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郑小瑛:“80”后的音乐梦

郑小瑛:“80”后的音乐梦

收录日期:2025-08-08 11:08:56  热度:10℃

她是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郑小瑛女士,如今依然活跃在指挥舞台上,她笑称自己是“80”后,和当下中国的“80后”一样年轻,充满活力。

指挥界的稀有动物

1955年2月,苏联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主持中国第一个专业合唱指挥训练班,正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的郑小瑛以她的灵性和指挥素质打动了这位老师,从而有幸成为这个班中的一员;由于才能出众,郑小瑛又被选派到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和交响乐指挥。

“我是在1960年中苏分歧公开化之后才去的苏联,所以我们已得不到苏联政府方面的任何优待。”郑小瑛说,“我在苏联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主要是由于苏联的老师和朋友们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特别的关照。”

郑小瑛觉得自己能够成长为一名女指挥家,和新中国社会风气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我父母让我从小学钢琴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有全面修养的淑女,而不是成为职业音乐家,而解放后,我遇到了一个男女平等的好时代,至少在知识分子中没有人歧视学音乐的女性了,要知道,女指挥在全世界来说人数都是不多的,可以说是稀有动物。”

1980年代,郑小瑛去美国访问,见到一位80多岁的女指挥,她问郑小瑛:“你在中国受到歧视吗?”郑小瑛说自己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她说:“你非常幸运,在美国,人们对女指挥是有很大成见的。”郑小瑛当时还不太明白,过了几年,那位指挥家去世了,有人从费城给郑小瑛寄来一篇报道,题目就是:“一位没有被认识的天才”。意思是说,如果她是男性,她的指挥才能应该会得到更多的赞誉,她应该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指挥家。

郑小瑛觉得相比之下自己的确很幸运:“我热爱音乐,又碰到了许多伯乐,我的领导们很重视我的才能,所以我能在音乐这条路上一直走下来,并取得一些成绩。”

她永远记得1961年夏,周恩来总理参加苏共二十二大时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时的情景。

周总理走到郑小瑛面前,停下脚步,问她:“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郑小瑛回答:“歌剧和交响乐指挥。”

周总理说:“女同志学指挥不容易,要努力啊。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把你们送出来学习不容易,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好本领,回国后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

谨记总理的嘱托,1964年,学成毕业的她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正当她踌躇满志并成功执棒了民族歌剧《阿依古丽》,想要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做出一番成就时,“文化大革命”冷酷地摧毁了她的音乐与人生之梦。

“那本来应当是我人生最好的十年。”郑小瑛说。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文革”十年,她也有过无奈,有过彷徨,可是她不绝望,从没有想过放弃音乐。她一方面从中国古典戏曲中吸收养分,一方面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这使得“文革”结束之后,她能迅速走上舞台,重执交响乐队指挥棒。

1978年,她与老同志们一起,从废墟上重建起中央歌剧院,并担任首席指挥一职。那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春天,也是整个中国文化获得复苏、赢得读者观众尊重和掌声的年代,此时的郑小瑛已年过半百,可是她觉得身上有股子用不完的劲,她“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她带着乐队进校园,她在歌剧开演前做20分钟歌剧音乐讲座,她到各个学校去普及交响乐歌剧知识,她想补回失去的十年,那金子般的十年。

可是好景不长,港台流行音乐迅速侵占了原本属于经典音乐的市场:“人们越来越感到困惑,那些港台流行歌手一夜成名,唱一首歌可以挣到几十万,而难度大得多的歌剧《茶花女》、《卡门》的主演们,却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几十元补贴。于是歌剧院的主演们也纷纷开始‘走穴’,更有人改唱流行歌曲,或去给流行歌手伴奏,很多集体表演的剧团剧院陷入了瘫痪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有十几年之久。”

她无力改变这种现象,但是她想,她总可以做些什么。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郑小瑛们以她们对古典音乐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努力播撒着音乐的种子,力求“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但是因为缺乏体制的支撑,我国第一支志愿者乐团最终还是以解散告终。

1997年的一天,她忽然接到了来自厦门方面一位领导的电话,他盛情邀请郑小瑛南下创建一个职业乐团,那将是我国第一家“公助民办”性质的交响乐团。

她有点犹豫,有意前行;但是大病初愈,人生地不熟。不去?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尝试按艺术规律来建设乐团的机会,放弃又不甘心。经过再三考虑,郑小瑛下定决心,去厦门闯闯。

她从来没有向邀请方提任何物质条件,建团之初,她和乐团成员一起,就住在鼓浪屿经贸干校的集体宿舍里,由于是“民办”,在今天已经有了五六个现代化音乐厅的厦门,这个乐团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立足之地。

但是不久前,郑小瑛从工作了16年的“厦门爱乐乐团”退了下来,原因并不是年龄和身体因素,而是她和乐团理事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近几年来,随着乐团社会声誉的提高,我却逐渐感到了不被‘上面’信任,经常受到空穴来风式的指责;理事会在为乐团提供经费的同时,也对乐团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地介入,这里已经不是原来艺术总监能够按艺术规律做主的平台了,我也就萌生了去意。”

理事会,本是被她力争来保障乐团资金的机构,没想到,若干年后,她会因此而离开自己心爱的乐团。

一度,她陷入了将要失去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的痛苦之中,但是很快,她就走出了阴霾,当记者在厦门她的家中见到她时,今年已经84岁的郑小瑛女士仍然显得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她说,她会活到老,学到老,正在构建下一个梦想,也许可以为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化”再尽一份力量。

我们期待耄耋之年的她,焕发人生的又一次青春。

猜你喜欢

  • 丑百合也有春天

    在我家所在的永平县的这条街上,住着一位云南德宏那边的补鞋女人,用奇丑无比形容她我想是没有人有异议的。看到她,我总会想到《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那个看一眼就令人恐怖的敲钟人。她缺牙,身高不足一米五,一条腿也瘸。然而,她有一位英俊高大的丈

  • 与己无关的爱

    青涩的年华里,曾暗恋过一个人。其实,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了。可不知怎么,懵懂的心一旦有了对方的影子,就再也挥之不去。借着各种机会,我慢慢地接近那人。经历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后,我终于开口向对方表白。但对方一点儿幻想也不留给我,只送了我一个

  • 我们都不是天使

    一情人节前夕,林薇趴在图书馆等曾震来喊她吃饭。百无聊赖,她从这头徘徊到那头,交10元押金领一张上网的号码牌。网速奇慢。听不了音乐,看不了视频,她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将鼠标点进了学校论坛。她突然呆住了——看见了黄尚和女友的照片,灯火绚烂的温哥华

  • 人间最美是真情

    很早以前读过一篇题为《黑白世界里的纯情时光》的文章,写的是一段几十年前的旧事,让我记忆深刻。他是一家电影院的放映员,经常送电影下乡;她是村里的一枝花,她所在的村庄非常偏僻。一次送电影下乡的时候,他与她相识。一天晚上,电影散场时她塞给他一双绣

  • 7斤6两!这才是爱情的重量!

    邂逅又逢毕业季,名校毕业、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明明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忙着投简历找工作,可是一连面试十几家单位,全都被婉言拒绝。李明明在名校学的是经贸英语专业,任凭她成绩如何优异,可在这个看脸看身材的年代,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录

  • 如果爱,请别深爱

    (一)莫小贝第一次遇见陈飞,是在一条老街的精品店。那个店经营一些工艺品,和一些多肉植物,偶尔老板来了兴致,还会免费赠送自己碾磨的咖啡。莫小贝看中了一个紫色的沙漏,她打算买来就当送给自己二十三岁的生日礼物。当她伸出手去拿,一只手抢先一步,把沙

  •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红莲从心底瞧不起自己的男人。如果说相貌一般、身材矮小是他的先天不足,可他偏偏后天也不争气,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跟人侃大山,自然也就孤寂、内向。白天,他只会闷头上班挣钱,下了班也只会没完没了地给红莲和女儿做吃的,冰糖银耳粥、红枣莲子粥、排

  • 爱的呼唤

    静身材苗条、端庄温柔,又在县级一行政单位上班,工作稳定。因此,追求静的人很多。勇是静的同事。勇出身农村,条件一般,在静的众多追求者中并没有太多优势,但勇追求静的时间最久、最用心。从他们见面的那一瞬间,勇就成了她的影子。虽然他与静不在一个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