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张维加:一株茁壮成长的野草

张维加:一株茁壮成长的野草

收录日期:2025-08-07 21:49:50  热度:10℃

没有上幼儿园、上学后不择校、不补课、不上兴趣班、有些课还不上,一个不按照如今的教育“常规”出牌的男孩儿,2011年却以全额奖学金走进了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

张维加5岁时,随父亲搬到杭州,在三墩落户。父亲将他送到单位的幼儿园。幼儿园就在父亲的办公室楼下。可只上了几天,小维加就说没意思,不想去。父亲也不勉强他,让他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自己在工作之余教他,自己准备教材,出题目,做算术,100以内加减,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他也做了不少。另外就是看小人书,几天就能看一本。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他早会了。

张维加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看书。小学二年级时,张维加就把父亲的《传统相声集》翻得纸都快掉下来。整个小学阶段,父母从不催他做作业,父亲还喜爱给他讲历史故事。父亲没空的时候,维加就自己找书读,有时兴趣来了,他还喜欢动笔写写,在家里的白墙上涂鸦,父母也任由他写,不打不骂。到了小学高年级,张维加读书的兴趣更浓了,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全都自己看。小维加看书的速度飞快,母亲要看一个星期的书,他只要一天就能看完,而且记性特别好。当他一口气吞下《上下五千年》后,还能述说其中的场景细节。初中时,他去图书馆借书,别人是一本或几本的借,而他一借就是一大袋,有几十斤重。因为还得及时,又爱惜书本,图书管理员对他这个爱看书的孩子格外喜欢格外关照,总是满足他的要求。

到了高中,张维加依旧喜欢读书,常常泡在图书馆里。有好几次,到了晚上就寝时间,满学校找不到他人,后来才知道,他先蹲在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要关门,他就拿着书蹲到还没关门熄灯的计算机房里学习去了。为了尽兴读自己喜爱的书,维加曾找到高中校长,说他有些课程早就自学看完了,能不能不上那些课?校长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商量之后,同意让张维加免试部分课程。此外,张维加没有参加过任何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学校也没有动员过他参加。

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张维加在高二时写出了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这是一篇跨越了生物、化学、物理等专业范围的论文,当时在浙江没有教授能在第一时间读懂这篇论文。论文推荐上去,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的好成绩,并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张维加也因此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资格,又赢得了大半年自主学习的时间。

张维加也玩电脑。也许是与父亲的工作有关,张维加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就买了电脑,但他只是把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他不爱玩电脑游戏,高三时虽然玩过一段游戏,可很快就停手了,说那纯粹是跟着编程玩,没意思,转而还是干起自己的老本行,有时间还背起了牛津大词典。

进入北京大学后,张维加的知识面与专业深度让人惊讶,赢得了不少教授的青睐。又因为他学术上的谦虚、勤奋,结识了许多圈内的牛人。82岁高龄的北大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赵凯华,与他成了“忘年交”。被誉为“嫦娥之父”之一的77岁的欧阳自远教授,也是张维加的好朋友。有这样的“朋友”,张维加如虎添翼,本科四年,他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世界三大著名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论文7篇。

聊起今天的成就,张维加很是感慨,他说应该感谢也很庆幸在国内的学习生活,是家庭、学校给他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在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近读书的,分别是三墩小学、三墩中学;高中时的杭州市第二中学及大学时的北京大学,都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说到这些国内的学校和老师、教授,张维加颇有些激动,他说自己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于野外,自然茁壮成长,如果置于盆内,或许就衰败了。

张维加是一株野草,一株没有受限于或方或圆的盆景的野草,一株吸天地之精华灵动伸展的野草。

猜你喜欢

  • 生日为她点首歌

    门被轻轻地推开,外面闪进一道光亮,操场上噪杂的音乐也随之灌进来。门口,缓慢移动着一个女人的身影。我头也没抬,继续着手中会计催要的报表。“老老……师,这是政教处吧?你是仲主任吗?”她怯怯地问。“是,我就是。什么事?”我依旧忙着手中的活,应着她

  • 失足的“伟大母亲”

    从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警察是一切失足妇女的天敌。一般情况下,警察不对落网的失足妇女游街示众并实名曝光就算厚道。但很遗憾,并非所有失足妇女都是好逸恶劳、道德沦丧。其中相当一批属于逼良为娼。作为一个警察,除了捍卫法治,还需要接受良知的追问。于是

  • 我的妈妈来看我

    30年前,我在大学念书,我常常去台北监狱探访受刑人,我还记得那时候,台北监狱在爱国西路,我们的办法是和受刑人打打篮球,同时也和一些人聊聊天。当时,有一位黝黑瘦高的受刑人似乎最和我谈得来,他很喜欢看书,因此我就设法送了很多书给他看,我发现在众

  • 三年,一千零九十五天

    三年了,一千零九十五天,我都没有再见到你,除了在梦里。这可真漫长,妈妈。你一定想知道儿子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吧。他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瘦,不好好吃饭,还长出好多白头发。你还能认出他来吗?三年前那场霜降,真要命,带走了你,留下一阵又硬又冷的风。那时,

  •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她一直忙于工作和学业,儿子一生下来,便送回了山东的老家,由父母代为照顾,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她才匆匆回去一趟,与儿子团聚。所以小小的孩子,一直将她当成一个图画册里的“妈妈”的符号,见到她的第一天,总是不远不近,好像家里突然来了一个让他觉得陌

  • 母亲的直立人生

    不少次,任少云跟人讲一个问题:喊娘家人来打男人一顿,咋样?男人太懒,干活催急了就骂人,再催就打,任少云没有双脚,爬起来还没有一个三岁小孩跑得快,有打只能强挨着。每一次,任少云最后都会想通,算了吧,男人脑子不够使,你就是打他一顿,他也改不了。

  • 一棵名叫“奶奶”的树

    尽管有一万个不情愿,但她还是不得不接受要与奶奶独处半年的现实。“爸爸在新疆的工程需要人手,你要听奶奶的话……”妈妈一边往箱子里塞衣服,一边叮嘱着。她对奶奶的记忆比较遥远。爸爸妈妈曾试过把奶奶接来城里同住,可奶奶说,她是一棵老树,换了地方就活

  • 母爱,绝不残缺

    我亲爱的睿睿:转眼,你已经四岁多了。妈妈心里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可你现在还听不懂,也许长大以后看了这封信就能了解我现在的心情。你出生在我们老家广东梅州。在你一岁半时,我们带着你来到上海打拼。我和你爸为了让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日夜不停地打工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