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男孩,梦想,友谊

男孩,梦想,友谊

收录日期:2025-08-08 03:18:49  热度:8℃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能把这三者串成一捧精美珠链的东西,那么毫无疑问,篮球是其中之一。

不知是谁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喜欢篮球的男孩就不是百分之一百的男孩。”话语虽然有失偏颇,可我个人认为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男孩子,就应该打篮球———起码也应该喜欢篮球。

因为,这是一项饱含激情、充满青春活力的运动。男性的力与美,少年的蓬勃朝气,会渗透过每一个百步穿杨的三分球,每一个令人陶醉的假动作,每一次畅快淋漓的封盖,就像千百年前的维苏威火山一样,感天动地地喷薄。当然,能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它需要男子汉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力,果敢勇猛的作风,冷静,敏捷以及永不言败的斗志。

篮球也是一项依靠协作的运动。一个球星虽然可以主宰一场比赛,但若没有一群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的战友,没有倾注全部热情摇旗呐喊的球迷,他就永远无法主宰最终的胜利。真正的成功,需要一个球队从主力到替补、教练以及球迷的精诚合作。

篮球还是一片充满着梦想的天空。在这蔚蓝的梦幻中,没有规则,没有定律,也没有扰人好梦的枯燥和鸦鸣。每一个新手都可以梦想成为姚明、艾弗森、奥尼尔,甚至是乔丹;都可以幻想在三分线起跳灌篮,在后场投出百发百中的三分球,或连盖三个大帽。把无法实现的梦想小心翼翼地贴心珍藏,在心灰意冷、百无聊赖的时候,枕着它甜甜地睡上一觉。希望会乘着梦想的翅膀,亲吻你的前额,在灰色茫然的心境中,点亮你一片豁然开朗的澄明。

男孩在篮框下成长。

他会被赋予男子汉的优良品质,尽管他在大人眼中还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然而在球场上,他会懂得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进攻机会。面对对手的狂轰乱炸,他抹一把额上的汗,坚韧而不屈。领先的时候,他所想的只是更加努力地完成比赛;落后的时候,他在山雨欲来的狂风中屹立不倒。

他也会主动地寻求友谊,珍惜友谊。他会尝试和每一个真正热爱篮球的人交朋友。他知道真正友谊的珍贵,会悉心呵护每一朵友谊的蔷薇。他会无私地把球分给机会更好的队友,哪怕两人之间曾有过无数次不愉快的争斗;和对手撞个满怀的时候,会用真诚而善意的笑容,化解对方满腔的恼恨。

最重要的是,他心灵的橱柜中始终会搁着几分梦想。因为有梦想,在他的人生路途中永远高悬着一盏指路的明灯;因为有梦想,他能看破混沌的迷雾、迷离的夜,直面希望的曙光,永远都不会对人生丧失信心。

一个男孩子可以没有篮球,但他决不能没有友谊,更不能没有梦想。


猜你喜欢

  • 书神冯立:当我读完第1738本书

    从300本读书计划开始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有些胖,笑眯眯的,若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身上有一种少见的自信,有点像老北京的

  • 天使的模样

    女孩的名叫海莉·福特,今年九岁,来自华盛顿州布雷默顿,与她小小的年龄不相称的是,她正举着钉枪,怀着大大的心意,在给流浪者建造庇护所。海莉说:“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住的地方,还有人无家可归,我得给他们建造房子。”目前,在妈妈和祖父的帮助下

  • 徐渭的快乐哲学

    徐渭的人生是以“神童”身份起步的。他六岁就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十岁就模仿西汉扬雄的《解嘲》,写了一篇《释毁》,受到山阴知县刘昊的欣赏。每个知道他名字的人,都相信他能金榜题名,出将入相。徐渭自己更是做如是想。然而,谁都无法预料,他的科举之路,

  • 李可染的时间

    抗战时,他住在重庆,他住的地方旁边是竹林,有一天,他屋里地上冒出了一棵竹笋。他没有时间去打理。竹笋渐渐变成了竹子,竹子渐渐长大了。他还是没有时间去打理,任凭竹子长。后来,竹子一直长到天花板上去了。他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于是给这

  • 章子怡的难题

    那一天,古装戏《卧虎藏龙》正在紧张拍摄中。那是一场章子怡骑马的戏。当时她才20岁,大学还没有毕业,尽管学过骑马,但是技术并不娴熟,人和马的配合总不够默契。她骑着马一遍又一遍地从摄像机前冲过,但是,导演李安一直板着脸,一遍又一遍地说:“不行,

  • 坚守一个梦想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10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他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

  • 丘成桐的读书之道

    丘成桐教授是举世公认的数学大师。他22岁获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丘成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学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读书生活。丘成桐

  • 谈峥——中国版的“都教授”

    被誉为中国版“都教授”的谈峥,不仅是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也是个“花痴”,他几乎认得复旦校园里的每一种花。他将屋顶花园命名“习勤圃”,引用了“陶侃运砖”的典故。东晋名将陶侃在无战事时,每日早晚搬运百砖,以磨炼意志,被后人视为“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