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如果别人对你有偏见

如果别人对你有偏见

收录日期:2025-08-13 01:57:40  热度:9℃

我刚工作的那几年,被周围的很多朋友称作“好斗的小公鸡”。

为什么呢?因为我特别容易激动和冲动。最典型的是,我情商最低处表现在:凡事都喜欢和别人争个明白,辩个高下。很多时候,争辩的最后,早已经脱离了最初讨论的问题,就像男女朋友或小夫妻吵架一般,吵着吵着就开始翻旧账、摆立场了。

经过几年血与泪的教训,我开始收起自己略显凌厉的棱角,慢慢地开始走向所谓的成熟和圆滑。因为年岁,真的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世事,看清很多人的真面目,看透很多问题的对错真假。

还有,我感触最深刻的一点:

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好与坏,是看这件事情发生在了什么人身上。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对某个人的某种行为或言论有意见,而是对这个人有偏见。你若在心底觉得讨厌的人,无论他做了什么事,你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好赞颂的;而如果换作自己亲近的朋友,无论他做了什么事,你总会觉得有几分道理或者有一些是可原谅的。

这就是偏见的可怕之处。

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死磕——他觉得自己做得非常正确英明。你为什么不赞同或者不表扬,甚至误解和歪曲我呢?他为自己不值,觉得应该把这件事情和别人讲清楚。这正是我以前走的那条路。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只有很少的人,你能通过和他进行几场或者几十场辩论,彻底改变他对你的认知和评价。

所以,很多时候甚至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是徒劳的,甚至是有些可笑的。懂你的人不需要你的解释,不懂你的人听不懂你的解释。

最有价值和分量的,是你的不辩不语和不言放弃。

是啊,我们要做的事,心中认定的路,想过的人生,为什么非要解释给别人听,非要得到所有人的赞同和支持呢?

有人说,如果不解释的话,别人会误解你,自己会受委屈的啊!

这只能表明一点——你还是很年轻。要知道,受委屈几乎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途径,吃下去的是委屈,消化后得到的是格局。

人生在世,我们不会遇到一个完全没有委屈的环境,就算在视我们为第一位的父母那里,都有可能会存在委屈,更何况在社会上呢?而且,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些委屈和偏见,不見得是多么坏的事情,反而可能会让你的心智迅速成长。至少,不至于在以后,被别人评价为:这个人,怎么还像个毛头小伙子一般冲动毛躁呢?

大千世界里,我们被很多人看不懂,就像我们也看不懂很多人一样。如果我们坚定自己心底的方向,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在慢慢靠近梦想的光芒,那么,就不必在乎别人是怎么看你的。

母亲曾告诉我一句话:世界上许多人需要的,其实不是实用的忠告,而是充满暖意的附和。

猜你喜欢

  •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年轻人为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他,茫然地望着我。“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时是幸福的,离别便

  • 魔音

    一、火浪吞尸这日,山东省乐陵县发生了一场诡异的火灾,葬身火海的是乐陵本地人赵康。据街坊四邻讲,昨晚亥时还下了一场小雨,这场大火应该是烧不起来的,但偏偏就烧起来了,还烧死了赵康。赵康的邻居说起火时,他听到赵康在屋子里痛苦地惨叫,那叫声听得真真

  • 净心鱼

    清朝乾隆年间,在扬州城有个远近闻名的财主,名叫李贵。这李贵在扬州城有几十家店铺,城外有数十顷良田,因早年作恶太多,日子过得并不太平。李贵凡事谨慎,生怕露富遭人谋害。五十岁寿辰一过,李贵就将生意交给下人去打理,不惜重金在离扬州城十里之外的黄崖

  • 打铁巷传奇

    水浒中的金枪手徐宁,会七十二手钩镰枪法,说起根源,还出自沭阳西南的大王庄打铁巷呢。相传大泽乡起义的消息传到楚霸王项羽的家乡后,不少青年人都跃跃欲试地去投奔义军。可大王庄的青年徐旺达因家中有80岁的老母,脱不开而留在她的身边,并拜庄西头老铁匠

  • 红竹子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泾县城里,有个小伙子叫马春,喜欢画画,他有个十多岁的弟弟,名叫马秋,马秋不喜欢画画,生性顽皮。马春有个舅舅,住在泾县的邻县南陵县城里,马春自小便喜欢去舅舅家做客。他舅舅有个做生意的邻居,人称周掌柜,周掌柜有个儿子,名叫周行

  • 野蜂奇蟒

    这天中午,张寅汉走在山间小路上,忽听得林中有响动。他壮着胆子,伏在草丛中向林间探望:原来远处有个人在树枝上结绳要上吊!他不由自主地大喊一声:且慢!那人站在石头上本就有点晃晃悠悠站不稳,猛听得身后一声大喝,吓得滋溜一声,从石头上一屁股坐到了地

  • 皇上驾到

    周小贵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当伙计的刘公馆里,能遇到了皇上。公馆有几间房子挂牌招租,不久后,两个说官话的男子就住了进来。周小贵看得出来,他们是一主一仆,主子年方三十,儒雅俊逸举止高贵;仆人已过中年,举手投足毕恭毕敬。二人来了几日,并不出门,周小

  • 还刀记

    荒山受托清朝康熙年间,四川举子王希赴京赶考,名落孙山,无奈之下,只好收拾行李回乡。这天,王希住进京郊的一家驿站,想想自己十年寒窗,金榜无名,辗转难眠,看到窗外月光皎洁,干脆披衣起床,走出驿站,在月光下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走到了一片乱山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