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胫而走

不胫而走

收录日期:2025-08-08 08:12:28  热度:11℃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盛孝章的名士。他曾任吴郡太守,后因病辞官在家隐居。孙策平定东吴后,对当时的名士深为忌恨,盛孝章曾因此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知交好友,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一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助。在给曹操的信中,孔融叙述了盛孝章的艰险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来打动曹操,辞意恳切。

孔融在信中这样说: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五十,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老朋友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迫害,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若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的命运,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盛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但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为天下人所欣赏和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了厚待,终究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曹操接到信后,马上请盛孝章担任都尉,但任命的文书还没到,盛孝章就已被孙权杀害。

猜你喜欢

  • 手腕上的刺

    手腕上的刺我一生中受过很多伤,胳膊和3根肋骨都骨折过,但记得最清楚的却是儿时手腕上扎的一根小刺。有天早上,妈妈让我去鸡窝抓只鸡,准备晚饭时候吃。那段时间,我正在练习使用回力棒,据说那是一种澳洲土著人的狩猎工具。我突发奇想,决定拿家里养的鸡一

  • 不再耻辱

    不再耻辱夏天,奥尔·康迪伊身无分文地在伍尔沃思家的店里闲逛。他看见一把小铁锤,那不是玩具锤,是他朝思暮想想得到的一把真锤子。他相信它是能砸烂一切、用来创造一切的锤子。他已经从福利包装厂里收集了一些木匠们工作时漫不经心丢掉的头等铁钉。他相信有

  • 那个蠢女孩是我

    那个蠢女孩是我常有人在记忆深处躲躲闪闪,待我细想时,那个身影已走远。有一天月光格外皎洁,在月光下我终于记起:那个曾经很蠢很蠢的女孩,那个蠢女孩是我。起初我并不愚蠢。记得七岁上学时教室很大,稀稀落落地坐着二十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七位。老师看

  • 走出惊魇:雨林遇蝎脱险记

    走出惊魇:雨林遇蝎脱险记埃伦娜是一家银行的职员,30岁的她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埃伦娜的丈夫凯恩是一所大学的昆虫学教授,对妻子体贴入微,5年前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凯恩的生命。在失去了凯恩的日子里,儿子成了埃

  • 野鼠的葬礼

    野鼠的葬礼那个饥饿的冬天降临的时候,村子里所有的人都被金灿灿的粮食所诱惑,他们满怀希望走向冬天的原野,和鼠类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我不止一次暗自庆幸,那个饥饿的冬天降临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的父亲说,好个冬天,多么冷啊。那个冬天究竟

  • 取舍之间

    取舍之间走了几次花市,跟玉摊老板逐渐相熟。喜欢他的纯真,不带市侩气。尤其喜欢他的不执著。他卖的,大部分是出土老玉,几乎都斑驳陆离,也几乎都有撞裂后残缺痕迹的沁纹。他通过一个退伍老兵的渠道购入这些老玉。喜欢的,自己留着欣赏把玩,一段时日后再出

  • 心中的清凉

    心中的清凉一条渡船,上面载满了急切想到对岸去的人。船夫撑起了竹篙,船就要离岸了。这时候,有个佩刀的武夫对着船家大喊:“停船!我要过河!”船上的客人都说:“船已开行,不可回头。”船夫不愿拂逆众人的心,遂好生劝慰武夫道:“且耐心等下一趟吧。”但

  • 木鱼·馄饨

    木鱼·馄饨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脆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