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大学毕业生卖馒头两年已赚上百万

大学毕业生卖馒头两年已赚上百万

收录日期:2025-08-08 11:09:12  热度:9℃

微黑的面庞,米黄色夹克,今年27岁的宋程鹏坐在记者面前,很难让人把他和一家注册资本100万、员工40多人的食品公司联系起来。他赖以起家的“法宝”,竟然是一个个毫不起眼的馒头。

创业很早 大学时就“倒卖”女士内衣

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宋程鹏的体会是:认清自己,不好高骛远,越低端的行业越有市场。

宋程鹏是西华大学广告专业学生,2005年毕业后就一直在找创业项目。“当时也没想好做什么,卖过药,养过狗,大三的时候还‘倒卖’过女士内衣。”宋程鹏说起自己的经历一点也不避讳,“因为我本身是学广告设计的,所以对店面设计也很讲究,在内衣款式选择上也有独到的眼光。”

内衣卖了一年,因为口碑好,宋程鹏内衣店生意一直很好,也挣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20万元。但是,毕业后,他放弃了这一在常人看来很不错的门路。“我当时想的是,贸易不是我强项,花了两年时间,我在找创业项目,最终锁定在了馒头上。”

选择“馒头”的理由,宋程鹏说看上的就是这个行业很低端,没有一个标杆企业。他给自己的馒头店起了个名字:公馆馒头。

人才第一 从超市挖走面点师傅

要卖馒头,靠自己肯定不行,需要的是面点师傅,家乐福卖的花式多样的馒头进入了宋程鹏的视野。接连几天,他都到家乐福双桥店,看到做得好的馒头就问是哪个师傅做的,然后就和这个师傅谈,询问了他现在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最后以高过这个水平的待遇把人挖走。宋说,他现在公司里,从家乐福挖来的面点师傅就有七八个。

但是,毕竟自己还是小打小闹,要让别人放弃稳定的“大轮船”,投奔到这个前景不明朗的“小舢板”上,宋说,靠的还是“人性化管理”,对员工不能“命令”。磨豆浆的师傅说机器不好用,磨不出好豆浆,他就每天3点过起来自己磨,给大家示范;阴沟堵了,工人嫌脏捞不干净,他就用手一把一把地掏。

两年的时间,从当初的一家店,发展到后来的五家店,品种也从单一的包子馒头发展到玛瑙馒头、饭团糕等40多个品种。今年1月,“舢板”开始变成“轮船”:他注册了一家食品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除父母支持外,大部分都是自己两年来的积蓄。

两年来,宋程鹏已赚了上百万,但他不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大学生创业其实有捷径,就是在低端行业里寻找机会,比如原来的修补行业等等。”宋程鹏说。

宋程鹏的规划是,今年内连锁店开到十五家,明年准备寻找合作伙伴到香港开店。


猜你喜欢

  • 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我与父亲郑渊洁

    与老爸斗,其乐无穷。不按常理出牌是郑渊洁的一个标志,作为郑渊洁的儿子,80后的郑亚旗同样继承了父亲离经叛道的特质。因此,这两个同样有着独立个性的男人之间的战争”也更加精彩。18岁,父亲将我扫地出门”2001年6月30

  • 民工父亲的“幸福”

    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

  • 快递30个吻

    大卫的广告公司面临破产,他却无心应付。他原本不是这样一个颓废的男人,35岁的他勤勉上进,有一个他深爱的妻子和一个7岁的女儿,然而半年前的车祸夺去了妻子的生命,从此大卫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不修边幅,无精打采,公司就此慢慢陷入瘫痪中。那个星期日上

  • 最完美的爹娘

    残疾不是他们的错,那是老天对他们的不公。但他们却生了一个完美的天池给我。这个傻天池,这样的爹娘,无法再完美了”结婚那天,妈问我:坐在角落里像两个要饭模样的人是谁?”我看过去的时候,那个老头正盯着我,旁边还有个老太太,

  • 最心酸的秘密

    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这儿。父亲四十多岁的样子,儿子十多岁吧。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都有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父亲驼背,看上去只有一米六的样子;儿子长得好看,脚却不好。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有一辆破三轮

  • 北京时间不到点

    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床。每天上午10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晚上8点以后、早上10点以前,买一送一。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 不曾读懂的父爱

    我的青春期从父亲离开开始我的青春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从杨逸远正式离开我和妈妈那一天算起吧。杨逸远是我的父亲,只是自从记事起,我从来没有喊过他。我想,我对杨逸远全部的情感,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一个源于血缘和基因、植在血与骨头里的字&md

  • 让父母做回有钱人

    母亲打来电话,说高速路占用土地的赔偿款下来了,15万多。我有些奇怪,母亲像说别人家事儿的淡淡的语气,但我还是抑不住地兴奋。小时候,家里就靠几亩薄田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我读大学那几年,地里一年的收入还不够我一年的书学费,那日子的紧巴,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