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收录日期:2025-08-08 03:51:38  热度:11℃

1949年是沈从文的一个重要关口:他转入了在历史博物馆三十年的日子,一生由此断然分成鲜明的两段: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事隔多年,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在北京崇文门寓所平静地回忆道:

1949年二三月,沈从文不开心,闹情绪,原因主要是郭沫若在香港发表的那篇《斥反动文艺》,北大学生重新抄在大字报上。当时他压力很大,受刺激,心里紧张,觉得没有大希望。他想用保险片自杀,割脖子上的血管……

而沈从文在一封未寄出的长信中谈及在革命大学心情:“……听李维汉讲话说,国家有了面子,在世界上有了面子,就好了,个人算什么?说得很好,我就那么在学习为人民服务意义下,学习为国家有面子体会下,一天又一天的沉默活下来了。个人渺小得很,算不了什么的!”他在信中连续四次说到“个人渺小”。对沈从文相知较深的老同事史树青回忆,沈先生的脖子上有刀割的痕迹,但他后来一概不谈自杀之事。

历史博物馆及国家文物局历任领导对沈从文的“转业”充满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老同事杨文和说:“馆里有一段对沈先生不好,沈先生情绪低落。沈先生要什么不给什么,沈先生要一间办公房,馆里就是不撒口。我曾听一位副馆长说,‘沈从文,哼,鸳鸯蝴蝶派!’”

在原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陈乔的记忆中,历史博物馆的几任领导都把沈从文看成是“统战对象”:“张文教是馆里第一任书记,50年代初就到了馆里。他看不起旧知识分子,对沈从文这样的专家不太客气,动不动就训人一顿,训得太严。而且张经常诈人,让人交待历史。”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很难从沈从文的口中、笔下得到他对领导的意见。他是一个沉默的人。只是到了1968年“大批走资派”的年代,我们才在沈从文的检查稿中读到那样的激愤:“这是谁的责任?我想领导业务的应负责任。他本人对文物学了什么?只有天知道!说我飘飘荡荡不安心工作,到我搞出点成绩,他又有理由说我是‘白专’了。全不想想直接领导业务,而对具体文物业务那么无知而不学,是什么?”

1959年1月8日是沈从文五十八岁的生日,这一天他在故宫陪三十多个年轻美术学生看了一天绸缎和陶瓷,非常疲累,他给云六大哥写信,信中说:“我总深信只要工作对国家整个向前有益,也就够了。个人吃点亏或生活寂寞些,都无妨。”他此时最大的感叹是,“没有一个真正知道我在为什么努力的人”。

“文革”初期,沈从文终于没有躲过去。面对满墙大字报,极为忧愁地告诉史树青:“台湾骂我是反动文人,共产党说我是反共老手,我是有家难归,我往哪去呢?”

让沈从文震惊的是,写大字报揭发最多的居然是他曾经帮助过的范曾。范曾写道:“(沈从文)头上长脓包,烂透了。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沈从文在一张大字报中用了八个字来表达观后感:“十分痛苦,巨大震动”。

“文革”期间与沈从文过从甚密的黄能馥、陈娟娟夫妇说:“那时,范曾画了一个屈原像。沈先生看后,还是善意地指出一些服饰上的错误。范曾指着沈先生说,“你那套过时了,收起你那套。我这是中央批准的,你靠边吧。”记得那是冬天,下着大雪,路上很滑,沈先生走了一个多小时到我们家。他气得眼睛红红的,一进门就讲了范曾的事情。他说,‘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憋死的。’”这是沈从文晚年最惨痛的一件事情,后来他再也不提范的名字。

沈从文跟陈乔、史树青他们一起关进牛棚,挨斗挨批之余,就是清扫厕所,拔草。有时发呆地看着天安门广场人来人往的景象,然后回过头对史树青说:“我去擦厕所上面的玻璃。”常去探望的林斤澜描述道,临近生命终点的沈从文常常一个人木然地看着电视,一坐就是大半天,无所思无所欲。有一次,沈从文突然对汪曾祺、林斤澜说了这么一句:“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猜你喜欢

  • 拯救

    拯救繁星闪耀的夜空下,一座小镇静谧地沉睡着。而我的故事开始于这个宁静的时刻。在这个小镇中,有一个年轻而勇敢的女孩,名叫莉莉。莉莉是一个富有梦想的少女,她渴望改变这个世界,拯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信

  • 明知故错

    明知故错人生中常常会碰到明知故错的情况,即明明知道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却还是故意选择了这个错误。这种行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有时是出于好奇心、冒险精神或者是对自己错误判断的挑战。故意犯错通常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因为它涉及到人性中的矛盾和迷惑。

  • 最动人的生活姿势

    最动人的生活姿势生活,就像一幅绘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姿势。而最动人的生活姿势,不是指外在的动作或形态,而是内心的态度和观念。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一种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最动人的生活姿势,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当我们学会

  • 生命的长度

    生命的长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谜题。有的人短命而过,有的人却长寿享年。对于生命的长度,人们也常常产生各种疑问和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生命的长度不仅仅指的是人的寿命,也可以是某个物种、某个生物体的存在时间。而对于人类来说,每个

  • 最好的快乐

    最好的快乐在人类的生活中,快乐无疑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然而,每个人对于快乐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却千差万别。有些人认为金钱和物质享受是快乐的源泉,而有些人则认为家庭和亲情才是真正带来幸福感的因素。但在我看来,最好的快乐并不是来自于外部的事物,而

  •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曾经有一个人,叫做杨明。他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农民,每天清早便背着一个布袋,走进田地辛勤劳作。布袋里装满了各种农具和种子,是他劳作的工具。杨明一直觉得,只有扛着布袋,才能有安全感,只有这样,他才能顺利完成每天的农活。然而,随着

  • 为心灵保鲜

    为心灵保鲜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复杂而神秘,我们时常陷入各种情绪波动之中。有时,快乐与满足充盈着我们的内心;有时,痛苦和忧郁笼罩着我们的整个世界。在这个快节奏,压力重重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保持心灵的清新和稳定呢?或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保鲜

  • 弄丢自己

    弄丢自己人生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失,仿佛在茫茫人海中不知所措。这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弄丢了一样。但在失去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生活的真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和追求,而这些梦想和追求往往会引领我们走向不同的道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