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善行千里

善行千里

收录日期:2025-08-08 10:51:39  热度:10℃

清光绪年间,淮河岸边有个三岔村,村里有个郝三爷。郝三爷早年在宫里当过御厨,一次误将碱当作盐放入汤里,被逐出皇宫。

可郝三爷毕竟是当过御厨的人,村里有办红白喜事的人家,都找郝三爷,请他前去掌勺。郝三爷从来是有求必应,生活也算过得去。

郝三爷年岁大了,就想把手艺传给儿子郝四江,可四江嫌整日烟熏火燎,不愿干,又怕父亲逼他,就偷偷跑到苏州,在一家当铺当了伙计。

这天,郝三爷出厨回来,已是二更天了,刚走到村东头一座破旧木桥上,只听下面有沙沙的磨刀声。这木桥下有半盘石磨,淹在水里,村里人爱在这儿洗衣槌衣磨刀什么的。可这么晚了,谁在磨刀?

郝三爷向桥下走去,走近一看,磨刀的是本村的刘锁。刘锁是村里的愣头青,做事不顾后果,这么晚了在这儿磨刀,绝对没好事。郝三爷想到这儿,使劲咳嗽一下,把刘锁吓了一跳,腾地站起来,举刀就要砍。郝三爷向后一闪,笑道:“刘锁,看准了是谁再动手!”

刘锁勉强一笑:“呀,是三爷您啊,怎么这么晚了还没睡?”

“我去东庄出厨刚回来,见你磨刀,就想来帮你一把。”

一听郝三爷这样说,刘锁吭哧了半天才说:“三爷,我没脸见人啦!”

“怎么了?”

“唉,我老婆杨氏跟那个孙秀才藕断丝连,背着我暗中来往。现在他们正在屋里说笑,我这就要去宰了他们!”说罢晃了晃手里的刀。

望着急得满头大汗的刘锁,郝三爷知道他在气头上,就说:“这种女人,还留着她干什么,该杀!可是,你拿着个镰刀头,连刀把儿都没有,扎不能扎,砍不能砍,如何能杀死人呢?如果杀了一个跑了一个,你可得偿命!”

“这黑灯瞎火的,叫我到哪里去找顺手的家伙?”

“是啊,谁家也不能买把杀人刀预备着。”郝三爷说,“这么办吧,我新买了一把杀猪刀,刚开刃,保证一刀能扎个透心凉。但你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是我借给你的。”

“那当然,就是掉脑袋,我也不会把你说出去。”

于是刘锁跟着郝三爷回了家,郝三爷的老婆早睡下了。他把刘锁领进小厨房,点上灯,从厨箱里抽出一把明晃晃的杀猪刀。刘锁接过刀,转身就要走,郝三爷拦住他问:“刘锁,你杀过人吗?”刘锁一愣:“哎呀,三爷,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说笑话,甭说杀人,就是猪我也没有杀过。”

“那你现在心里是不是有些害怕?”郝三爷问。

刘锁点了点头。郝三爷对刘锁说:“县里的刽子手杀人前都要喝两碗壮胆酒。正好,我这儿有今天办喜事带回来的酒和点心,你先壮壮胆。”说罢拿出两碟点心和一壶烧酒。

刘锁心里正躁着呢,一见有酒,就先斟了一碗,自己喝上了。眼看点心快吃完了,郝三爷说:“刘锁,你慢着喝,我去地里拔个萝卜来给你下酒。”

刘锁嗯了一声,仍旧闷头喝酒。过了一会儿,他猛地站起身,操起杀猪刀就往外走,正巧碰上郝三爷回来。

郝三爷说:“刘锁,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你可千万要看准了屋里是两个人再动手!”

“我知道,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刘锁说罢就走了出去。

郝三爷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也顾不上其他,站在自家院门口,侧耳细听刘锁家那边的情况。不大工夫,刘锁回来了,气呼呼地进了屋,把杀猪刀“啪”地往灶台上一放,对郝三爷说:“三爷,您怎么把我卖啦!”

郝三爷一乐:“你瞧,这是哪儿话,你去杀人我借你把刀,还给你喝酒壮胆,我怎么把你卖了?”

“我到家之后,蹲在墙根下听了好大一会儿,屋里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开门一看,屋里只有我老婆一个人……”

“唉,刘锁,要我说,准是你头一回听错了,屋里根本就一直只有杨氏一人。”

“可我听得清清楚楚,我老婆还给那秀才剥花生吃呢!准是您,趁我喝酒的工夫给他们报了信。”

“哎呀,你先消消气儿。你也不想想,你要是真把他们杀了,就算不用偿命,也得充军流放。再说,这衙门是随便进的吗?有理没理都得花银子。这么一来,你是人财两空,等你再攒够钱娶媳妇,恐怕胡子都白了,是不是?”

刘锁憋了半天,终于耷拉下脑袋,说:“三爷,我爹在世的时候跟您交情最好,您给我出个主意,我到底该咋办?”

郝三爷拿起酒壶又给刘锁斟了碗酒,语重心长地说:“刘锁,既然你信我,我就直说。你媳妇本是大户人家的上房丫头,虽说身份低,可平常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是上等?凭你一个长工如何能养活得起?我还听说,她跟那个教书的孙秀才早就勾搭上了,她东家怕人财两空,才把她卖给你的。她虽嫁给了你,可她心里无时无刻不想着孙秀才。要我说,你干脆成全她和那个孙秀才,攒下钱来再娶个庄户人家的女儿,好好地过实在日子。”

这话正说到刘锁的心坎儿里去了,就点头同意了郝三爷的建议,并写下了休书。

第二天,郝三爷就托里正帮忙,解除了刘锁和杨氏的婚姻,又帮刘锁凑钱娶了一个年轻的寡妇。从此刘锁的日子安稳下来,心里对郝三爷自然是一百个感激。

转眼八年过去了,这天,郝三爷接到苏州衙门寄来的信,信上说郝四江和店掌柜外出收账,回来的路上见财起意,竟将掌柜杀死在山林里,并卷走了银子,后被官府拿住,现关押在死牢,希望家里人能去给他收尸。

读罢信,郝三爷不由顿足捶胸,老泪纵横。刘锁得到消息,和几个乡亲来到郝三爷家,开口就问:“三爷,四江兄弟的事,您老怎么看?”

郝三爷说:“虽说四江有些好吃懒做,但总不至于杀人越货,我想一定是弄错了。”

刘锁说:“三爷说得有理,我也不相信四江兄弟会杀人。不如您老亲去苏州一趟,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说罢从怀里掏出十多两银子来。

郝三爷知道刘锁家一向不宽裕,见他拿出这么些银子,很是纳闷,就问:“刘锁,你告诉我,你的银子是从哪儿来的?”

“我把家里的耕牛卖了。”

郝三爷急得直拍桌子:“我说刘锁,你好糊涂啊!牛卖了往后怎么办,日子怎么过?”

刘锁说:“三爷,先救人命要紧,耕地的牛以后可以再买。”其他乡亲也都劝郝三爷快点动身。

从三岔村到苏州府有近一千里路,郝三爷一路步行,这天,郝三爷来到谁安府地界,天色已晚,见路边有一座大庙,就在檐下铺上包袱皮歇息。没想到一闭眼就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满地阳光,他才醒来,只觉得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一点力气也没有。这时,庙门一响,出来一个小和尚,见郝三爷横躺在台阶上,正堵着庙门,就来轰他:“我说老头儿,今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我们庙里要举行香会,有许多施主前来进香,你哪能躺在这儿装死呢?”

郝三爷的火一下上来了,说:“你这小和尚,会不会说话,什么叫装死?我这是病了,我要是走得动,你留我我还不干呢!”

两人正吵着,一乘小轿来到庙前,轿后跟着一位管家和两名女仆。轿帘一掀,从轿子里走出来一位阔太太,大概是赶来烧头炷香的,见小和尚和一位老者吵嘴,就打发管家去劝。管家劝架回来,阔太太说:“我看那老者有些面熟,好像是我多年未见的表叔。你再去问问,如果他姓郝,家住淮河边的三岔村,你就先把他接到家里洗澡更衣。”说罢,就进庙烧香了。

管家找到郝三爷一问,没有错,当即雇了车就要把郝三爷接走。郝三爷哪里肯去,一个劲儿地说:“你认错人了,你认错人了。”可管家不由分说,硬是把郝三爷搀上了车。

到了地方,管家安排郝三爷在客房住下,剃头、洗澡、换衣服,一日三餐极为丰盛。郝三爷的病渐渐好了,但他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是自己的哪门子亲戚,就提出要见东家太太。

这晚,郝三爷正坐在炕上纳闷儿,忽听竹帘一响,管家进来了:“老爷子,我们太太看你来了。”

郝三爷赶紧下地穿鞋,只见进来一位中等身材、略施脂粉的中年妇女。郝三爷左看右看,只觉此人面熟,可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女人见郝三爷站在那儿愣神儿,不由脸一红,说:“三爷,您不认识我啦?那您总还记得刘锁吧?”

猜你喜欢

  • 他长大后一定是个好男人

    二娃的家住在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里,兄弟二人是同父异母,二娃是老二,二娃的家比较富有,16岁那年,他的爸妈开车出门,又是无情的车祸,让这对40多岁正能干的恩爱夫妻死在了离家不到几公里的高速路上。爹娘死后,二娃为了大嫂,后来他就辍学了。二娃的大

  • 傻有傻福气

    新中国初期,由于刚经历过战争。中华大地上尸骨成堆,坟墓成群。面对土地减少人民食粮不保的难题,毛主席一声令下平坟。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一对刘姓兄弟,父母早逝。白天随着村里的人们做着平坟的事情。晚上哥俩一商量重又去了荒凉阴森的墓地。到了墓地对着白天

  • 不会下蛋的母鸡

    不会下蛋的母鸡兰花是村里的计生专干,专门负责全村育龄妇女的计生服务工作。这天,她按照上级的要求,把全村计划内生育二胎的妇女名单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村中间的公布栏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以便村民相互监督。因为按照政策规定:凡是生

  • 珍宝的灰烬

    我在子固路上走着时,远远看见两个人,手牵着手过来。那略微走前一步的女人,和我已过花甲之年的母亲年纪应该差不多。身材是松垮了,脸上倒还没有完全皱纹密布,她的五官还是清清爽爽的,年轻时的端庄与美依然有迹可循。但是她的头发已经灰白了,那种白不像高

  • 教体局的“掼蛋王”

    自从县教育体育局甄“书(输)记”、甄局长人称迷上了饭前酒后的“掼蛋”,这“掼蛋”游戏便在本系统很快推广开来,股长、校长们一个个饭前酒后潜心钻研此道,使掼蛋在教体系统了有星火燎原之势。这“掼蛋”也确实真的好玩,各种组合,千变万化,且仁者见仁,

  • 刘欢的仕途

    中国人多,重名也多,他的名字叫刘欢,当当响,可他不是歌星,他是个公务员。俩人的路也不同。唱歌的刘欢一路高歌猛进,一步一层天,成了星,可公务员刘欢却是坦途崎岖,32岁当上副科,39岁了还是个副科,寸步难行。刘欢的副科长已经当了7年,和他一批提

  • 佳佳的酱油

    佳佳是个男孩,7岁,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加上一生气嘟起的胖乎乎的小嘴巴,让每个见过他的大人都觉得可爱无比。自从父母离婚后,佳佳就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沿海小镇的老家和外婆一起住。佳佳的妈妈回到老家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佳佳身上,对佳佳的各方面要求

  • 十一月

    馄饨上桌,我寻思到底该不该多嘴问一问,一个馄饨还没咽下,老板倒先开了口“来这也有个几年了,这要走了还真是舍不得。”接着老板的话,我问“在这里不挺好的吗,为啥要走呢?”“听说这的房子都要拆了,摊子也就没法再摆了。”,这事我也有听说,两三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