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蔡泽忽悠当宰相

蔡泽忽悠当宰相

收录日期:2025-08-08 04:08:53  热度:8℃

春秋战国时期的蔡泽,从一个无业游民当上秦国宰相,靠的是一张忽悠人的嘴!

之前,蔡泽东奔西走在诸侯国,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正在他考虑明天去哪碰运气的时候,忽听秦国传来真消息。说秦国宰相范睢推荐的河东太守王稽因有造反嫌疑,被秦王砍了。范睢推荐的另一叫郑安平的人,接替白起率兵攻赵被围后,投降了赵国。这两个人都属叛国投敌,作为推荐人的范睢责任重大。按说,他该引咎辞职,但他没这样做。

秦王虽然没追究他,但对他的信任度明显降低。这就潜伏着危机,不定哪天不高兴,秦王会算老账,宰相做不成,命也不定保得住!

蔡泽仔细分析了范睢的处境后,认为自己发迹的机会来了。他以最快的速度直奔秦国,一路上边走边造舆论,见人就说:“他一到秦国,秦王肯定要拜他为相,到那时,现任宰相老范睢就该卷起铺盖回老家种地去了。”

蔡泽这些话,虽然没写在博客上,但它的传播速度还真不亚于互联网。他人没到,话却吹进了范睢耳朵里。范相很生气,但也很好奇。他想:“这个蔡泽是个什么人物,敢到我的一亩三分地里收庄稼!”于是,蔡泽前脚到,后脚就被范睢请进了相府。范相爷打起官腔问道:“听说你要到秦国来做宰相,让我回家种地去,是真的吗?”蔡泽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是呀。”范睢气得差点儿从椅子上跳起来,说:“你那个猴样也能当宰相?”蔡泽轻轻一笑说:“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如今您不行了就该下台!”范睢吹胡子瞪眼睛,拍着桌子训蔡泽。蔡泽拱拱手直攻其心说:“宰相大人,此言差矣!别看您现在还风光体面,但您的潜在危险大着呢。您想想历史上在您这样的高位上能善始善终的有几个,冤死屈死的倒有一大把。就说您的同事白起吧,他为秦国立下的功劳不比您小,到头来还是被秦王砍了。所以,您呢,趁现在威望还好,秦王也不十分讨厌您的时候,主动退下来保住自己的名声,还可以拿到优厚的退休金……这样的好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蔡泽这番话,忽悠得头头是道。范睢想想确有道理。当他想到自己有小辫子在秦王手里,当宰相久了肯定有同僚不满。趁现在蔡泽当宰相的舆论盛行之时退下来,还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范睢决定马上退休。他把蔡泽带到秦王面前,大大地称赞了一番之后,向秦王递上两份报告。一份是自己退休申请报告,一份是推荐蔡泽做宰相的报告。秦王批第一份报告:“暂不退。”第二份报告:“为副宰相。”

没过几天,范睢又写报告,称自己有病,要求退休。秦王批准他退休的同时,蔡泽顺利地接上班,正式做了秦国宰相。

猜你喜欢

  • 白犀牛之死

    南非的国家公园内接连发生了几起离奇的白犀牛死亡事件。警察最初怀疑是偷猎者干的,可是死亡的犀牛身上最值钱的牛角并未被割去,而在它们身上都有被长而尖利的硬物刺透的伤口,身体上还有被践踏、踩压过的痕迹。后来,经过对其他白犀牛的跟踪调查,终于发现了

  • 牙刷的位置

    在洗手间里,妈妈看见儿子布朗的牙刷被扔在漱口杯外面。妈妈非常生气,把布朗叫到身边,不满地说:“布朗,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布朗正在想问题,听见妈妈的话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

  • 三个终极问题

    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的。然后觉得这样的三个终极问题,冥思苦想,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后来有一天他很苦闷,他就微服私访,自己就下去逛去

  • 李某训妻

    李某出身农村,他的妻子是城里人。有一次,李某的儿子周岁,他的母亲从百里之外的山村来城里探望他们。妻子态度冷淡,婆婆回去时只给了5元钱的路费。可当妻子的母亲来访时,妻子高兴万分,并给了50元钱。李某看在眼里很不高兴,于是他决定教育一下妻子。一

  • 难产的金锅

    有一天,阿凡提到一位以贪婪闻名的巴依家去借锅子,巴依当然不肯,最后在阿凡提表示用自己的小毛驴留下做抵押的情况下,才让他拎锅子出门。第二天,阿凡提准时来归还锅子,并且同时还带来一只小锅,巴依好奇地地问:“阿凡提,你带这个小锅子来干吗?”阿凡提

  • 宾至如归的感觉

    里根和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是老乡,因此在美加外交关系上,两位首脑也时常利用这个优势“求同”。特鲁多特意请里根到自己的老家,并以老乡身份盛情款待,宾主不亦乐乎,其乐融融。当里根以美国总统的身份第一次访问加拿大期间,他自然少不了发表演说。可

  • 老人劝架

    有一次,在某市一条车水马龙的大马路边上,围了一大群人。原来是一对年轻夫妻在吵架。男的三十来岁,戴副眼镜,看模样像是一位高校教师;女的面容憔悴,哭得十分伤心,吵着要撞汽车寻死。那男的大声责骂妻子“没知识,跑到大马路当众出丑”,粗话连串,越骂越

  • 将诗投入烈火

    一位诗人作诗作得十分蹩脚,但他却孤芳自赏,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一次,他满怀热情地去询问一位读者对他诗的看法:“您是否认为,我应该在我的诗中投人更多的激情的火焰?”读者说:“不,我认为您应当把您更多的诗,投入到熊熊烈火之中。”大道理:读者把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