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提着灯笼回家

提着灯笼回家

收录日期:2025-08-08 00:09:00  热度:8℃

在一本杂志上,一位作者讲了关于自己母亲的一个故事。

母亲曾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教书。整个“学校”就只有一个老师和一间土石房子,学生有三十多个,高的高、矮的矮,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都有。山里学生住得分散,路又远,中午孩子们都在学校里就餐,母亲忙着做完三十多个孩子的饭菜,下午又要接着上课,晚上还得备六个年级的课,工作自然很忙。

山里的天黑得早,特别是冬天。孩子们家离得远,山路又崎岖,母亲便每天都提着一盏红灯笼将他们送回家。直到天黑透了,母亲才提着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红灯笼是母亲自己动手做的,将红绸布裹在一圈竹木条上,中间用铁丝弯成一个夹,用来夹住小半截松脂。我每天就是这样望着母亲行色匆匆地提着灯笼领着孩子们上路,又倚门望着母亲疲惫地回家。而母亲每晚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将第二天要用的半截松脂放在红灯笼里。

母亲的红灯笼渐渐变成了母亲的化身。站在门口等孩子的家长一看到红灯笼就知道自己的孩子回来了;赶路的乡亲们——见到红灯笼就知道是孩子们放学了,忙着让道,并朝着红灯笼大声喊:“老师,辛苦了。”

一天夜很深了,我还没望见母亲的红灯笼,心里不禁发起毛来。就在这时,听见前面人声鼎沸,一大群人举着火把正朝我家奔来。到了跟前,我才看清是村民们用睡椅抬着母亲,而母亲此时已是昏迷不醒了。大家将母亲安置在床上,又叫两个小伙子抬着睡椅火速请来村里的医生。原来母亲送完学生回来时,灯笼里点燃的松脂被一阵大风吹灭,母亲因看不清路而跌进路边的深沟里,幸亏路过的村民发现,叫来大伙儿,才将母亲救起。

第二天晚上,母亲便要挣扎着下床,刚从床上站起来,就大声喊:“娃,快起来!”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朝窗外望去:那是一幅最壮观的场景,只见上百只灯笼排成了一条长龙静静地移动着。我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这只长龙停在了家门口。母亲颤抖着打开门,只见村支书手里提着一只最大的红灯笼,他走上前紧紧拉住母亲的手说:“老师,我们村里每户都给您赶制了一只红灯笼,我们都是用山里最好的材料做的,保管再大的风也吹不灭它。”母亲流着泪和乡亲们握手。

母亲无话可说,因为她早已泣不成声。

用真诚启开的至爱之门,无须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宣扬,往往最简单最质朴的回应,便是一种最动人的爱的颂歌。

猜你喜欢

  • 在平凡的日子里经过

    有句话这么说,浮云尤重,风须给力;悲欢人生,信念用力。这一趟人生,山一程,水一程,看山看水,是欣赏也是路过,学着平静地接受和善待所有的相遇重逢,经历的故事诉说着无常,悲欢的体验提醒着心的修行,无论如何都是山水一过客,何苦想太多、纠缠不清,不

  • 客套

    生活中,不必把客套的话当真。客套,究其本质,更多的是一种温暖的逢场作戏。戏散后,你得及时回到现实中来。尽管客套话比空话实,比假话真,但终究大多是废话。因为说过的,即刻成烟云。人在客套中,会有一些世故和圆滑,但心底整体是向善的。当然了,真心给

  • 平视

    有些人见到比自己身份高的人,就一脸谄媚地仰视,见了不如自己的人则趾高气扬地俯视。他们受限于短浅的目光,让平视成了高难度动作。只有拥有广阔视野的人才能做到平视。平视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更是一种境界。只有拥有了高洁之心、广博之识,才能不卑不亢客

  • 如果鞋确实伤害了脚,我们不妨赤脚赶路

    幼小的时候光着脚在地上走,感受沙的温热、草的润凉,那种无拘无束的洒脱与快乐,一生中会将我们从梦中反复唤醒。人生是一条无涯的路,于是人们创造了鞋。走的路远了,便有了跋涉的痛苦。在炎热的沙漠被炙得像鸵鸟一般奔跑,在深陷的沼泽被水蛭蜇出肿痛……穿

  • 糟糕的人生

    糟糕的人生就像睡觉,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若把睡之前的挥霍和糟蹋,换成起床之前的贪婪和珍惜,生命的价值,自会变得与众不同。可惜,换不成,改变不了。也不是看不到,也不是看不透,而是看到了,看透了,就是难以改变。有的人一辈子在改变上挣

  • 按揭32美元

    有年暑假,大二学生乔恩到华盛顿游玩,钱包不慎遗失。在忍受了两天饥饿后,乔恩决定铤而走险去偷钱。夜幕降临,乔恩翻窗潜入威拉德酒店二层的一个房间。黑暗中,他摸到了衣架上的衣服,摸到了衣兜里的钱包,还摸到了一块怀表。表链勾连着衣襟,正当乔恩想伸手

  • 摄政长公主15

    翌日天还未亮,皇上便亲自率各位大臣为长公主送行。只见长公主一身银白色的铠甲,手执御赐的天下第一名剑断魄剑,英姿飒爽。儿臣参加父皇长公主躬身说道。涵儿快快起来,可要照顾好自己啊。皇上似乎怜惜地说道。雍雨涵抬起头,看到皇上身后跟着的一群人。左侧

  • 人『活』两个我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一下明处那个说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