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等待,是生活的一部分

等待,是生活的一部分

收录日期:2025-08-08 04:03:42  热度:9℃

一个朋友去希腊参加一场赛事,他乘坐的飞机在纽约延误8个小时,与他同行的旅客到处闲逛、抱怨,只有一个瘦小的八十高龄的希腊女士,在8个小时里坐着没动,非常平静,没表现出一点沮丧的样子。

他们上飞机后,这位女士就坐在我朋友的对面。

“她冲我微笑,依然不抱怨,不躁动——就只是坐在同一个地方,脸上带着同样满足的表情。”他们最后在希腊着陆时,已经离出发时间过去22个小时,而她见到来接她的人时,“笑容可掬、精力充沛,十分开心的样子。”

“直到今天,”我的朋友说,“过了20年,每当我碰到类似的延误,我都会想起那位瘦小的黑衣希腊女士,我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境。”

那位身着黑衣的女士知道一个我们很多人早已忘记的事实: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间需要等待,我们可以选择快乐地等或是痛苦地熬。

今天,大多数人都觉得等待代表着某个机构有某种缺陷,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但人类总得等:等好的天气去种庄稼、等待通过机场的安检……

研究表明,普通人一年要花11天的时间排队,这还不算在车里、飞机上用语音邮件和别人说话的时间。科技并不会减少我们等待的时间,它只是改变我们等待的内容。

研究者指出,虽然一些系统能改进,等待却永远不可能完全从我们生活中剔除。我们越是接受这个事实,像那位希腊女士一样,我们就會越快乐。

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等待。

猜你喜欢

  • 海岩:有心人的世界

    22年前,畅销书作家海岩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每天晚上八九点钟准时回到自己的小屋,偷偷摸摸地写一部长篇小说。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写呢?因为海岩只读了四年书,连小学都没毕业,他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怕别人说自己“好高骛远”。海岩就是在这样

  • 我爱江湖

    今年冬天来得早,十月已经一片萧条的景象。以前喜欢冬天,看鲜花败去,杨柳无色,总觉得于光秃秃中可洞悉世界本质,灰乎乎的色彩倒也有种坚强味道。但今年冬天却怕了寒冷,中午落入房间的阳光也少了往年的力量,远处锅炉房偶尔传来的铁器碰撞声远没了以前的空

  • 周有光:从小学到大学

    育志小学进小学的印象我到今天还记得,那时刚刚开始创办新式小学,听说已经创办了两个学校,我们这个小学是第三个。这个小学原来是一个庙,把庙收拾收拾,就成了小学。那个房子里面都是麻雀窝,麻雀多得不得了。小学生很淘气的,我们下了课,搞一个梯子爬上去

  • 及时雨胡适

    话说胡适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因生活所迫要辍学。胡适得知后,表示一定会资助他,要他继续学业。开学前,胡适将此事交代给夫人江冬秀,自己出差去了,回来却发现夫人根本没给学生交学费,夫人说照胡适这个资助法,他早晚有一天得靠别人资助。胡适大怒,

  • 鲁迅与车夫的几件小事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甚至有大学教授说:“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但鲁迅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震撼心灵的《一件小事》。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感受到了高尚人格的力量:我这时突然感

  • 一本书的命运

    1988年初,一家著名文学杂志在当年的第一期以专栏的形式推出了一位上海学者的三篇散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后,立即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北京、天津等地几家知名出版社都来信和作者商讨出版事宜。就在作者考虑该把自己的稿子交给哪家出版社的时候,一天,

  • 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

  • 郑板桥教我们去薄存厚

    郑板桥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被人们熟知,是因为他的书画,其实他为人处世的人格魅力也值得我们敬佩的。他曾经托人在家乡花十二两银子买下一块地,打算将来做墓地用。有一年清明节回家祭祖,他到那块墓地看了看,发现墓地中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墓。他有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