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几乎没打过胜仗的国军一级上将

几乎没打过胜仗的国军一级上将

收录日期:2025-08-08 06:19:08  热度:9℃

在近代名将中,“余汉谋”这个名字不是很响亮,但他的级别可不低,官拜陆军一级上将,还担任过陆军总司令。

不过,你要说他多能打?还真说不上,基本上没打过几次胜仗,多躲就躲,能拖就拖。

代替他去打仗的另一个团长,很不幸,被叶挺的部队打死了。余汉谋拍拍胸口,对手下说:“我果然知己知彼,躲过了一劫。”

不过,余汉谋不能打,不代表人家不能说,抗战全面爆发后,举国沸腾,余汉谋也没闲着,通电全国:“值此民族战争之际,我们唯有淬厉奋发,加紧抗战,和小鬼子拼到最后一人!”

听起来是不是慷慨激昂?但真到了跟小日本儿真刀真枪地较量,余汉谋立马儿就软了。1938年6月,日军进攻广东南澳岛,余汉谋没有守住,导致大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进攻广州。余汉谋后悔不迭,说他本来相信美国英国有能力说服日本不进攻广东,没想到洋鬼子这么没用。

广州沦陷后,老百姓气得大骂“余汉无谋”,要求余汉谋自杀以谢天下。

余汉谋精神几近崩溃,成天喝酒,喝完就号啕大哭。醒来后,余汉谋对部下说:“我一定要一雪前耻,将功赎罪,报效国家!”

但是,余汉谋能忽悠啊,他发动舆论,到处贴告示,宣传“粤北大捷”。宣传时需要缴获的战利品,总不能摆上几箱罐头吧?这难不倒余汉谋,让人根据照片,弄来一些假货,糊弄百姓。至于“缴获”的日军武器,都是从粤军军火库里取出来的。还别说,这些武器确实是日本产的,都是当年陈济棠花重金从日本买来的。

蒋介石不知道余汉谋搞鬼,信以为真,撤销了对余汉谋的处分,升为第七战区司令升官,成为广东王。1948年5月,余汉谋又被蒋介石任命为陆军总司令,达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战功的混子,为什么能一路飞黄腾达,把一大帮抗战名将都压在了下面?除了他会忽悠、会钻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蒋介石的忠心。

说起来,粤军名将好像都跟老蒋不大对付,像李济深、陈济棠、陈炯明、张发奎、薛岳,都反过蒋,即使有合作也是貌合神离,但唯独这个余汉谋,对老蒋绝对忠心不二,甚至还公开宣称:“只要委员长有一天在,我们就要为他争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了这样的“觉悟”,蒋介石让他主政广东,就再合适不过了。

余汉谋对“忠”这个字看的很重,他自己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也要求自己的部下对自己忠心不二。早年在陈济棠手下当旅长时,有一次陈济棠把他关了禁闭,没想到那个旅在跟桂军作战时,全部出工不出力,一触即溃。这个旅的将士们还联名电告陈济棠:你不放了余旅长,我们就“罢战”!陈济棠只好把余汉谋给放了。

余汉谋不光会做人,还会做生意,成立了一个双田公司,弟兄们都可以入股,具体是:校级军官每人入股三百块,尉级军官每人入股一百块。有了本钱,余汉谋开采钨矿,卖到香港,成了军中有名的暴发户。

跟着他入股的弟兄们,自然也都跟着发了财,就是最小的股东,一月也能净赚300块,是工资的3倍多。你说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家里还有那么多钱等着我享受呢,傻子才去战场上拼命呢!

1950年,余汉谋去了台湾,继续被蒋介石重用,还晋升为一级上将,相当于我军的元帅军衔,直到1981年病逝,活了足足85岁。

看看这样的人生,不会打仗,却位高权重;贪生怕死,却荣华富贵,让那些血染沙场的将士们情何以堪?

不过,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有,永远不会绝种,看不惯也没用。

猜你喜欢

  • “神童”戏秀才

    清代名臣左宗棠聪明过人,四岁能对对联,六岁能作诗,有小神童”之誉。八岁那年春节,妈妈带他上街买猪肉,屠夫一见他来就指着秤上的猪说:小猪连头二百斤。”小宗棠随口对道:大鹏展翅三千里。”众人齐赞对句贴切,气魄

  • 毛泽东巧改对联

    沙田戏台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东沙田万寿宫门前的圩坪上。台柱上有对联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新社会建设灿烂光明”。据传,这副对联还有一段历史。早饭前,毛泽东带着陈奇等几个营、连干部来到戏台前。毛泽东看到戏台两边各立着一根柱子,对陈奇说:

  • 曲为弥缝

    宋代的宋祁修书爱用冷僻的字词,比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并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欧阳修参加编修《新唐书》后,看到宋祁爱用冷僻字,很想给他提出来,但碍于对方比自己年长二十岁,不便直说。一天

  • 古代官员自题楹联

    厚待百姓楹联:明代大臣张津任户部尚书之时,在浙江省海宁县谯楼上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曰: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下联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张津用这副对联告诫自己的属下为官者要宽厚对待百姓,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贪

  • 妙联救人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r

  • 对联

    从前,某镇一家三兄弟从外地学艺归来,商量开店做生意。开业前,他们商量着在店铺前贴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的人家”,横联是:先斩后奏”。四邻见了,纷纷称妙,夸这副对联既恰如其分,

  • 郭沫若巧对对联

    1961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一句云: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

  • 由对联引发的故事

    二十年前的一个晴朗的春天,我闲逛到虹口区的一条大街,看到有一家新开张的大酒店,很气派,招牌上的店名——三点水”大酒家。当时我感到新奇,走进大堂,服务生笑脸迎客招呼我坐下。我问经理可在?她马上进去,不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