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母亲最喜欢的滋味

母亲最喜欢的滋味

收录日期:2025-08-08 02:03:21  热度:10℃

身体一向硬朗的母亲,忽然病倒了,需要做一个小手术,然后住院观察几天。父亲在外地出差还没赶回来,只有他这个当儿子的在医院陪护。

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操劳了一辈子的她,不愿意吃医院的饭菜,说是太贵,滋味又差。反正医院离家很近,他干脆在家里做饭,然后再带到医院去,母亲还是喜欢家常饭菜的味道,哪怕是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她也喝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早晨,他做了一碗鸡蛋羹,装到保温桶里送到医院。母亲刚刚睡醒,精神状态还好,她把一碗热腾腾的鸡蛋羹吃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无限满足的语气说:“真是好滋味呀。”

他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记忆中,他从小就爱吃鸡蛋羹。母亲总是早早起床,打两个鸡蛋在碗里,用筷子把它们打散,加少许水,放到锅里蒸10分钟左右,取出来,淋上香油、酱油和醋,一碗热腾腾的鸡蛋羹就好了,他匆匆吃完再去上学。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上大学离开家为止。后来,他走过许多地方,品味过许多美食,几乎淡忘了鸡蛋羹的滋味,却没想到母亲这样喜欢吃它。

过了两天,父亲终于从外地赶了回来。母亲病情稳定,他想趁机在家里睡个懒觉,于是晚上睡觉前就告诉父亲,明天别忘了为母亲做鸡蛋羹。

等到他醒来时,父亲已经走了,桌子上还为他留着一碗鸡蛋羹,已经凉了,他懒得加热,端起就吃,却发现滋味不对,似乎没有自己做的好吃。他来到医院,笑着问母亲:“今天的鸡蛋羹滋味如何?”母亲笑笑说:“还是好滋味呀!”他感觉好奇怪,父亲就问:“你是不是吃了凉的鸡蛋羹?不加热,滋味当然没有那么好,甚至有点难吃吧?”

这时,护士推着母亲去做检查,父亲慢悠悠地跟他聊了起来。原来,母亲小的时候,家里十分贫困,她时常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吃鸡蛋羹,自己却没有机会品尝,只能拼命咽口水。多年后,她自己当了母亲,家里的日子仍然不宽裕,她却喜欢给孩子做一碗又一碗的鸡蛋羹,每次他匆匆吃完去上学了,母亲总是把碗里剩下的残渣用水泡一泡吃掉,还笑着说:“我终于也吃到鸡蛋羹了……”

后来,日子宽裕了,他早已经外出求学,母亲也失去了做鸡蛋羹的兴趣,直到这次生病住院,她这才算完完整整地吃到属于自己的热鸡蛋羹,再加上这是儿子亲手做的,所以她才感叹这是“最喜欢的滋味”呀。

他忽然想起来,这些年,自己每次要坐火车离家时,一向节俭的母亲却总是去超市买最好的面包给他,想必,母亲从来没有尝过这种面包的滋味吧?他喜欢旅游,每年总要出去一两趟,母亲最喜欢翻看他旅游时拍的照片,一辈子从未出过远门的她,一定也不知道旅游的滋味吧?

等到母亲身体痊愈之后,多抽些时间陪她,带她去品尝各种美食,陪她体验旅游的乐趣,尝一尝更多真正的“好滋味”。他想,母亲一定会喜欢。

猜你喜欢

  • 百丈竿头的故事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

  • 狼狈不堪的故事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 千金市骨的故事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

  • 不因人热的故事

    不因人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

  • 兔死狗烹的故事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

  • 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

  • 分庭抗礼的故事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

  • 分崩离析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