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洗耳恭听的故事

洗耳恭听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8 10:49:26  热度:7℃

【典故--洗耳】故事来源地之一:

“洗耳”语出《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当时尧欲以九州长官相封,许由恶闻其声,跑到颖水边洗耳恭听耳,意即出此。洗耳成为行为品德高尚的代表。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据《巢县志》记载,古巢城东城门有一方池叫“洗耳池” ,池边有一条巷叫牵牛巷。相传5000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批评一代圣贤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该方池取名为“洗耳池”,成语(席而恭听)用“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典故--洗耳】故事来源地之二:

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许由隐于沛泽之中,尧以天下让之,乃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洗耳于水滨。”人们为纪念许由,在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与许由洗耳有关的还有一个巢父饮牛的故事。巢父与许由同为《高士传》中所列七十二高士之一。巢父避世隐居,躬耕而食。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为纪念巢父,人们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西城门外的洗耳河桥头,旧有“许由洗耳处”石碑一座。

《通典》记载:“洗耳河源出箕山,在汝州城北五十里。许由避尧之让,隐于箕山,洗耳于此,故名。”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

猜你喜欢

  • 大人物与婴儿

    一个旅游团在导游的陪同下,到某一个历史名城去参观。一位游者问导游:“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大城市吗?”导游一下子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很快机敏地回答:“不!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旅游团里的人们被他的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

  • 女佣人智对主妇

    有位主妇刚刚雇佣了一位女佣人,第一天,主妇对女佣人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阿莲,这是从前帮我做事人的名字,我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女佣人笑着说:“和您一样,我也很喜欢这种习惯。如此说来,我就可以叫您马先生了,因为这是我以前的主人。”大道

  • 不是这样

    有个为富不仁,欺诈百姓的吝啬财主患病了,很多人为了避免财主以后找自己的麻烦,都去探望。一天,阿凡提从财主家门前经过,恰好遇上财主的儿子站在门口。两人正面相遇,财主的儿子向阿凡提说他爸爸生病了,阿凡提不愿去探望,就敷衍地问了一句:“您爸爸的病

  • 了解自己

    一个英国出版商想得到大文豪肖伯纳对他的赞誉,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于是他就去拜访肖伯纳。当他看到肖伯纳正在写文章评论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就说:“啊,先生,您又评莎士比亚了。是的,从古至今,真正懂得莎士比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算来算去也只有屈指可数

  • 畜生不下马

    有个县官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我问问你,到王庄怎么走?”那老农夫头也不回,只顾赶路。县官大声吼道:“喂!老头,你是聋子吗?我在问

  • 懒汉投亲

    有位乡下的懒汉刚刚来到省城,无处投宿,就暂且到已经定居省城的老乡家里借宿。早晨起床被子也不叠好,朋友替他叠被。懒汉却说:“反正晚上要睡,现在何必去叠!”吃过饭后,朋友忙着洗碗。懒汉又说:“反正下顿要吃,现在何必去洗!”晚上,朋友劝他把脚洗一

  • 体面下台

    韩国动乱时期的人事任用大都是出于政治考虑。因此,原本对国防一无所知的李超鹏担任了韩国的国防长官,结果,他上任后,处理诸多问题时犹豫不决,很不得力,总统李承晚下决心拿掉他。这时,李起鹏的妻子出面了。李承晚见李超鹏的妻子朴马丽亚眼中满是怨恨的目

  • 神鹿之死

    日本的奈良有座春日神社。由于神社将鹿奉为神明,因此这个神社养着许多鹿,而这些鹿正是造成当地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的原因。假如鹿不幸死在谁家的门口,神社就会给那家处以乱石击打的可怕刑罚,根本没有任何辩白的机会。村里的人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该死的鹿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