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蓝色的追问

蓝色的追问

收录日期:2025-08-07 19:18:53  热度:12℃
1921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完力学和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印度。傍晚,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浩瀚的海水,习习的凉风扑面而来,吹走了旅途的困顿。其他旅客也在甲板上漫步,其中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由侧耳倾听。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孩子看着湛蓝的海水,欢呼着。

“地中海。”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

“为什么叫地中海?”孩子半晌之后继续发问。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妈妈想了一会儿作答。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孩子寻根究底。

年轻的母亲,被孩子问得一时语塞,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饶有兴致的他。他轻轻地拉起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这一解释出自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瑞利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得出结论—海水的颜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可是,在告别了那对母子后,拉曼的心总是不踏实,觉得自己的解释不够充分,没有十足的信服力。男孩那双充满探索精神的大眼睛让他为成人死去的“好奇心”感到羞愧。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他利用自己的研究优势,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现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一样。他进一步研究,又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为20世纪初的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他叫拉曼,他发现了被称为“拉曼效应”的光散射效应,为物理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30年,他走上诺贝尔领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荣获巨奖之后,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拉曼的回答总是寥寥数语,而重复得最多的是:我只是追问了一个为人所司空见惯的问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而这个问题却是由一个小男孩提出的,他的那颗好奇心震撼了我,也启发了我。科学之路,就是要常怀好奇之心,并努力地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杨兴文摘自《中国国门时报》)

猜你喜欢

  • 让心中盛满爱

    让心中盛满爱艾尔萨佩奇是一位年轻的空中小姐,她曾经为一个朋友张罗过婚礼。她的朋友和大多数即将出嫁的新娘一样,面对着没完没了的琐事不知所措:找教堂和举行婚礼的大厅,安排饮食、租豪华轿车、选婚纱、为伴娘挑选服饰、选花、筹划蜜月之旅、发请柬……看

  • 选择

    选择1999年国庆节带来了几天难得的长假,早早地,他就和妻子商量带两岁的儿子去哪度假,最后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有“天沟地缝”之称的马岭风景区。因是公共假日,又正值马岭一年中最好的气候时节,马岭风景区游人如织。10月3日11时30分左右,他和妻

  • 农夫和老鹰

    农夫和老鹰农夫看到猎人的罗网里有一只老鹰,而那只老鹰的翅膀受伤了,正在罗网里伤心地哭泣。农夫见状动了恻隐之心,便对猎人说:“老哥,把这只老鹰卖给我吧,我很喜欢它。”猎人同意了农夫的请求。农夫把老鹰带回家,为它洗净了伤口,包扎好后,还给它喂了

  • 公牛和狮子

    公牛和狮子从前,在靠近原始森林的一个牧场上生活着3头肥壮的公牛。它们形影不离,总是在一起吃草,一起到河边喝水,一起睡在牧场。有一头狮子早就对这3头牛垂涎三尺了,但它始终没有下手的机会,因为3头牛从不分离。最后,狮子想出了一个主意:离间3头公

  • 沙漠里的两个朋友

    沙漠里的两个朋友有一则阿拉伯的传说: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旅途中他们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其中一个还打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一个人走到帐篷外,一言不语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

  • 心中的枷锁

    心中的枷锁人与人的信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彼此间可以不保留任何秘密。——克罗克星期日的那一天,大卫的儿子与同学去玩,大卫一个人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儿子的书桌上很乱,就走过去想整理一下。此时,大卫突然灵机一动,就打开儿子的抽屉,发现了一个

  • 遗失的斧头

    遗失的斧头农夫甲和农夫乙忙完了田里的工作,一起回家。他们走在路上,农夫甲忽然发现地上有一把斧头,就跑过去捡起那把斧头。他看了看斧头,觉得还很新,就想带回家占为己有。农夫乙看到这把斧头就说:“我们发现了一把斧头。”农夫甲认为这把斧头是他发现的

  • 同情的施舍

    同情的施舍世界上的诸物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以上帝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史提尔汉斯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遮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汉斯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未指望得到旁人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