏统

    西晋期间,江南处所有一个名叫夏统的人,他饱读诗书,看法怪异,才华出众,聪明超人。夏统的才学远近著名,踏进宦途的机遇良多,可贰心里大白宦海暗中败北,看不惯王侯将相们相互排挤,却争着抽剥苍生,搜索平易近脂平易近膏的世道,是以不肯意仕进,不管谁来

  • 编栅栏选料最难

    汗青上的君王大都爱马,不管是交战、游猎时的胯下坐骑,仍是辎重、稼穑上的役用,都需要剽悍精巧的骏马。有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伴随下,来到马棚观察养马的环境。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肠扣问:“马棚里的巨细诸事,你感觉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覆。

  • 明年再不偷鸡

    年龄期间,宋国医生戴盈之在一次同孟子的谈话中,谈到了若何治理国度的事。孟子提出了平易近众的疾苦题目,除灾荒给苍生酿成的困苦外,捐税对苍生的承担也是很重的。他们谈着,谈着,戴盈之也认可了这一事实,而且暗示:愿意打消部门捐税,可是真正打消这部门

  • 致富的诀窍

    畴前,有一个贫困的念书人,家道麻烦,缺吃缺穿,而邻人家是个财主,吃得好穿得好,经常让这个穷念书人恋慕不已。一天,念书人找出本身日常平凡舍不得穿的一件只打了一块补钉的衣服,往参见他的财主邻人,向他就教致富的方式。他先是彬彬有礼地打躬作揖,向财

  • 见利反目

    有一个念书人出外游历。此日,他来到一个处所,看到一群儿童在拾柴禾。因而念书人把那些小孩子叫到跟前来,对他们说:“你们在拾柴的时辰,谁先看到柴禾就先喊一声,这柴禾就回谁,后见到的人就不要往争取了。你们能做获得吗?”几个儿童都回覆说:“我们做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