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丹砂井的秘密

丹砂井的秘密

收录日期:2025-08-07 23:15:45  热度:11℃

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在正午时分响起,伴随着热闹的喧天锣鼓,前来贺喜的人几乎踏平了廖家门槛。

今天既是廖老太爷的百岁寿诞,也是廖家新屋落成上梁的吉日,又恰逢着前天刚得到乡里的喜报:玄孙廖幼儒中了举人──三件喜事凑在一起,不仅廖家人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便是四县八乡的远亲近邻们,也都十分愿意来凑这个热闹沾沾喜气。

作为江塘县的旺族大户,廖家一直没有分家,从老太爷算起,到现在差不多已经五代同堂了。不仅老太爷夫妻双双达到百岁暇龄,就连他们的五个儿女、十多个孙辈,也都已经过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阶段。前些年道台大人不知听了谁的建议,将本县本府年过七十的老人统计在册,造了一本《寿民录》作为国家祥瑞之兆上献朝廷,果然让皇帝龙颜大悦,着实嘉奖了道台大人一番。而在这本册子里,廖家人就差不多占去了一半页面:八十二岁的廖家长子,八十岁的二子,七十七岁的三子……尤为难得的是,不仅这些廖家的嫡系子孙个个康宁长寿,他们的老妻也都精神矍铄,毫无老迈龙钟之态,所以在江塘县,一提起廖家,人人都是啧啧称奇羡慕万分。

热闹的流水宴在廖家从正午一直摆到夕阳下山,人们才渐渐散去。散席的时候,当然大家也忘不了善颂善祷一番:“明年可还要来吃老爷子的寿酒啊……”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廖家的繁茂鼎盛之象却在举族搬进新居后不到两个月,就开始了衰败,先是廖老太爷偶感风寒一病不起,在某夜的睡梦中静静离世,紧接着老夫人因为哀伤过度,也随即逝去……

刚办完两位老人的丧事,没多久便是廖家的大房、二房、三房……陆陆续续地,高龄的老人们都相继谢世。随着五房里最后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辈过世,剩下的小辈们也就不再恪守“聚族而居”的家规,很快便分家析产。以后因为经商或是别的原因,又有不少人搬到了外县,而留在本地的廖氏子孙里也没有再出现长寿之人,而是像大多数普通百姓一样,往往寿至五十上下便老病而亡了。

江塘县的长寿之族就此式微消散,渐渐地再也无人提起。

时间流逝了二十多年,一直外放为官的廖幼儒因病乞休回到了家乡。重新站在廖家祖宅门前的时候,廖幼儒想起了多年前自己中举时的风光场景,不禁感慨万千。

回乡定居,置产自然是头等大事,考虑到偌大的祖宅一直空锁无人居住有些可惜,廖幼儒索性出资将之翻葺一新。结果在淘修屋后水井时,有工人意外地在井底发现了一个式样古朴的石匣,匣底正有红色的汁液微微渗出。打开匣盖,里面满装着色泽芳红的丹砂,仔细闻嗅,甚至还可以闻到隐隐的清香味道。

少年时代的久远记忆慢慢涌上了廖幼儒心头:以前居住在老宅时,这口井向来就是全家人的饮水之源,而江塘县水土贫瘠,别处的井水总有一股酸涩的味道,要用明矾净上一回才堪饮用,唯独廖家的这口水井格外清澈,那种清甜芳洌的气息,直到现在似乎还留在脑海里呢——难道以前太爷爷、太爷们的长寿竟是从这上面来的?廖幼儒平时也颇喜钻钻丹鼎之术,看着手中的这匣丹砂,一个念头不知不觉跳入了脑海之中……

虽然因为年代久远,丹匣的来历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在重新将这匣丹砂砌入井壁,并且从入住之日起,再次以这口甜水井作为主要饮水来源之后,廖家的长寿之人渐渐又增多起来,廖幼儒本人就一直活到了一百零七岁的高龄。

临终之前,廖幼儒立下了遗嘱:廖家子孙,当永远居住在祖宅之中,切勿轻易迁出!

猜你喜欢

  • 我错怪了妻子

    八年前,我和村里的兰花、还有梅花,都是一起来珠海,成为了兴隆服装厂的员工。其中,我和梅花最谈得来,结为了恋人。有一天,厂里不幸着了火,整个车间烟雾弥漫,梅花在慌乱中逃生的时侯摔了一跤,有人把她背出来的时侯,她坐在地下双手捂住右腿,疼得直喊娘

  • 爱的最后时刻

    她个子不高,说话声音非常好听,爱笑,笑的时候唇形很好看。她第一次见他,是在医院里,他躺在床上,受了重伤。她觉得他像一个叔叔,或者像一个其他的亲人。她对他不讨厌,但也不喜欢。那次去医院看望他,是陪司令一块去的,看完后,她什么也没有想,这事情就

  • 爱是一把遮阳伞

    米华挂着那串红豆项链出现在这条大街上时,她那大都市的装饰打扮就吸引了众多路人的欣赏目光,认识她的人都说:米小姐回来了!米华已经在这条街上转了好几天了,几年没有回家,没想到家乡变化竟这么大,小小县级市,居然还设有步行街,而此条街的人气特别旺,

  • 和在一起的人慢慢相爱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他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自述》中这样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这个妹妹名叫陈锦端。他十七八岁时对她心生热爱,相爱却未能在一起,直到八十岁犹难能忘怀。

  • 哑巴父亲哑巴爱

    父亲是个哑巴,这一直是我心中一块隐隐的痛。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镇,父亲就在小镇的拐角支了一个烧饼摊赚钱养活全家。听人说,我的老家并不在这儿,是父母后来搬到这儿的。每到逢年过节,父亲总是一个人回去给爷爷奶奶送纸钱,然后下午再回来陪我们吃年夜饭

  • 我们的爱情只是一扇敲错的门

    生命中总有些美丽的错误无法预料,就像总有些冷酷的分离无法避免一样。三年前柳絮飞舞的春天,我大学毕业来到这座风光如画的南方小城,在一家合资企业担任翻译。当时人地两生,举目无亲,性格内向的我又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每天除了朝九晚五的上班,便是关在房

  • 羊肉串

    “妈妈,我想吃羊肉串。”月香咧着嘴,笑着对妈妈说。“就知道吃,你那个学校这么好,都报了名了,你咋又不上了呢?”妈妈转过头,微怒道。月香笑笑,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几天前,月香的父母为初中勉勉强强毕业的月香找了一所技能学校,三年上完就能分

  • 卖小麦上高中

    那是1978年的秋天,我刚十五岁,考上了县一中,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里几个有钱、有势的人找到我家,对我父亲说,到县城上学要花很多钱,你能供的起吗?还不如把名额让给我的孩子,你要多少钱,我给你多少钱。当时,父亲黑着脸说:“我就是砸锅卖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