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芮成钢:你乱理财,财不理你

芮成钢:你乱理财,财不理你

收录日期:2025-08-08 06:41:41  热度:8℃

投资恐龙蛋?没戏

很多朋友冲着我是财经频道的主持人,向我请教“理财绝招”,我说我根本不理财,他们都不信。我跟他们打了个比方:北京有那么多出租车司机,但有几个是因为喜欢开车而当的哥的?我和他们一样,做财经节目只是职业,并非我喜欢理财。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山东济南一家电视台上班,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谈得最多的就是理财。有人钻研股票,有人研究基金,还有人琢磨邮票、粮票、连环画之类的冷门收藏品,反正没人闲着,都想让手中的钱生钱,利滚利。

后来,不知从哪儿刮起一股投资兰花的狂风,几乎一夜之间,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变成了兰花迷,人手一本花卉图册,苦心钻研,家家阳台上少则十几盆、多则几十盆兰花,挤得满满当当。大家都盼望着手上的兰花能从购入时的上百元一盆飙升到数万元一株。

我不懂兰花和市场,但我能看明白的是,如此全民参战地在这样一个狭隘的投资领域里扑腾,太疯狂了,而疯狂的代价绝对是惨痛不已。果然,不到半年,除了顶端的炒家赚足了钱外,绝大多数的升斗小民们全都做了金字塔最底端的垫脚石。同事们一个个都未能幸免。

后来到了北京,我又见证了另一场更加荒谬的投资热潮——恐龙蛋。当时有一位特别执著的朋友跟我说起这事时两眼放光:恐龙蛋呀,几千年前的化石啊,几百年前的东西都能称古董,这玩意肯定值钱!

由于飞机和火车上不允许私自携带恐龙蛋,朋友硬是自己一个人把车开到内蒙古去接货,花了50多万元把三枚恐龙蛋诚惶诚恐地拖回了北京。

我有幸见过这两枚恐龙蛋,看上去跟大个儿鹅卵石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层泥胚外壳。那个朋友专门打造了玻璃展示箱,把它们固定在定做的架子上放好,说后半辈子就指望这两个蛋发财了。

结果是,官方正式对此事进行辟谣,声称此物无任何投资价值,并指出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恐龙蛋都是人工伪造的。此消息一出,此前还水涨船高的价格顿时崩盘,那些花高价投资了恐龙蛋的,一夜之间血本无归,惟一从中赚了大把银子的,是内蒙古那帮专做假恐龙蛋的炒家。我那个朋友踌躇再三,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枚自己视若拱璧的恐龙蛋,发现原来只是一个泥团儿,用放大镜都找不出一丁点骨骼化石。

黄金钻石,看上去很美

我发现我身边从来都不乏热衷理财的朋友,但我也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对投资品市场缺乏了解,理财思路也不清晰。他们选择理财的惟一风向标就是——跟风!

有一段时间,投资钻石非常热,台里有位同事买了一颗三克拉的裸钻投资,她说这东西能保持每年不低于12%的增值率。

从市场的售价看,似乎是这样,但被她忽视的是,上涨的只是卖家的售价,作为藏家,面对的是一个有价无市的市场。她曾经去询问她那颗裸钻是否能回收,珠宝行报出的回收价是——4万,只相当于她当初购买价格的20%。

我帮她找到了售价与回收价天差地别的答案。在采访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时,他对于投资钻石的回答是:钻石难以保值,更不可能升值,它就是碳而已,除了工业钻石有实际用途外,钻石惟一的价值就是做成首饰满足人的虚荣心。钻石价格之所以逐年上涨,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戴比尔斯公司控制的中央销售机构决定的——该公司囤积垄断了全球钻石原石,每年自行提价后将原石投放市场,保证供小于求。钻石涨价不是因为稀缺,而是因为被操控。

这下,那个投资钻石的同事傻了眼,她那颗裸钻注定只能当做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可问题是,当想像中已经升至30万元的钻石实际收购价只有4万元时,就不可避免地给她带去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更糟糕的是,因为掏出积蓄买了钻石,连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她的月薪不过7000元,她老公也只是普通白领,夫妻俩要还房贷,孩子也即将入托……

随后的大半年,她过得很不风光,多次主动申请跑边远地区出外景,只为挣些额外的差旅补贴。

她成了我们台投资理财的反面教材之一,但不幸的是,投资理财误区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好不容易绕过了这个陷阱,扑通又掉进了另一个坑,这个坑就叫做投资黄金。

黄金是硬通货,这下该靠谱了吧?可是,别看金价翻着跟头往上爬,从100多元一克涨到了300多元一克,但这是售价。有一个在金行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投资黄金并不保险。

首先,在金行买的黄金是含手工费的,按照不同的品牌论克收取,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其次,金行也是要赚钱的,所以会在黄金制品的成本价上加上利润,这利润也是多少不等的;此外,销售人员的工资不能少吧;销售场所的租金不能免吧……诸多成本从哪儿来?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摊到了每克黄金的售价中。

据朋友说,当金价位于380元/克,手工费还要另计的时候,黄金的成本价是280元/克,多出的那100元囊括了利润、员工工资、场地租金、宣传费等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如果手里的黄金涨到了500元/克,看起来赚了不少吧?可是,如果把它们送去金行回收,结果是你们仍然还亏。因为金行是不会按照市售价回收的,而是按照当前成本价,而这个成本价要比市场售价低上100多元,在成本价的基础上,还得再扣除一次手工费。因为人家必须把你的黄金回炉重炼才能卖出去!

理财还得悠着点

因为身边总有人在谈投资理财,耳濡目染的,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谈起某个项目回报丰厚的人,到最后基本上都闭口不提当初的那些事儿了,偶尔问起也支支吾吾言语不详,被逼急了才冒出一句——亏了。有炒股亏掉一大半的,有买基金亏损70%的,更有买海外开放式基金从百万富翁变成十万身家的……我东看西看,发现最后惟一一个稳赚不赔的人是我!

我也曾经想过买点啥理财产品做点啥投资项目,但问题是我没钱。我拿的是年薪,看起来很体面,但架不住我的各项开销。有时候想想这些开销,都是不能保值增值的。但是,假如我也跟大多数同事一样省吃俭用将白花花的银子投入他们曾经涉足过的那些理财项目的话,那么我可能不会有房,更不可能有车,也绝对不可能承担得起如今这些爱好与消费方式。

我没落下什么钱,但我没钱的原因是我把钱花掉了;他们也没落下什么钱,原因则是他们的钱亏掉了!我觉得这就像我们同样买了一堆水果,我吃掉了,他们舍不得吃结果坏掉了,虽然水果最后都没了,但吃掉和坏掉绝对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跟我一样,连资本市场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连K线图都看不明白,对于投资领域如何建构操作也不了解,对于收藏品的鉴别更是两眼一抹黑。无知也还罢了,偏偏还非常无畏,对自己的运气与眼光自信满满,深信自己买啥啥涨屯啥啥赚。

以前有句话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我觉得这话误导了不少人,以我的观察与发现,应该是你一乱理财,财便不理你。

猜你喜欢

  • 匿名信的背后

    那年夏天在公交站台邂逅宫成的场景,依旧萦绕在檀秋萍的脑际,久久不能忘却,只能追随时间的足迹被渐渐消磨,直至变得黯淡无光,并与她的记忆一同被尘封在岁月无尽的洪流中,不知去向。檀秋萍是当地富商的女儿,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这并不能掩盖她是

  • 黄泉之领路人

    魂魄穿过镜门随机进入轮回之所,可是这里却不是终点。所谓的轮回即是再生的地方,人间有道:黄泉、奈何桥、孟婆汤,百年梦一场。可是在此地,没有奈何桥和孟婆,这里只有黄泉,无数条支流从魂魄的身下蔓延开来,弯弯曲曲地通向往生彼岸。古语:上穷碧落下黄泉

  • 要幸福啊

    林琛坐在吧台前看着调酒师帅气的调酒动作。“格调”是他在一星期前偶然发现的,这里的气氛他很喜欢,听着歌,看着别人谈笑风生,虽然不是很安静,却莫名的让他安心。林琛正想着,突然从唱台那边传来一个声音,他猛然转过身去,只见唱台坐着一个女人,她弹着吉

  • 活着是一种修行

    怀上他就是个错误。闹饥荒的年头里,肚子都没办法填饱,哪里还顾得上他的营养。我只知道他从生下来就营养不良,智力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村里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十足的傻子,我也这样认为,他叫温小六。他是我邻居,打我记事起就没见过他的亲人,一个人住在想坟

  • 对牛拉琴结下里恋情

    下乡时我有过一段对牛拉琴的时光,那是一段多么快乐愉悦的时光,在那里我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初恋,朦胧却美好。那是1970年,我在农村插队,接受“再教育”。那时的我年轻,不知道累,每晚收工后,还看看书、拉拉琴,在自制的油灯下看书时间久了,眼睛好累,

  • 身世

    “爹,今儿咱就把话挑明了,你要是执意您的想法,那咱就得分家。”这是张老头的儿媳妇马凤兰对他说的,张老头一家住在离镇子十几公里的柳林村里,家里做的是以卖蔬菜为生的生意,虽说挣不了几个钱,可是供一家子简简单单的生活还能将就。马凤兰是张老头的儿子

  • 天冷了多穿些

    认识王大娘的人都羡慕她,说她是个幸福的人,孩子出息而且孝顺,可以有一个惬意的晚年。但是,外人看到的往往只是这些表象,幸不幸福,只有王大娘自己知道。按说旁人讲的也没有错,王大娘的儿子姜远在外头当大老板,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赚钱赚到手软的大款。姜

  • 喜欢一个人,就给他一颗糖

    我曾在十五岁那年,热烈地暗恋过一个男孩。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第一封信里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突然爱上了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喜欢上了他。十五岁的时光里,我喜欢的那个男孩,是隔壁班的班长,我在日志里叫他小武。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某个早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