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原的爱国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7 23:00:48  热度:9℃

小编为大家带来:屈原的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你为什麼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就是屈原的爱国故事

猜你喜欢

  • 风之子

    刚刚进入草地时,我听人说两个骑摩托车的人在夜里摩托出了故障被狼群跟踪,不得不把所有可以点燃的东西都利用上来,结果在早晨被人发现时,两个又惊又冻说不出话来——他们烧光了自己所有的衣服。那时,我以为这是被加工了的故事。前

  • 难兄难弟

    石头把自己关在房里生闷气。爹就叹气,不就是丢了几只鸭子么。苦命的石头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三岁时就没了娘。他小学毕业,没办法到外地读初中,只能天天窝在家里,愁眉苦脸的。爹就买了10只鸭子给石头养,石头的脸上才有了一丝暖意。不幸的是,有一天鸭子

  • 野牛传奇

    傣族小姑娘依兰兰家养了一头大黄牛了,它健壮俊美,寨子里的人都称赞它是条从来没见过的好黄牛。这头牛,是她跟爸爸出去打猎捡回来的。那时候,它是一头可怜巴巴受伤的小牛犊。依兰兰上四年级了。每天早晨,黄牛都把它送到学校;放了学,又是它把她接回家。有

  • 难忘的琥珀

    1990年的夏天,10岁的达斡尔少年哈普失去了家庭中最后一个亲人——父亲。为了生活,他只得遵照父亲生前的叮嘱,从黑龙江伊春市来到一个叫乌马河的小镇,投奔他的叔叔和婶婶。叔叔给哈普联系了一所教育质量不错,却离镇较远的学

  • 孰是孰非

    万山镇有个叫林德庆的鱼贩子,几年来苦心经营,发了一点小财,因而在当地也有点小名气。这天,林德庆拎了一只装有二十来斤河虾的篮筐走进汽车站。买好票,刚要上车,被村主任王应星拦住了。林德庆抬头一看,原来又碰上了主任大人。上个礼拜一,就是这个王应星

  • 别挡我的店

    夜色金都”娱乐城的老板赵天亮这晚来到大门前,就觉得有些不协调。他站在门前看了看,感觉大门外从装饰到灯光设计都没什么可挑剔的啊,想了半天才发觉,感到不协调的是因为门前的路边有一个摆烟摊的老头。这个老头原来的烟摊不在这里的,不过自从

  • 宝簪情缘

    那年的杭州西湖,游人如织。人群中有一位小姐长得如花似玉,后面紧随着两个丫环。三个人过苏堤越白堤,不时指指点点,说笑打趣。玩了几个时辰,觉得意犹未尽,无奈艳阳高照,只好取道回府。这位小姐是西湖边上一个老财主张员外的独生女儿,名叫茶花,年芳十六

  • 大义无声

    民国初年,光州城里有两家名声响亮的丝绸老店——刘记和马记。都说同行是冤家,然而这两家却处得亲如兄弟,犹如一家。这一年,据从京城中回来的商人说,京城里的丝绸价在一个劲儿地上涨,马记老板马常奎就动了心,择了个闲日子到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