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叫花子吃肉

叫花子吃肉

收录日期:2025-08-08 06:28:21  热度:7℃

叫花子吃肉

讨肉吃

张黑赤天生是个吃肉胚子,一顿能吃几斤肉。可惜他生在穷苦人家,吃肉吃得沦落成了叫花子。

这天,张黑赤到西城口要饭,正好算命的刘半仙在卦摊上吃红烧肉。张黑赤顿时就迈不动腿了,流着口水喊着要吃肉。刘半仙刚想骂却心眼一转,打算耍他一回,便说:“要吃肉是吧?告诉你个好去处,晚上三更去城门口等着,包你吃个够。”说罢还假装掐指一算,胡说道,“你命中禄米旺,将来要吃一辈子肉,今晚你去西城门,鸿运从此高照。”

这话谁都不会信,偏偏他张黑赤却当了真,三更天果然来到西城门内,远远看见一伙人打着灯笼提着食盒走来。张黑赤早闻见那是粉蒸肉的香气,心想刘半仙还真准,便饿虎般的扑了上去,却被那几个人死死地扭住。这可是县太爷的夜宵,哪里吃得?

原来县太爷喜欢搓麻将,夜夜在“悦春园”和几个财主打到五更天,三更左右衙役会到“醉仙居”酒楼拿订好的粉蒸肉给他当夜宵,这些刘半仙都知道,所以他糊弄张黑赤来讨打。

再说张黑赤被锁在县衙的石狮子上,直到五更天县太爷散了场,才给提出来审。县太爷喝问他为何抢肉?张黑赤头一昂,大声说:“刘半仙说了,这是我命中注定的肉,当然要吃!”县太爷看他傻里傻气,正要赶他走,可又心里一动,笑问张黑赤:“你真想吃肉?”张黑赤连连点头。县太爷又哄道:“肉尽管吃,但要听话。”张黑赤听了忙兴奋地喊:“有肉吃就听话!”

县太爷命人端来一碗红烧肉,张黑赤扑上去,张开大嘴就吃,喉结里还嗯嗯有声。县太爷看着他的贪吃相,嘴角露出一丝坏笑。

骗肉吃

第二天晚上,“悦春园”的牌局打到二更多,王员外的家丁送夜宵来了。到了走廊里,家丁看见王员外靠在条桌上打盹,心里嘀咕,员外这是咋了?不搓麻将反倒坐在这里偷闲,莫不是肚子饿了等在这里吃夜宵?

家丁把食盒放在桌上,躬着腰说:“老爷,夜宵送来了。”话音刚落,就见王员外猛地坐起来,揭开食盒,端出夜宵就吃。这是一碗卤猪肉,香气四溢,王员外吃得喉管呜呜作响。家丁一看王员外一副多年没吃肉般的吃相,心里嘀咕:不对呀,员外今天怎么这副德行?再就着微弱的灯光仔细一瞅,妈呀,弄错了,这人根本不是王员外。家丁急忙揪着那人就打。

你猜那人是谁?就是张黑赤!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县太爷手气不好,被王员外赢了一大笔银子。县太爷看见张黑赤身材相貌有点像王员外,头脑里就猛地闪出一个歪主意:让张黑赤冒充王员外骗吃他的夜宵,也算煞煞王员外的手气。

这时候,张黑赤和家丁的吵打声惊动了屋里打牌的人,王员外气得吹胡子瞪眼,要把张黑赤送到县衙,让县太爷狠狠法办。可县太爷挥挥手说:“这是个浑人,何必和他一般见识,今晚的夜宵我请了。来来来,继续打牌,别扫了雅兴。”县太爷发话了,王员外不好再说什么,眼瞅着张黑赤大摇大摆地走了。

还真巧,张黑赤这么一搅,王员外后半夜输了个光,县太爷赢得哈哈笑。散局后,王员外铁青着脸回到家,家丁忙上前赔笑说:“老爷,我把张黑赤抓来了,您消消气。”王员外赶紧拿着马鞭劈头盖脸抽了张黑赤一顿,骂道:“你胆子不小,敢吃我的肉,我抽死你。”张黑赤熬不过打,大哭说:“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赢了县太爷太多银子。”王员外一愣,停了下来,问了个仔仔细细,气得青筋爆出。

这时,管家凑上前小声说:“老爷,去知府大人那里告一状。”原来,王员外之所以不买县太爷的账,敢赢县太爷的银子,是因为知府大人是他的女婿,那可是县太爷的顶头上司。

王员外亲自押着张黑赤到女婿面前告了一状,要女婿帮他出口恶气。知府大人笑着劝慰了他一番,说:“这还不简单?他唆使叫花子吃了你的卤猪肉,我叫他加倍还你不就是了?”

送肉吃

过了几天,县太爷正在处理公事,忽然手下人来报,知府大人派差办来公干。县太爷急叫快请,待这差办一进来,县太爷的眼珠差点掉了下来。来人竟然是张黑赤!

只见张黑赤穿着公服,对着县太爷傻笑,还送上了知府的文书。县太爷愣了好一会才看,上面大意是:因邻县正在闹猪瘟,为防止传染,知府衙门决定督促预防,今差遣差办张黑赤检查预防事宜,为时一个月。

县太爷心知肚明,这是知府大人在帮王员外出气。可是派来的人虽是个浑人,事却是个正经事,邻县确实在闹猪瘟,如果真的传到本县,可以将他定个预防不力,革职查办的罪名。

县太爷只得命人看座,忍气吞声地问:“张差办,不知你对预防猪瘟有何高见?本县尽力筹办。”张黑赤头一昂,嘴一撇,说:“知府大人说了,我是来吃肉的,不满一个月不许回。”

县太爷知道张黑赤是个浑人,有理说不清,只得派了两个衙役好酒好肉地服侍他,还专门给他配了个大厨,顿顿变着花样做。

看着一个叫花子满嘴油腻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县太爷恨得牙痒痒,就给总督大人写了一封信。俗话说,朝中无人不做官,县太爷不学无术能当官,靠的是他叔叔总督大人。

总督大人看了县太爷的信,就发文给知府大人,说总督衙门人手不够,要调张黑赤去总督衙门当差。知府大人拿着公文愣了半晌,只得照办。

张黑赤恋恋不舍地带着对酒肉的思念,离开县衙,去了总督衙门。

谁知过了几天,张黑赤摇身一变成了总督衙门的书办,捧着总督衙门的公函来知府衙门公干。公函里说朝廷拨了一批银两修理河道,总督大人特委派张黑赤来督促工期,时间是半年。张黑赤是个浑人,哪里懂什么修理河道?知府大人哭笑不得,知道这是总督大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替县太爷报仇来了。他让叫花子吃县太爷一个月的肉,总督大人就让叫花子吃他半年肉。

知府大人当然知道怎样款待张黑赤,好酒好肉管够。可是知府大人心里不舒服,就给恩师吴太师写了一封信。

吃不完的肉

这吴太师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写起了奏章。这天,太后正带着小皇帝批奏章,就看见了他那份,参总督藐视朝纲,派叫花子督促河道工期。太后早习惯了这种内官和外官的争斗,随手把奏章扔在旁边。小皇帝却好奇地问:“母后,这叫花子吃肉真这么厉害?”

小皇帝一问,太后心里一动。原来小皇帝厌食,怎么哄都不好好吃饭,还特别讨厌吃肉,所以长得病恹恹的。皇帝身体好,才是江山社稷的福气啊,太后没少为这事操心,可各种方法都想尽了,无奈小皇帝就是吃不下饭。太后想到这儿,忙下懿旨召张黑赤进宫。

总督不知其中奥秘,赶紧派人锦衣装扮把张黑赤送进宫。太监教了他些礼仪,把他带进偏殿。太后和小皇帝坐在龙椅上,下面摆着只红泥小炉,炉上支着口锅,锅里炖着热腾腾的肉,足有五斤多,香气四溢。张黑赤眼瞅着猪肉,咽着口水,食欲大动。太后刚说让他吃,他就饿狗般冲上前,早把礼仪抛在脑后。

张黑赤大口大口吃着肉,喉咙里发出狗一样的低呜声,嘴唇烫起了泡也浑然不觉,一脸的满足样,连太后都被他狼吞虎咽的粗鄙吃相逗笑了。

不多会儿,张黑赤就风卷残云,竟然把五斤多肉一口气吃完了,撑得只打饱嗝,嘴角上流着肉汁,衣服上全是油渍,满足地傻笑着。小皇帝被勾起了食欲,嚷着要吃肉。太后早有准备,命宫女端上肉来,看小皇帝香喷喷地吃着,太后赞许地点着头。

这以后,张黑赤就成了小皇帝的陪吃。自从有他陪吃,小皇帝再也不厌食了,身体自然也越来越好。张黑赤虽然浑,却懂得一个硬道理,那就是把小皇帝哄好了,他就有吃不完的肉。于是他平日里学狗学猫地打着滚叫,逗小皇帝开心,弄得小皇帝离开他就茶饭不思。太后一高兴,封了他为四等护卫,专门陪侍小皇帝。

几个月后,张黑赤告假还乡,要给爹娘修墓,县太爷领了命,鞍前马后地陪着。路过算命摊时,张黑赤掏出二十两银子直往刘半仙怀里塞,说他算命准,自那晚后自己果然飞黄腾达了。

刘半仙惊讶地接下银子,瞅着张黑赤穿着锦衣玉袍远去的背影,一个劲地发呆,心里直嘀咕:这世道怎么了?叫花子真吃到天鹅肉了!

猜你喜欢

  • 曲突徙薪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

  • 讳疾忌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

  • 江郎才尽

    南朝梁有个着名的才子叫江淹,他曾写过很多精彩的散文、诗歌,人称“才子江郎”。江淹是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家境贫寒,但凭着自身的努力,青年时代的江淹就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江淹的才名传到了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那

  • 汗马功劳

    萧相国,即萧何,辅佐刘邦称帝的首要功臣。刘邦平定天下后,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为酂侯,赐予丰厚的俸禄。而其他功臣却认为萧何的功绩不足以封侯赐地,他们向刘邦抗议说:“我们跟随您征战天下,出生入死。有的人参战多达百余次,

  • 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源出西晋国都洛阳,讲述的是一个命运凄惨的太子和他的臣下之间的故事。司马遹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孙子,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儿子,生于公元278年。《晋书》记载,他幼时非常聪慧,深得武帝宠爱。五岁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宫失火,司马

  • 百川归海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共同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淮南子》中有一篇《泛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

  • 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后来秦国发生

  • 先斩后奏

    对于“先斩后奏”,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刘子》中曰:“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此外,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下面这个故事。善良的贫家女子窦娥三岁丧母,她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为了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