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夜半警铃声

夜半警铃声

收录日期:2025-08-08 06:07:50  热度:9℃

每个人头脑中的智慧都与自己的心灵相通,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了智慧被发挥的程度和意义。

凌晨两点一刻,当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市沉浸在一片沉睡中的时候,消防报警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报警声。

当时一位见习消防队员正在值夜班。他迅速拿起电话筒,像平常那样说道:“喂,您好!这里是哥本哈根市消防报警中心,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

电话另一端传来了微弱的声音:“您好,报警中心,我刚刚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在自己家的地板上……”

见习消防队员听出来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位年迈的老妇人,马上又问:“请问您身边有别人吗?比如儿女或者保姆等?”

电话另一端没有马上回应,见习消防队员又问了一遍,才听到老妇人的回答:“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人生活,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也许今后我真应该考虑请一位保姆了。我现在……感觉头……很晕……”

听到老妇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而且还断断续续的,见习消防队员感到事情越来越不妙了,他急忙对着话筒问道:“请问您居住在哪个街区?多少号房间?”老妇人回答说:“我忘记了。”

见习消防队员马上联系了电信局,希望能够通过电话来找到老人的地址,可是那需要一连串的技术操作,而且人员不齐,短时间根本没办法快速做到。无计可施的见习消防队员叫醒了刚刚睡着的中尉。中尉马上拿起了电话:“夫人,您能说一下哪里受伤了吗?疼不疼?”

“不疼,只是身子瘫痪了,两条腿动不了……脸上全是血……”

“您既然看得见,能告诉我地板是方砖还是镶木地板吗?”

“是镶木地板。”

“天花板高吗?”

“高,很高。”

“这么说您住在老式的房子里。百叶窗关着吗?”

“没关。”中尉兴奋地对身后的见习消防队员说,“马上去寻找一幢老式房子,窗口有灯光,大约二三层。”等到中尉再次对着电话询问时,电话的另一端却是出奇的寂静,老妇人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任中尉对着话筒一遍一遍询问,电话那一端始终没有一丝回应,但电话没有挂断。中尉一边不放弃与老妇人的连线,一边摁响警铃,通知所有的值班消防员准备执行任务。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电话的另一端始终悄无声息,时间仿佛又回到了电话铃还未响起的那个寂静的时刻。

看来老妇人一定是晕了过去。如果不及时解救,已经摔伤的老妇人很可能会出现危险。大家都已经做好了各种救人的准备:消防车随时准备出发,急救车也被叫来了,可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位老妇人家住何处。

所有人都绞尽脑汁地想着找到老妇人的办法。看着窗外的一辆应急消防车,见习消防队员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中尉听后当即决定按照他的方法来展开救助。

在寂静的凌晨时分,哥本哈根市的各个街区突然之间都出现了响彻云霄的消防车的警笛声。全哥本哈根市的市民都被这一声声尖啸的警笛声从睡梦中惊醒。人们纷纷打开灯,想知道附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拿着电话听筒的中尉忽然兴奋地喊道:“我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我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有一辆消防车肯定就在老人所在地附近。”

接着,指挥中心下令:“一号消防车停止鸣笛。”

中尉示意继续,指挥中心又下令:“二号消防车停止鸣笛。”

一直等到十二号消防车停止鸣笛之后,中尉马上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因为他听到电话另一端突然由刚才的警笛阵阵变得极为安静。于是,指挥中心通知十二号消防车:“晕倒的老妇人就在你们附近,请用扩音器向你们周围的居民说明事情经过,请他们都把自己家的灯关掉,剩下那个没关灯的房间肯定就是老人的家。”

灯火通明的街区很快暗了下来,只有十二号消防车旁边的一幢楼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72岁的老妇人终于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老妇人已经从昏迷中清醒过来,而且她摔的伤也迅速得到了救治。

那天清晨,哥本哈根市消防报警中心不断接到市民们问候老妇人病情的电话。还有许多市民打来电话说,那天凌晨响彻哥本哈根市的警笛声,是他们一生当中听到的最动听的声音。

猜你喜欢

  • 李白与汪伦

    唐朝天宝年间,大概公元775年,这是个春光三月,接近四月的光景。天空中残留着淡淡的寒意,主色调毕竟还是阳光明媚,桃红梨白,春光无限。这样的季节里,泾川县令汪伦心情是愉快的,有两件事,汪伦自以为做的很好,事情十分顺手,这是他应该快活的理由。第

  • 蔑视权贵的李白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

  • 李白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

  • 朱棣装疯夺天下

    1398年,建文帝登基。这位年轻的皇帝刚一上任便出手不凡,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叔叔们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一时间人心惶惶。燕王朱棣虽未被削,但他心里明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皇帝已经在他的周围布满了眼线,自己的封地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

  • 王安石识破长江水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和苏东坡同朝为官。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却久难以除根。太医院嘱其饮阳羡茶,但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想到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便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 苏轼的“想当然”

    北宋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命作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中,当副主考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这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叹的同时,也记住了文中一个他此前根本不曾见过的典故。试卷拆分后,才知晓此文出自苏轼之手,于是,他就请

  • 苏轼义救弃婴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爱心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散落在许多方面。而他救助弃婴的事迹尤其令人感佩。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贫穷落后的山东密州(今诸城)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密州的百姓生活很困苦,苏

  • 王安石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一场绵绵春雨,南京便浸润在淡淡的烟云中。大江东去,钟山巍峨,如一幅静默淡雅的山水画卷。钟山脚下,王安石静静地伫立在他修葺完毕的半山园内,风吹过,丝丝雨意萦绕着他的白发。天色渐晚,墙角边疏落的几株梅花,让半山园显得更为孤寂苍凉。担任宰相,被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