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出租车上的偶遇

出租车上的偶遇

收录日期:2025-08-08 03:14:08  热度:9℃

出租车上的偶遇

我在纽约开出租车,干这一行已经有28年多了。要问我昨天早饭吃的什么,我或许回答不上来,但有一位乘客给我留下的记忆之深,我这一辈子怎么也不会忘掉的。

那是1966年春天,一个和煦的星期一早晨。我驾着车在纽约大街上慢慢前行,以兜揽顾客。行至68号街口,红灯亮了,我停了下来。街的正对面便是纽约医院,我看见一位穿戴得体的男人急步冲下医院门前的台阶,在向我打招呼。

正在这时,绿灯亮了。我后面那位司机在不耐烦地按着喇叭,警察也吹起哨子示意我快开车,但我不愿失去那位顾客,一直等他钻进车里。“请去拉瓜地亚机场,”他说,“谢谢你等我。”

那太好啦!我暗自盘算自己的运气不错。星期一上午,拉瓜地亚热闹非凡,回来不会放空的。想到这里,我不禁会心地笑了起来。

他一上车,我就在寻思:这位乘客爱不爱讲话?或是上车就老盯着报纸看?过了一会儿,他讲话了:“你觉得开出租车这一行怎么样?”

那可是个极为普通的问题,我也给了他一个极为普通的回答;“很好,”我接着说,“既能谋生,有时还能遇上些很有趣的人。不过,要是还能找到一项一周可挣100块钱的差事,我也会改行的——就像你一样。”

他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兴趣;“假如还有待遇更高的差事,我也不会改行的。”

我还从未听见过有这样讲话的人,便问道:“你干什么工作?”

“我就职于纽约医院神经病科。”他回答说。

这些年,我对人总有一种好奇感,总想尽量从他们身上打探到更多的东西。很多次跑长途,我都和乘客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常常得到他们的建议和忠告。或许是这位乘客酷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许是那美好的春光令我心情舒畅,使得我开口向他寻求帮助。离机场已经不远了,我正了正身子。

“求你帮我个大忙,行吗?”我带着恳求的口吻问道。他没有回答。“我有个儿子,”我接着说,“他今年15岁,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各方面都不错。暑假期间,我们要他去参加夏令营,可他想干活。眼下,一个15岁的孩子是找不到活干的,除非父亲有门路,而我又没有这个本事。”我顿了顿问道:“你能不能找个活路让他暑假去干——哪怕不给报酬也行。”

他仍一言不发,这时我才觉得谈起这样的话题未免显得太不知趣了。但在到达终点时,他终于说话了:“好吧,学医的学生暑假期间有个研究项目,或许他适合干,你让他把成绩报告单寄给我看看。”

他把手伸进衣袋去掏名片,但没掏着。“有纸吗?”他问我。

我从棕色午餐食品袋上撕下一小片纸递给他,他在上面写了些什么便交给我。我们最后对视了一眼,便各奔东西了。

那天晚上,我们全家入围坐在餐桌旁,我从衬衫口袋里掏出了那张纸条,自豪地说道:“罗伯特,你暑期要干的活我给你找到了,就在这儿。”他接过去大声念道:“纽约医院,福雷德·普拉姆。”

第二天上午,儿子总算寄出了他的成绩单。几天之后,这件事就被淡忘了。

两周以后,我下班回到家,只见儿子满脸笑容,递给我一封写给我收的信,信中要儿子去面见普拉姆的秘书,落款是“纽约医院神经病科主任、医学博士福雷德·普拉姆”。

儿子得到了工作,最初作为自愿参加者,不拿报酬,干了两周。随后是每周40块钱的薪水,一直干到开学。他跟着普拉姆博士在医院上上下下,为他做些细小的杂事。穿上白大褂,他顿时有一种比平常的自己更有不同的感觉。

第二年暑假,他又去了那里,这次吩咐他做的是些较为重要的活。中学快毕业时,普拉姆博士还为他上大学写了推荐信。令我们十分高兴的是,儿子进了一所名牌大学。

第三年暑假,儿子还是去了普拉姆博士那里。他对医务工作渐渐地产生了好感。大学毕业前夕,他申请上医学院,普拉姆又写信证明他已具备上医学院的能力和资格。

儿子上了纽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做了四年实习生,专修妇科和产科。

后来,罗伯特·斯特恩博士,我这个出租车司机的儿子,终于成了纽约市哥伦比亚一长老会医学中心的一名妇产科主任医师。

也许那是偶然的机遇,但此事却表明,普普通通的一次意料之外的偶遇,也许会带来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良机。

意林札记

一次偶然,成就了一个出生在出租车司机家庭的孩子的美好未来。没有任何许诺,生命,真的犹如拼图游戏,只不过刻意少了那张原图,你始终无法猜测出将来会拼出什么样的图案,所以,就像罗伯特一样相信自己,没有永远的王子,没有永远的乞丐,说不定,幸运之神正在命运的下一个拐弯路口等着你。

猜你喜欢

  • 等待那只手

    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票,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很显然,那老头

  • 一吨重的成功

    尼尔·弗格森是英国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尼尔·弗格森取得那么大的成绩,离不开他的勤奋。在罗斯柴尔德家族史研究中,为了写

  • 寓言里的人生哲理

    材的归宿有个爱材的人得到了质地优良的木材,但是他不知道用这木材做什么好,是用它盖房做栋梁?是用它造船去远航?还是用它做家具服务生活?他终于急病了,病越来越重,最后竟然病死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人爱材,就用这木材做成棺材,杷主人装在里面一起埋掉

  • 给父亲洗脚

    晚饭后,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着当天的晚报。上小学的女儿端了一盆热水,很吃力地从卫生间抬到客厅。我一看问:“怎么了?”女儿说:“今天父亲节,老师让我们为爸爸洗脚。”我点点头,泰然自若地坐在那里。在我脱下鞋袜的时候,女儿已经把洗脚水端了过来。

  • 成功需要性格做支撑

    任何人的性格都有特点,有的人温和,有的人激烈,有的人细心,有的人粗放。这些特点既不能说是缺点也不能说是优点,只能说是特点。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我们需先肯定它只是特点,关键看怎么运用它。运用得好了,个性在有些人身上就发展为优点:运用得不好,个性

  • 宽容的境界

    一宽容并非丧失原则,并非意味着对自私自利行为的姑息纵容,也非对恶人横行的迁就忍让,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偌大的社会里哪能处处尽善尽美,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只要不是大是大非问题,何必计较交往中的一点误会、一点矛盾,何必在意相互

  • 一片“喜欢”的花瓣

    那天,当她独自拎着重重的行李穿越开满木棉花的校园时,忽然听到有人说:“我可以帮你提行李吗?”她转过头去,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孩。想起离开家前,邻居家的姐姐曾善意地提醒:“有些男生喜欢盯着美女,他们往往披着‘助人为乐的羊皮’,期待一见钟情的浪漫…

  • 胆小鬼的情书

    我和方江都喜欢刘小艳,刘小艳也喜欢我和方江,我们三人是好朋友。我们之间的喜欢,绝不仅仅就只是喜欢。比如说我吧,一天不见刘小艳,心里就闷得发慌,好像有许多话想对她说。当我见到刘小艳,就心花怒放,可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我常常在刘小艳经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