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造就“总统口才”的幕后写手

造就“总统口才”的幕后写手

收录日期:2025-08-08 04:01:51  热度:9℃

奥巴马背后的青年才俊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文采与口才为世所公认。这与他大胆启用青年才俊充当“文胆”有直接联系。
奥巴马的白宫写手班子有十多人,但核心人物却是两个刚出校门没几年的毛头小伙。 为了写好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他从去年11月份奥巴马胜选后,就开始每天借助浓咖啡和红牛饮料的刺激,花16个小时坐在电脑前仔细研究历代总统的就职演讲。他不但熟记奥巴马在民主党大会上的演说,据说连奥巴马自传《来自父亲的梦想》都随身携阅。为了琢磨奥巴马的思想和语言,他几乎不离奥巴马左右。由于在白宫的显赫地位,费夫洛当选了《时代》杂志评选的“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外交政策写手,罗兹不仅要揣摩奥巴马的讲话习惯和语音语调,而且还要熟知外交事务。他是目前白宫写手中唯一身兼外交顾问的人,而且经常列席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奥巴马就任以来的每一篇引起世界关注的外交政策讲话,自宣布从伊拉克撤军和对阿富汗增兵,到发表无核世界演讲,再到中东政策讲话,全都出自他的手笔。
罗兹写的讲稿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奥巴马的个人风格和外交理念,因此受到白宫团队充分肯定。在今年4月奥巴马结束访欧后的返航途中,奥巴马和他的团队一起为罗兹鼓掌,感谢他为此次访问成功所作的贡献。
阿克塞尔罗德说。罗兹的最大长处在于“他真的理解总统的声音”,“在外交事务上与总统心有灵犀。”

写手命运因人而异

如今,白宫写作班子通常与白宫研究部门一起办公,主要任务除了为总统起草演说讲稿外,还包括起草总统致国会的邮件、总统公告、行政命令、总统致白宫访客的问候语、新闻发布会开幕词及其他公开声明和文件。
实际上。美国开国之初并没有专门的白宫写手。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经常和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政府高官商量如何撰写讲稿。
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总统们喜欢请专业人士代笔。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聘请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为其捉刀。德威特·艾森豪威尔的写手是记者埃米特·休斯。
白宫写手的命运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些人在离开白宫后事业有成,比如,林登·约翰逊的写手杰克·瓦伦蒂后来成了美国电影协会主席。里查德·尼克松的写手中,威廉·沙费尔成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帕特·布坎南成了政论家,并参加了两次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争。卡特的写手当中,詹姆斯·法洛斯和亨德里·赫茨伯格后来都成了有影响力的作家。

(归雁生摘自(环球)2009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 心态测试

    心态测试每个人的心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我们思维和情绪的基石。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健康、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有时,我们可能需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一次深入的测试,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心态测试并不是一种神

  • 饭钱

    饭钱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好友约好一起去城里的一家小餐厅享用午餐。我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各自点了自己喜欢的菜品。餐厅内弥漫着诱人的香气,我们开始聊起了各自的生活琐事。就在我们聊得热烈之时,服务员端着一盘子香喷喷的饭菜走了过

  • 远山

    远山茫茫的云海之上,一座高耸的远山矗立在天际。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静地屹立在大地上。每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这座远山之上,它就仿佛被唤醒了一般,展现出它壮丽的容颜。远山峰巅终年被白雪覆盖,宛如一颗纯洁的明珠,璀璨夺目。山下的溪流在阳

  • 成功

    成功,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不断奋斗、努力进取的精神。成功不仅代表着个人荣耀和成就,更代表了背后无数的汗水和困难。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可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却从未放弃。他们坚持自

  • 用幽默塑造智慧

    用幽默塑造智慧智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幽默则是一种独特的天赋。然而,很多人却认为智慧和幽默是截然相反的性质。他们认为智慧是严肃、沉重的,而幽默则是轻浮、无聊的。然而,事实上,幽默可以成为塑造智慧的有力工具。幽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智慧

  • 天道酬勤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天道酬勤”这样的口号。很多人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这句口号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付出努力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成功。这个世界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竞争。每个人

  • 该低头时就低头

    让我们聚焦在“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个题目上。这句话或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听说过或使用过这个俗语。它的意思是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困顿时,我们应该学会低下头去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抵抗或反抗。从古至今,这个俗语一直被广泛应

  • 半杯理论

    半杯理论人们常说,看待一件事物是半杯水是满还是空,一直是个有趣的思考问题。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考,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心态和态度。半杯水对于每个人而言,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它是一种相对的观念。从乐观主义的角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