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太湖缘之特产

太湖缘之特产

收录日期:2025-08-07 17:38:19  热度:8℃

太湖缘之特产

我与妻子入住西山岛的明月湾时,正是这里桔子收获的季节,站在农家乐三楼露台放眼向屋后的山坡望去,满山遍野尽是挂果累累的桔树,村子里的房前屋后以及路边,但凡有泥土的地皮上也多得是已经成熟的满树桔子。 “这桔子多少钱一斤啊?”妻子是询价高手,出来旅游也不忘记捎带着摸索行情,以便与我们苏州的物价作出比较。 “每斤一块五毛,不还价的!”在村中街口摆摊的老农回应,但他也不主动吆喝、更不强拉硬卖。 我们也确实只是顺便问问,因为我们住在明强家的农家乐,明强夫人特地打开她家后门到自家果园里摘下满满一盘桔子,请我俩拿到客房里免费尽情享用。“一块五一斤,苏州也是这个价钱。”妻子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与老农听见,以便让对方也了解都市行情。毕竟这明月湾的桔子是在产地销售啊,难道不该有所价格差别吗? 晚饭后,我俩在房间里看苏州电视新闻,屏幕上正好播报:“今年西山的桔子销不动,收购价压到每斤四毛五分还是供大于求……” 第二天一早,我俩又前去看望那摆摊卖桔子的老农,妻子问:“桔子多少钱一斤?”妻子的意思是关怀着昨夜电视新闻后那老农能否有所醒悟并及时调整了销售策略,只是她不忍心说破。 “一块五一斤,昨天你们已经问过了啊!”老农还是昨天的口吻并且略带嫌烦的意思。 此时,有一老妪驮着背篓、拿着竹竿走出家门。妻子又关心起来:“阿婆你早!你这是采桔子去吗?” “去采吊瓜!”阿婆声音响亮。 在村子里的十边地里倒是见过村民少量种植的吊瓜,我俩于是替村民考量起来:吊瓜尤其是吊瓜子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吊瓜对土壤要求不严,零星及成片种植都适宜,对成片的吊瓜地还能进行套种,且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收益,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西山人包括明月湾的村民,是不是可以部分弃桔而改植吊瓜呢? 既然到了太湖边上,水产品价格也是应该考察一下的。“鸡头米怎么卖啊?”妻子知道在苏州市场水泡的鸡头米鲜货每斤八十元。 “干货,四十元一斤。”一农家乐兼售杂货的店老板和气地招呼。 “便宜的。”妻子与我耳语,接着再问店家:“鱼干什么价钱啊?” “你要哪一种鱼干?”老板怕我们一时说不出个所以然,就随手拿起一包说:“梅齐鱼的鱼干,二十五元一斤。如果你们进来吃饭,其间还能慢慢地再作其它商品的讨价还价。” “我俩住在明强家,吃饭当然还得回去,就不在这里麻烦你了。”我嘴里这么说,心里想着也是再不买点啥就过意不去了,我说:“就梅齐鱼的鱼干来一斤吧!不过你得优惠。” “好的,二十二块一斤卖给你了!”老板与我钱货两清的同时,我听见老板身后的阿婆好像嘀咕的音量有点大:“进价都二十元一斤呢,你二十二元就出手了?” 突突突突,一艘渔船正向近邻的古码头驶来,我俩随着大队人马的旅游团队赶紧凑近去瞧热闹。待渔船靠岸,就有上海游客询问:“太湖草虾什么价格?” “八十块钱一斤!”渔家并不热情:“有人早就电话预定了。”果不其然,一个水产贩子捷足先登,将一网兜约莫三十来斤活虾全数提溜走了。我们猜想,那鱼贩子一定不是贩卖到苏州去的,因为在苏州市场上八十块一斤也能买到的。 在湖岸边有农家乐在出售太湖螃蟹,妻子询价,对方告知:“四两重的,每只四十五元。”妻子一时反应不过来。 我接茬:“你得说多少钱一斤,否则我太太算不清楚。” “多少钱一斤?我也算不清楚。”卖螃蟹的有些矫情:“我们论只卖,卖惯了的!” 我算数极好:“如果四两重的每只四十元,那么就等于是一百元一斤,你卖的是四十五元一只,也就意味着每斤是一百一十二块五。太贵了,这样档次,在苏州市场也就四、五十块钱可以买一斤了。” “你买了以后,可以在我的农家乐免费加工的!”对方给出优惠条款,接着还不解气说:“你们在苏州买的恐怕是外地螃蟹吧?最多是把外地螃蟹放到太湖水里寄养一下,然后再冒充太湖螃蟹吧?!” 他的这番说辞究竟是否在理,那要等到数天后我与妻子登上三山岛后才能有明确的答案了……

猜你喜欢

  • 恋上薰衣

    张戴对薰衣深情告白后,薰衣含羞的答应了,这可把张戴高兴坏了,当下就紧紧的拉住了薰衣的小手,送她回家。张戴刚进家门,老爸的声音就从房里传了出来“今天怎么这么迟才回来,学校大扫除吗?”张戴带有回忆的笑了笑“老爸,我前段时间不是告诉过你我有了一个

  • 断桥

    “流尽这些年深埋的辛酸和苦辣让深埋的话抚慰那久违的泪花”,一曲《兄弟抱一下》终了,接着便是“FUCK,三不沾”。篮球迷的怒吼夹杂吉他爱好者的狂扫,不过混乱不堪的场面最夺目的还数在DJ舞曲亢奋气氛下摇头晃脑的手舞足蹈。然而若你足够细心,你就会

  • 每天种下100粒橡树籽

    《天空》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能够登上《天空》杂志封面的,不是社会名流,就是风云人物。然而,登上2010年第7期封面的却是一位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乡下老人——贾斯汀。贾斯汀是伦敦西南部德文郡巴德里小镇的农民。18岁那年,他的父亲身患重病,

  • 走过人生的悬崖

    毕淑敏十分勤奋,17岁当兵,继而上军校做医生,34岁摸索着写出第一部中篇就得了“昆仑文学奖”。接着边写作边学习,先后攻下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课程;功成名就后,却经营起了心理诊所。她的生命仿佛一阵风,从不歇息。每每有人追问她为什么这样拼,她就

  • 贴地飞行的青春

    2000年,24岁的柴静主持湖南卫视的《新青年》,轻车熟路,顺手顺心。一个电话,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和平静的生活,来电者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初见于梅地亚,他开口就称:“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吗?”柴静说:“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这一狂放的回答,

  • 三戒烟

    吸烟容易戒烟难,一旦染上这恶习,就麻烦了。我是三十多岁染上这恶习的。那时在学校教书,晚上批改作文到十点,累得精疲力尽。有一次校工看不下去了,对我说:“王老师,抽支烟解解乏吧?”我说:“从未吸过这玩意,什么感觉?。”他用纸卷了一支递给我说:“

  • 乞丐搬砖

    冯员外是出了名的慈善家,对有困难的老幼都会有所施舍,可是他对那些能劳动而不劳动的青壮年乞丐从不轻易施舍。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青年乞丐来到府上,向管家乞讨,冯员外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乞丐生气地说:

  • 风与木桶的故事

    从前,一个叫张裕的小孩在他父亲的烟台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