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适度的自卑让我前行

适度的自卑让我前行

收录日期:2025-08-07 20:12:53  热度:12℃

不如张泉灵聪明,不如柴静有口才,不如白岩松深刻,我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维持跟那些优秀的人一样的水平。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面对面》《新闻1+1》……央视新闻频道这些响当当的名牌栏目,都曾活跃着一个知性朴实的身影——董倩。

这位在央视摸爬滚打了14年的资深记者和主持人对成功的解读很简单:努力和机遇是每个人成功的砝码,只要有机会就尽量抓住。

适度的自卑让我前行

董倩经常被人问及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北京大学历史专业,她总是诚恳回答:“十几岁的小女孩面对历史的感受,和到了40岁的时候再看历史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当时学历史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不得已”呢?

那时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风靡校园,小说以美丽的北大为故事背景描写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当时,董倩心想,就凭这部小说自己也要去北大读书!但她报考的是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成绩却一般,只能留在北大读“冷门”专业。

她选择了历史系,可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年度大事表,她压根儿就不想好好学。她特别羡慕英语系的女同学,总觉得自己失去了最心爱的东西,还会躲起来偷偷流泪。

整个大一,钻了牛角尖的董倩根本没有调整过来,沉浸在失落里,学不进去。

如今的她已深谙一个道理:“当你经历了一些事,你会问‘为什么’;当你问‘为什么’的时候,你就想知道以前是什么样的。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董倩最爱北大的未名湖,春夏秋冬每次季节转换的时候,她都要去湖边转一转。她还喜欢泡图书馆,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不懂的,就复印下来带回宿舍再读。在北大四年,她没有找男朋友,不是在湖边散步就是在图书馆啃书本。

在北大,像她这样的学生很多,充满着求知的、向上的朝气,那种氛围让董倩至今怀念。

从北大毕业后,董倩为求职的事四处忙碌。

1995年10月,董倩去参加央视的招聘考试。灰毛衣、格子衬衫、短头发、戴眼镜,董倩素面朝天,带着一身“学生气”,夹在精心化妆、打扮入时的对手中间,显得格外“稚嫩”。但她那种特有的自信和朝气,打动了在场的考官,最终顺利进入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做编辑。

那是11月底的一天,天是灰色的,飘着雪花,冷得不得了。她早早赶到央视东门传达室,等制片人李小萍来接她进去。她紧张兴奋地站在雪地里,一点都不冷,浑身发热。

漫天的大雪,热烈奔放,董倩从此进入央视的大门。这一扇门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真正进入央视,董倩觉得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归零。她根本不懂电视,连什么是编辑机都不懂!也没有人主动辅导一个新人,有不懂的她就要勤问,赔笑脸去迎人家的冷漠。

她感觉自卑透了。

北大四年培养的清高,就此轰然破碎。办公室里其他同事出出进进忙这忙那,自己却像根木头一样,傻呆呆地坐在办公桌前不知所措。

后来,她得到机会去采访那些“东方之子”,但白岩松采访一个人只需20分钟,自己却需要两个小时,心中对台里的摄像师感到十分歉意。

在一次采访中,采访对象告诉董倩:“人和人的资质都差不多,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不能,就在于谁能坚持。”

这话让董倩明白: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社会,执著努力地坚持,坚持,再坚持。

如今的董倩平静地说:“一个人在从学校到社会、从年轻到成熟的过程中,适度的自卑是非常好的,它会推动你向前。当你知道自己这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克服缺陷的过程就是努力向前的过程!”

越做越觉得如履薄冰

凭着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经过十几年的磨炼,董倩才有了今天的睿智、成熟和干练。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只有完成了‘东方之子’的积淀,通过在‘东方之子’的钻研、训练、提高,才能进入‘新闻调查’这一更高的层次,也才有相对自如一些的采访功力。”

现在她成了《新闻1+1》的当家主持人。

“从做现场记者到进入演播室做主持人,我的速度比别人可能快了些,但既然受命于此,就要尽力干好。”这是董倩的一贯风格。

看她的节目既不大起大落,也不惊心动魄,但是很有厚重感,镜头前觉得很平淡,看完以后却觉得有深度。不懂就问,不懂就学,每做一期节目,在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做充分的准备,这体现了董倩科学、客观、理性的工作态度。

面对一些批评的声音,董倩笑着说:“有了批评,这说明有人看我的节目了,有人注意我了!人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待批评,把它贴到墙上随时提醒激励自己!”

生活中的董倩,真诚朴素,仍带着些“学生气”。

“我只是节目制作众多环节中的一个。其实,电视有时候挺不公平的,有那么多的人参与了电视节目的选题、策划、编辑工作,最后观众记住的却往往只有露脸的公众人物。”

那天,董倩应邀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她对网络主持说:“你瞅我的头发,我自己剪的,一剪子下去就成这样了!”主持人乐了。又有网友问她一个问题,她脱口而出:“我这个猪脑子,怎么想不起来那时候采访的是谁了呢?”

从重点大学到新闻评论部,一路在“人尖”中打拼的董倩,虽然亲历了众多重大事件,越来越被观众和业界认可,但她却有着出乎意料的谦虚。

董倩的父亲是从山东农村出来的,他经常用一些农谚教育董倩:稻子熟了腰弯着。

董倩曾说自己“不如张泉灵聪明,不如柴静有口才,不如白岩松深刻,我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维持跟那些优秀的人一样的水平。”

她说这些话,没有丝毫的矫情。

她坦言:“真是越做越觉得如履薄冰。按说每做一个节目我都应该增加自信,但问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的确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知道在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应该调整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比以前自信了;另一方面,我比以前更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因为我知道要采访得好太难了!怎么能够深入事情的本质、核心,挖掘到真实情况,这其中的学问太深了!”

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

董倩是一个很用功的人。

董倩觉得要想采访成功,首先气势上不能输,一定要让被采访者眼里有你。为了做到这一点,采访前的功课便不能不做足。“如果你的提问不准确,或者说你的提问不够水准,让对方觉得你不具备与他们对话的资格,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敷衍你。”

董倩从不吝惜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为了做好一期节目,她常常“预习功课”到深夜。有一次,她把编导准备的半尺厚的资料带回家,眼看着天黑了,又到了天渐明,人们又离家上班了,她还在工作。整整一天一夜,董倩从材料堆里提炼了满意的采访提纲。

“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跟你的准备是成正比的。再得心应手的片子,你轻视了它,一样效果不好,因此我会重视每一个片子。”

她不给自己任何懈怠和轻慢工作的理由。

“当面对专家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为你遮丑:他们的目光直视你,让你无处躲藏。如果你没有能力与他们对话、过招,那就是一场不对等的谈话,根本没有办法深入探讨问题。”董倩这样解读自己的工作,“当主持人能够把问题最核心的东西抓住,引导专家去分析,专家的精彩,就是主持人的精彩。”

董倩已经成为一个名记者,但她并不想把自己营造成一个明星,她甚至本能地抗拒着这种可能。十几年面对面的采访经验,董倩总结出一句话: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

“不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说的话’。不因为他是高官就仰视他,也不因为他是普通人就俯视他,心态要平和。要了解他的处境和他讲的内容,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角度考虑。”

即使是采访一个犯人,她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因为她知道,人只有处在被尊重的状态下,他才会感觉双方是平等的,也才会有与人沟通、交流的愿望。

从最初的迷茫到现在的成功,董倩感触颇深。不是所有得到机会的人都会成功,因此属于自己的应对机会的资本一定要雄厚。她告诫年轻人:“你是一个小萝卜,没有你的坑,你就得去努力寻找你的坑,找不到,你就变成了萝卜干。”

猜你喜欢

  • 背黑锅

    办公室主任许一浩同志生性随和、爱开玩笑,别人拿他取乐时他也并不在意,甚至还跟着自嘲。多年前的一次大雪纷飞天气,单位里三位美女下班前一起敲开了他的办公室门:许主任,今晚雪下得太大了,我们三人回不去了,你的宿舍钥匙给我们呗,反正你除了午休从来不

  • 两只蝉

            夏日炎炎,热浪滚滚。杨树讨厌阳光的肆虐,茂密的叶子无精打采,懒得搭理太阳。树上有两只蝉,一只在左杈,一只在右杈。左杈蝉像摇滚歌王一样声嘶力竭,右杈蝉一声不响,只管用它凸出的嘴一个藏于胸中的精巧的吸管,插进柔滑的树皮里,津津有

  • 委屈的心疼的(1)

    你在哪呢?我在宿舍呢?赶紧来上课。不用想,老师肯定又点名了。我和舍友们穿上鞋,拿着外套就往教室跑。到了教学楼门口,我又把电话打回去了。雷娇,哪个教室啊?笨蛋,教学楼C区C617。我的妈呀,又是六楼。我们就开始向日本兵占领南京政府的时候,南京

  • 委屈的额心疼的(2)

    雷娇,个头不高,娃娃脸,有一点胖,肉主要集中在胸和腿上。戴个眼镜,披肩头发。为什么我俩关系好,因为我俩都是2月29号的生日。而我们俩关系好到,班里所有人都以为我俩在谈恋爱。其实,我谈过一段时间,而雷娇,是自己和自己谈。她很在乎自己的形象,觉

  • 委屈的心疼的(3)

    大一刚开学不到三个月。雷娇给我打电话。你在哪?我在宿舍啊。你出来陪我吃个饭吧。哦哟,我陪你吃饭。怎么想起和我吃饭了。少废话,来不来?来来来。这就是我俩第一次去学校咖啡厅的前奏。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说去吃饭,怎么就稀里糊涂的进了咖啡厅了。我俩

  • 委屈的心疼的(4)

    个人还是一起长大。她爸爸是一个在生意场上混的风生水起的人。不光是挣钱,也在交往上。所以,佳爽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方方面面,希望得到一个最大利益和好处。佳爽不是有意孤立雷娇的,只不过,她不想为了雷娇一个人,被宿舍其他人也孤立。四哥,我和你说啊,

  • 委屈的心疼的(5)

    一开学,我们就走了。我们班有几个人被分到了存善县,离我们大学不太远,坐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这学期的前半段过的异常的慢,我们都被这些不听话的小孩闹得头晕脑涨。但也还好,小孩不会费尽心思去害人。我在初一组,雷娇在初三组。相比来说,她更累一些。毕竟

  • 委屈的心疼的(6)

    雷娇恋爱之后,我总感觉关系有一些远了。这不是她的改变,而是我的改变。我经常觉得如果再和她像以前这样,会很不合适。不管她有没有这种想法,我是真的有一些不自然。整个一学期,我俩除了上课去的时候,偶尔说几句话,一起吃了两次饭,就再没有什么交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