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发现中国的凡·高

发现中国的凡·高

收录日期:2025-08-07 22:12:29  热度:10℃

苗世明先生位于上海的办公室内挂满了色彩艳丽的画。画的作者都有一个简短的介绍,名字、出生年、星座,然后才是病症类型,比如自闭症、智障或者精神分裂。

他把星座置于病症之前,是因为“尊重他们,想让公众更立体地了解他们。他们其实也有这些爱好,和我们一样,没什么不同”。

苗世明2010年在上海创办了“无障碍艺途”——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为脑部残障人士提供免费的艺术潜能开发课程。每个周末,这间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最多会迎来40个学员。上课很热闹,他们直白地表达情绪,甚至满地打滚。苗世明引导他们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学员画了一个太阳,他会问,天空中有几个太阳呢,太阳有没有孩子?

学员们最初画画的时候,不敢随心所欲。“北京人就画福娃,上海人就画海宝。他们怕别人说自己是傻子。”苗世明说。他拜访学员的家,了解他们的父母和成长背景,和学员称兄道弟,试图挖掘和疏导他们内心深处的情绪。他对这个特殊人群的基本态度是:“你是一个生命,你有独立表达的权利。”

渐渐地,惊喜来了。一个叫小龙的脑瘫学员,擅长抒情性的叙事绘画。他在一把木头椅子的4条腿上,画了发生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爱情故事。这是他想象之中的爱情。一个“90后”自闭症患者,在她所有的作品中画满了睁大的眼睛,她希望能够与外界交流。

最让苗世明难忘的是一个叫小燕子的智障学员。她喜欢看恐怖片,所以作品中充满了阴暗的主题和复杂的造型,极有震撼力。摄影师马良看过她的作品,评价道:“这是中国的草间弥生。”苗世明几次找到她的家长,希望小燕子能坚持学习绘画,但家长却认为,这只不过是小孩子偶然的瞎画罢了。小燕子有时会偷偷给苗世明发信息,说需要纸和笔,他便如地下党一样找机会送过去。他说:“病的不是小燕子,是她的家人的想法。”

现在,苗世明已经能够通过一张画来判断学员的病症。智障者多画一些圆乎乎的小动物;自闭症患者喜欢画抽象图案、色块和重复的形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出“思想家”,能画出精细的机器,并指出每一个结构的用途。

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苗世明的工作大多与钱有关。他需要筹款、做媒体宣传、申请政府项目和慈善基金,每年需争取150万人民币来维持“无障碍艺途”在全国6个工作室的运转。他给自己的员工开出公益圈内少见的高工资,曾以万元月薪招募MBA做管理工作。

苗世明不认为做公益就要受穷。他看到太多的公益组织做到最后,自己成了被救助的对象。这个行业有荣誉感,但缺乏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年轻人就很难留下来。他想改变这一点。

“时尚公益”是苗世明提出的一个概念:“我觉得公益应该跟时尚、跟公众的兴趣点互动起来。”2013年,大黄鸭在香港展出,这个憨头憨脑的庞然大物掀起一阵热潮。苗世明马上想,“无障碍艺途”能和大黄鸭有什么关系。正好有一个叫岩岩的自闭症学员喜欢大黄鸭,“我觉得这是个故事。我要把他挖掘出来,要去包装”。他亲自给大黄鸭的设计者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写信,邀请大黄鸭到上海来。

霍夫曼不仅带着大黄鸭来了,还见了岩岩,此事成为上海滩热议的焦点。苗世明和他的“无障碍艺途”被广泛报道。

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也注意到了这个公益组织,主动邀约这些特殊的艺术家们来参观自己的个展《九级浪》的作品安装现场。苗世明把过程都录了下来,拍了照片发朋友圈,“你不知道当时的点赞量,我觉得非常夸张,200多个”。

他还参与高圆圆和某公益项目的母亲节捐赠活动,帮助过一位精神分裂的学员将一幅他所画的奥巴马的素描赠给了奥巴马。苗世明的办公室内,摆着学员画的“绅士狗”图案的靠枕,“一套送给了马云”。

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也需要类似长袖善舞的技巧。机构刚成立的时候,很多领导觉得苗世明有病,要教疯子、傻子画画,“你去陪他们,你疯了”。他就说:“你说得挺对的,我现在就是疯了。”项目的名字是“无障碍艺途”,苗世明去给各地领导展示的时候,领导们都不明白。“你去解释,我用艺术教他们,然后产生作品,回到价值,把这事说完,得用5分钟”。好多大领导只给他一句话的时间,他就想了一句口号“发现中国的凡·高”,所有人都懂了。

当记者问做公益遇到的普遍误解是什么,苗世明几乎脱口而出:“普遍的误解,就是觉得你在利用脑部残障人士做噱头,赚钱。”他希望在正常人和脑部残障人士之间建立起联系,“做项目不能越做离社会越远。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有问自己,这个公益项目到底有没有改变这些人,到底对他们有没有帮助。”

并不是所有脑部残障的孩子都是艺术家,但苗世明看到,艺术给大多数孩子带来了改变。比如,自闭症患者的肢体动作逐渐变得稳定。苗世明曾接触过一个18岁的自闭症男孩,男孩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咬自己的衣服。他坚持让这个男孩每周作画,排解情绪,并把固定动作转移到画笔上。“至少我上一次见到他,他已经完全不咬自己的衣服了,我觉得挺有成就感,因为大孩子去除这种毛病不是那么容易。”后来他才知道,艺术治疗是西方发展了几十年的疗法,能够帮助语言受阻者抒发内心的情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心理疾病的困扰。

从事公益之前,苗世明是个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专业。2009年,他作为北京“798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设计了一个名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项目,首次接触到脑部残障人群。

“第一次见他们时,我的感觉其实和大部分人是一样的,觉得不能离他们太近,闻到他们身上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想着这种病是不是会传染。有些人吃了药,脸色都是灰白的。”接触之后,他们展露出的艺术才能让苗世明惊讶不已。艺术也让这个处于社会阴影中的特殊人群变得开心。

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影响他人与完成自我的结合点。苗世明保存着做“无障碍艺途”的许多细节,比如来上海做项目时的火车票、蔡国强的录音、别人的赠品等等。这些与帮助脑部残障人士一起,构成他用生命体验创作的一个巨大的行为艺术。“从装置的角度来说,因为你这个意志的存在,导致社会最后出现了这么多事件,影响了这么多人,”苗世明说,“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行为艺术。”

猜你喜欢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宋朝,北方强虏屡屡进犯,边关吃紧。皇上命江南诸郡,火速调运粮草北上,以供军用。江南某县小吏陆喻奉命押运粮草,临行之前,向双亲二老道别。陆母重病在身,陆喻怕自己走后,母亲思儿心焦,加重病情,就偷偷对父亲说:“县令逼迫,需星夜兼程,误了军粮是要

  • 龙门桥

    道县横岭瑶族乡有座让人感到非常奇怪的石拱桥,叫“龙门桥”。桥的这头过去是条纵古官道,而桥的那头是不通路的陡山坡,过往的人甚少,且溪流之水也不大,可为啥要在这儿横建一座上好的石拱桥呢?而且还取了一个特好听的桥名——“龙门桥”呢?相传清道光年间

  • 冷面杀手

    从前,咸盐为国家统一管理物质,不得私运,而且官税极重。凡交通要道都设有关卡,颍河也不例外。颍河很长,上通京广要道,下达淮河入黄浦江。从漯河、周口往下游去的船只如梭,从六安、蚌埠往上游去的船只更是川流不息。颍河镇的哨卡设在颍河北岸,岗楼为红石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大将班超被派往西域进行联系。他和随从先到了鄯善,鄯善国王对他们十分敬重,热情款待他们。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忽然对他们冷淡了。班超发现不对劲,就派人去打听情况,发现是他们的敌人、北方的匈奴派了比他们更多的人来联络鄯善的国王,这使国王

  • 打破砂锅问到底

    相传,在一个村子里有这么一户人家,婆婆做事很精细,干什么都非常认真;媳妇却很马虎,什么事凑合过去就行了,从不讲究。因为性情不同,这婆媳二人经常吵架,总是要公公从中调解。一次,公公出门做生意去了,不在家。偏巧这时,媳妇做饭时一不小心打破了一口

  • 丁是丁,卯是卯

    传说在隋朝末年,隋炀帝举行了一场比武大赛,各路英雄云集于此,经过一番厮杀争斗,罗成夺了头名。监考官杨林见罗成相貌堂堂,武艺出众,便想收他做干儿子,罗成自然是不会同意认奸臣杨林为父,杨林一气之下,便诬陷罗成,说他想要谋反,将他关进大牢。罗成的

  • 妓女与河童

    明治年间,浅草是京都的繁华所在,浅草河两岸寺庙艺馆林立,几个久未开张的河童坐在桥栏杆上,肚子叽里咕噜乱响。河童是靠帮人打捞不慎落入水中的值钱物什为生,做这一行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这一天没有生意,自然没钱买吃的。十一岁的孤儿龙太郎嘀咕一句:“

  • 上司放个屁,下属唱台戏

    明朝万历皇帝继位时年方七岁,军国大事全权委于万历的师爷大学士沈鲤。一次,沈鲤巡视江南,路过老家,为不惊动地方,便青衣小帽悄悄回家了。但此事不知怎的被知府知道了,急火火地登门拜见。沈鲤无奈,只好与知府闲扯起来。正说话间,沈鲤忽然想放屁,但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