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三只老鼠三亩地(一)

三只老鼠三亩地(一)

收录日期:2025-08-08 04:43:25  热度:10℃

三只老鼠三亩地(一)

从古至今,老鼠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小偷贼。它们默默无闻地活动在黑暗的角落里,以寻找食物为生,终日奔波于山野和室内之间。然而,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中,却有三只与众不同的老鼠,它们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三亩地。

这三只老鼠背负着种地的责任和希望,它们决心要将这块草地变成一片绿洲。一只是名叫大胖的老鼠,它聪明机警,善于发现各种食物;一只是名叫小灰的老鼠,它体格瘦小但勤奋好学;还有一只是名叫胆小的老鼠,它个子最小,但是它有一颗勇敢的心。

这三只老鼠定居在这片草地中,每天早早地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大胖老鼠负责寻找各种种子和谷物,小灰老鼠则负责开垦土地和撒种子,而胆小老鼠则负责保卫他们的农田,防止其他动物侵害。

伴随着春日的暖阳和甘霖,老鼠们勤奋地工作,三亩地渐渐变成了一片绿洲。翠绿的麦苗高高地拔地而起,繁花似锦的果树在阳光下生机勃勃。风吹过来,麦浪起伏,树叶沙沙作响,这里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丰收季节。

每天晚上,三只老鼠坐在一起,分享着美好的时光。大胖老鼠吃着美味的食物,满足地说:“我们的辛勤劳动不白费了,这里真是我们的乐土!”小灰老鼠抱着睡意,但又忍不住开心地说:“终于不再饿肚子了,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胆小老鼠看着他们,用含蓄的微笑表示自己的满足。

然而,美好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天,一只邪恶的猫闻讯而来,想要夺走老鼠们的劳动成果。它狡猾地潜伏在草丛中,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也许是天意弄人,那一天正是胆小老鼠巡视的日子。

胆小老鼠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迅速转身向家里奔去,发出尖锐的警告声。大胖和小灰也立刻意识到了危险,他们急忙撤离了田地,躲藏在安全的地方。

然而,胆小老鼠再次向猫扑去,毫不畏惧地对抗着。尽管它体型微小,但它的勇气是无法估量的。它利用自己灵巧的身体躲避猫的爪子,不断向其发起攻击。

最终,胆小老鼠的勇气战胜了邪恶的猫。猫受到惊吓,匆忙逃离了这片领地。老鼠们得以重拾自己的领地,它们为胆小老鼠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感到自豪。

在草地上,三只老鼠继续过着快乐的生活。这是他们的三亩地,也是他们努力的见证和成果。三只老鼠默契地合作,共同守护着这片属于自己的绿洲,为自己的命运书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故事属实,而我们也必须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就像这片三亩地一样,在团结和努力的背后,永远有希望和奇迹。这只是这三只老鼠心灵的一场奇迹,而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美好。

猜你喜欢

  • 老渔夫的经验

    一群年轻人常常结伴在一泓深潭边钓鱼,令他们奇怪的是,有一个渔夫总是在潭上边不远的河段里捕鱼,那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翻卷着。年轻人都觉得这个渔夫很可笑,在浪大又那么湍急的河段里,怎么会捕到鱼呢?有一天,有个好事的年轻人终于忍

  • 一念放下

    看过一则故事,一位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

  • 一只想生病的猪

    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多,小猪罗罗做着做着就不耐烦了,他伸着懒腰嘴里嘟哝着:“要是不要做作业就好了,该死的作业,真讨厌,不做了。”说着把笔一扔,站起来用手托着下巴踱着步子,一副沉思的样子,“唉,真烦人,作业不做好明天又要被老师罚,怎么办呢?

  • 相隔万里,从未如此亲近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

  •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

  • 成功为何只青睐某些人

    我们总认为有些人有过人天赋,因此才获得成功。其实不然。真正带来好运的因素,即帮助世人收获美誉和崇高地位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事有始有终,但首先要学会应该开始干什么,不要开始干什么。请尝试回忆过去两年,让我们以此为例子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

  • 金雕失手的启示

    在北半球广阔的大草原上,长腿大野兔是金雕最喜欢的食物之一。金雕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有一对约两米长的翅膀,是最大、最为残忍的肉食鸟之一。这种空中捕猎者经常在方圆二十多公里的视野内来回飞翔,伺机而动。一旦有机可乘,它们便以每小时约520千米的

  • 扛着竹筏赶路

    惠能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有一天,他外出去讲经,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正扛着一个竹筏赶路。他好奇地问:“你扛着竹筏是要去哪里呢?”那人回答:“我要去城里看个生病的亲戚。”惠能禅师又问:“这竹筏是给亲戚送去吗?”那人回答:“不是的,是我自己用的。”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