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严操守且识人的赵禹

严操守且识人的赵禹

收录日期:2025-08-07 23:01:37  热度:10℃

赵禹是西汉能臣,成语“一意孤行”就是出自于他的故事。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赵禹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汉武帝对其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赵禹和张汤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制定得太苛刻了。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了:“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赵禹制定《朝律》6篇,为汉初四部主要法典之一,使汉朝的法律趋于严厉。因为他执法严峻,所以司马迁在撰《史记》时把他和张汤列入酷吏传中。

赵禹不仅在操守方面严于律己,且能识人,并为了举贤而不顾及朋友卫青的面子。

卫青少时出身十分贫贱,后来靠他姐姐卫子夫被武帝看上了,才飞黄腾达。然而卫青发达了后却有些“忘本”。

首先是卫将军府里的人都很势利,看不起穷人。田仁、任安因为没钱孝敬将军府的家监,那位家监就刁难他们,叫他们去养马。田仁感慨道:“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接口道:“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

后来,皇帝有诏,募卫青府上的舍人到朝廷做郎官,“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时任少府的赵禹来拜访卫青,卫青就叫出这班准备推荐给朝廷的富贵子弟来见过赵禹。

赵禹细看这些舍人,个个衣着富丽,神情骄恣,心中暗暗吃惊。便挑选一人,问以礼仪,此人吞吞吐吐,答不上来,再问以武备,依然吭吭吃吃答不上来,直问得那人大汗满头,伏地不敢做声。赵禹不禁皱眉道:此人使不得。于是便将队列中舍人一一叫出,分别询问,这十几个人中,竟然无一人习事,无一具有智略者。

卫将军心中不悦,喝令诸人退下。对赵禹道:选郎之事,乃本府之事,少府何必如此认真。

赵禹正色道:将军误矣!吾闻之:将门之下必有将类。古人有言: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今圣上有诏,选将军舍人入内者,初看似乎只是一般的选人。实际上呢,却是要通过这些人选,观察将军,看将军日常是否与贤者为伍,身旁是否招揽有文武之才。你如今只知道选取富人之子送上,这些人无知无识,无智无勇,犹如木偶,衣之绮绣,草草送上,难保不坏大事。待到天子对你有了反感,将军悔之不及矣!

这一番话,直说得卫青呆在那里,半晌才醒悟过来。忙向赵禹谢罪,连称自己糊涂。

赵禹问道:卫将军府上还有人吗?卫青说:有是有,怕都与这班人相去不远。赵禹道:时间紧迫,你将府上舍人悉数召来,待我为你一一选取。

卫青传下命令,不一时,门下一二百舍人尽皆到来,立满庭中。赵禹走下厅堂,从头问去,最后,留下田仁、任安。对卫青道:只有此两人可以,其余都不中用。

卫将军也没想到,最后选中的却是此两个穷鬼,看见他们,心中便没好气,不禁哼了一声。待赵禹走后,便冷言道:“你二人还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各自准备鞍马、新绛衣去!”

任安与田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露难色,拱手答道:“禀大将军,我二人家贫无资,这鞍马、绛衣委实备办不起。”

卫将军闻言大怒,厉声曰:“今日之事倒奇怪了,两位先生家贫,与我有什么相干?你们如此说话,说得振振有辞,好似对我有什么大恩大德,我得好好服侍你们似的。什么叫‘委实备办不起’,备办不起,难道要我出资替你们备办?”

选这二人入朝,卫青心中虽然十二分不情愿,但是想想赵禹之言,却也别无良策。

幸亏田仁、任安后来被汉武帝召见,应答颇称帝意,汉武帝当即封了两人的官,使得此两人从此扬名天下。司马迁曾作《报任安书》,这封著名的信就是写给这个任安的。

猜你喜欢

  • 爱从手里到心里

    母亲今年72岁,到了古稀之年,我也进入了不惑之年。自我记事以来的几十年,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处,母亲都和我握握手,给我鼓励、温暖和爱;我也握紧母亲的手,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握手,温暖漫漫求学路记得第一天上幼儿园,我站在门口,怎么也不肯进去,周

  • 幸福24万公里,在行走中陪伴

    十年來,单忠雨夫妇用一辆改装“房车”,带着父母一路翻高山,跨江海,行程24万公里,走了大半个中国……蓦然心动的一刻年过五旬后,单忠雨决心带父母去旅行。因为在自己即将迈入老年时,他越来越感觉到岁月在父母身上留下的痕迹。两位老人生于上世纪30年

  • 母亲弯腰

    我看到母亲在一里之外弯腰,她在捡拾农人秋收时遗落的麦穗;我看到母亲在十里之外弯腰,她在向上苍祈祷,可以有更多的恩赐落到我们身上;我看到母亲在千里之外弯腰,她在向岁月妥协,她在把自己交出去,她在慢慢变成句号……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

  • 母亲的站牌

    中学时住宿,周日返校母亲一定去村口送我,回回不忘塞上几块钱:“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吃不饱时就买点,别饿着!”车上的人们探头向下瞅,母亲就使劲搓搓手上的绿草锈,显得有些难为情。我头也不回地上车找个靠前的座。钱上的青草味让我想起抹茶饼干,甜

  • 怀念父亲

    一晃眼就是三年了。三年前的今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是他的三年祭,我和弟弟妹妹及其他家人亲属来到了安葬父亲的坟头。清明时,坟头上所有的杂草都经过了一番清除。此时,又有点点的嫩绿钻出了土面,召示着新生命的延绵不断……点香、放鞭炮、礼拜,然

  • 妈——我看见你了

    母亲在南方,兵在北方。兵的梦境中,经常浮现母亲的身影:她坐在村道口,系着黑围裙,躬着身子在修鞋机前忙碌;和煦的阳光从空中静静泻下,母亲的身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晕。兵参军两年,尚未回过一次家,思念就像藤蔓一样在心中蔓延。此刻,兵正坐在开往南方

  • 爱情是爱,责任也是爱

    1我一直以为父亲不爱母亲。父母是相亲认识的,那时父亲在部队当兵,只在探家时匆匆见了一面,就订了婚。决定在部队参加集体婚礼时,母亲只身一人去了部队。据说,父亲去车站接母亲时,两人都记不清对方的模样了。父亲掠过很多张脸庞,才把目光定在母亲身上。

  • 于无声处爱最浓

    出差归途的火车上,巧遇同事高姐。高姐大我一岁,是我们公司的会计。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车到终点,我们疾步走出车厢,并肩穿过站台天桥,就要到出站口时,高姐突然停住,转头看着我,欲言又止。我赶忙问她:“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