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一头卖不掉的牛

一头卖不掉的牛

收录日期:2025-08-08 02:14:56  热度:8℃

继父赶着牛一步一步朝集市走去,他是去卖牛的。说来你不信,牛已经卖过一次了,就卖到隔壁村子,但时隔不到一个月,牛自己跑回来了,任凭继父如何抽打它,它都不愿回买主家去了。无奈之下,继父只好把牛暂时留在家中,把卖牛的钱如数退给买主。

随着家里一头成年母牛前两月产下了一头牛仔,家里再没有多余的牛棚给牛住了。再说了,家里正缺钱用,必须卖掉牛。

卖掉了又跑回来的牛,是一头年轻的小水牛,刚刚学会犁地,属于耕牛里的“抢手货”,价钱自然卖得高些。

自从牛自己跑回来后,继父就纳闷了,难道牛不仅识途,还恋家?牛是继父一手养大的,还亲自教它耕地,其中的感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特别是牛出生兩个月的时候,山里很多牲口闹瘟疫,方圆几十里不知死了多少头牛犊,牛的性命是继父用草药磨成的汁液一口一口喂养过才救回来的。

即便继父明白了牛对家的依恋、心里也舍不得让牛走,但为了全家的生计,他还是赶着牛去了集市,打算把牛卖得越远越好,那样牛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一到集市,牛就感觉到了离别的气氛,眼里露出了一丝恐惧的光。这样的感觉让牛很痛苦、不安和焦虑,它不断用长长的脸蹭继父的腿,一下再一下。它想尽力讨好一下继父,想打消继父卖掉它的想法。每有一个买主和继父讨价还价的时候,牛总是轻轻地晃着尾巴,然后用舌头去舔继父的脸和手。看到有同类被人从集市牵走,它就发出很大的哞哞声,直到继父训斥它才肯安静一会。

不管怎样,牛还是被一个远道而来的买主买走了,价钱不是很高。继父说那买主是个老实人,牛跟了他是不会吃亏的。关键是,买主家和我们家相隔两百里以上,这也正合继父卖牛的初衷。

牛走了,是被一辆手扶拖拉机载走的。

我们都以为,再也见不到牛了。然而,一年多以后一个冷风咧咧的冬日,继父一开门就看到了牛,它就躺在门口落光了叶子的枣树下……牛的身上布满了纵横交织的皮鞭伤痕,有些伤还流出带腥味的脓血来。

“喂,是谁把你打成这模样啊,哪个没天良的!”继父怒吼道。他眼里分明淌着泪,潮潮的,红红的。

第二天,继父就出门去了,把卖牛的钱退给了买主。

就这样,牛再也没有离开过我们家,直到牛老死的那一刻。

猜你喜欢

  • 布谷鸟的传说

    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布谷鸟,它的叫声是‘咕啊,咕啊’的非常动听。你们一定想不到,它原来是在呼唤自己的哥哥。这个叫声中包含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谷,弟弟叫布。兄弟俩从小父母双逝,谷一手把布带大。他们情同手足,到处流浪,

  • 看死你

    看死你作者:李绪廷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无道,李自成揭竿而起,很快打进北京城。谁知,吴三贵又引清兵入关,整个北方陷入无尽的战乱中。当时,天津有一个叫广源运的绸缎商行,也没能幸免,店里的东西被抢劫一空。老板董福贵看着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一时气急,

  • 猪蛋传奇

    猪蛋,人如其名:蠢猪又笨蛋!为人处事,总是让人捧腹大笑!是大家心目中一个笑闻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哈哈!他从小无父无母,是沿街乞讨长大的孩子!脖子上的石块平安扣(可能是他父母把他遗弃的时候挂上的,好让他知道自己

  • 返乡随想曲

    三十年后的一天,正好是个金秋周末,我专程去了一趟这个让我总是魂牵梦绕的村子,一起去的还有两个朋友,一个是专爱编故事的老黄,另一个是喜欢拍照的老薛。他们是被我的经历所吸引而特意前来那个我曾经下乡的小村参观的。高速公路的顺畅让我的心情无限的畅快

  • 武林高手

    东志自幼喜欢武艺,从初中起,家里就吊一只沙袋,开始用装化肥的尼龙袋装上锯末,吊在房梁上,锯末轻,打起来飘来荡去,不过瘾,就在锯末里掺些沙子。那时候电视里放的是《霍元甲》、《陈真》还有电影《少林寺》,尤其是《少林寺》,那里面有很多练功方法,比

  • 老爹的信心

    教育局宋局长这人有些迷信,在家里摆着禄、寿、福三神。每天上班前总要插上三支香,拜上一拜,才肯安心来上班。最近局里的会计小张有事要找宋局长。因为小张的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可市重点小学的名额早被那些有钱或有势的人要完了。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

  • 奇怪

    我已经死了。莫名其妙的、不知所措的,我,已经死了。我生活在A市。经济发达的A市;每个人都削尖脑袋想挤进的A市。真的,在大多时候我很幸运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出生在这里,是个地地道道的A市人。至于其他的,我便像每一个普通人,而每一个普通的人也都可

  • 汉叶仙令王乔降凫化鞋的故事

    晋代干宝著《搜神记卷一王乔》文曰:“汉明帝时,尚书朗河东王乔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帝怪其来数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书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