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投笔从戎

收录日期:2025-08-08 03:02:12  热度:10℃

班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明灵慧,精通经史子集。据说他十五岁时就已经读遍了家中的图书,并精通了弓马射击之技。然而,这个聪明的书生却因一次意外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时,盗贼横行,社会动荡不安。班超闻讯后,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他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背起行囊,踏上了征途。

班超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他已经有了读书、进士的资格,何必去背井离乡冒险。然而,班超坚定地向家人表明,他要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不负时世重托。

班超参军后,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带领部队多次征战,屡次取得辉煌的胜利。他冷静勇敢,善于用兵,使得他的部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遵循军纪,严明法制,使得部属们对他深感敬畏和依赖。

班超在战场上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经常亲自打头阵,冲杀在最前线,以身作则,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和战力。他善于运用兵法,善于听取下属的建议,并灵活应用于实战中。这使得班超的部队总能在敌军最为疲惫的时候发起进攻,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然而,班超并不满足于战功战绩,他追求的是更高的使命和更广阔的舞台。在边疆巡视期间,班超深切感受到中原和边疆民族之间的巨大差距,他对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关注。

班超回到都城后,着手整理了自己在西域考察期间所获得的丰富资料,为后来的西域开发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撰写了《西域记》等著作,将西域丰富的资源、文化传承与中原联系起来,为两地的交流和发展搭建了桥梁。

班超投笔从戎,他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班超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才华与志向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不管是身处书堆还是戎马之间,只要我们心怀国家、人民,都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或许,我们的选择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砥砺前行,最终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班超投笔从戎,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往直前,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 先认输的总是父母

    母亲常常给我们讲她与父亲的爱情故事。她与父亲是在春节对歌的时候认识的。那时老家的春节,邻村邻寨的小伙和姑娘们都会聚集在山梁子上对歌,父亲的歌唱得好,母亲听到,就悄悄喜欢上了父亲。她在人群里使劲地鼓掌,父亲也注意到了人群中一脸阳光的母亲。后来

  • 做煎饼的老人

    杭州的夏天,像是热恋中的少女,酝酿了太多的不可捉摸。坐一段不长不短的公交,便可能穿越几个晴天和雨天,有如一段浪漫的旅程,倒算是意外惊喜。但裸露在豆大的雨点之下,奔波于生计的摊贩们,便只有恼怒和狼狈了。然而也有例外。那是一对卖煎饼的老夫妇,每

  • 萝卜爱情

    父亲跟母亲谈恋爱的时间是1967年元月,时值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全国一片混乱,百姓苦不堪言。那时候,粮店里的米,副食店里的肉、豆腐,百货店里的肥皂、布匹以及煤铺里的煤等生活物资均要凭票供应,普通人家的生活清苦至极。我家住在城郊的小菜园里,用

  • 她已把最贵重的给了我

    那一年,她60多岁,头发花白,皱纹遍布,独自在那条古老的街上生活了好几年。住街道中间的一所很小的墙壁斑驳的陈年旧房。房屋内,简单的床几,惟一奢华的用品,是一台老式的电风扇。似乎没有子女和其他亲戚,这些年,从来没有人来看过她。她靠着政府的救济

  • 婚姻里别忽视爱情

    母亲的第一个结婚对象,是她的研究生同学,也就是我的生父。我3岁那年,母亲得知他有了外遇。和那个年代多数的女人不同,母亲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离婚和抚养权的争夺,放弃在长春某大学的讲师工作,离开祖辈生活的东北,带着我和2000块钱来到上海,在

  • 父爱为她打开了那扇窗

    父亲不识字,可父亲对一切写了字的纸张怀着天生的敬畏与莫名的虔诚。那一堆涂满了女儿忧伤情绪的纸片,在众人的眼里,包括在女儿自己的眼里,都不过废纸一堆。可父亲发现了它们,他的眼睛里立马闪现出热烈到无以复加的光芒。他仿佛发现了一个稀世天才。那年女

  • 给聋娘打电话

    娘其实已经听不见声音了。十几年前的一次车祸,让她的耳朵完全失聪,助听器给80多岁的她带来的只是一些噪音。她更多的时候是靠看别人的嘴型和猜,与别人对话。但我还是坚持每周要给她打一次电话。父亲去世后,娘就住在大姐家。大姐告诉我,很奇怪,娘对其他

  • 母亲的口头禅

    我的母亲是一位农民,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少能讲出大道理来教育我。但她不经意间挂在嘴边的那些口头禅,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不断地玩味、咀嚼。“一人放,十人寻。”我小时候,放置东西很随意,总是顺手一扔就置诸脑后。等到想起来用的时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