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明末殉节官员凌义渠简介 凌义渠是个什么样

明末殉节官员凌义渠简介 凌义渠是个什么样

收录日期:2025-08-07 16:41:53  热度:9℃

凌义渠是明朝大臣,也是著名的殉节官员。他生于公元1591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是浙江湖州织里镇人氏,字骏甫,号茗柯。凌义渠还是明代文学家,著名的雕版印书家。

凌义渠为人有才识,且品德出众,因此还是诸生的时候,就与温璜(温璜,字于石,号宝忠,崇祯二年进士)一道受到乌程知县马思理的器重。

天启五年,凌义渠高中进士,入朝授官行人,掌传旨、册封等事。崇祯三年,升官为礼部给事中,任官期间知无不言,常常对帝王进行规劝。

当时三河县的知县刘梦炜丢失了朝廷三千饷银,因为追讨赔偿急迫,实在换不起害怕受到罪责,选择了自缢而死。刘梦炜去世之后,朝廷下令让其家人赔偿三千饷银。

凌义渠得知此事之后,当即上书,言:因为金钱而逼死国家任命的官吏,甚至还下令让家人赶紧赔偿,恐怕会让天下人议论,批评朝廷只知道金钱,而不在意盗窃之事。皇帝听了他的建议之后,于是特地下旨赦免了刘梦炜的家人。

凌义渠清廉刚正,不依附权贵,刚直不阿。温体仁当政之时,虽然他是温体仁的同乡,但是却从未依附于温体仁。甚至某些时候,还会站在这正义的一方,反对温体仁的一些决策。

当时有给事中刘含辉弹劾体仁草拟诏旨不适当,反而被下旨贬官。凌义渠上书劝谏说:谏官不能规劝当政者的过失,将告诫诤谏的权力让给部院大臣,使得言路受阻,长此以往,恐怕连小臣都把不说话当作尽职,当作为官的秘诀,这必定会给国家带来无穷大的忧患。

后来又有谏官刘昌,因为反对兵部尚书张凤翼论被废弃的将军陈状猷的功劳,而受到处罚。凌义渠义正言辞的说:如今上下期满,官员贪得无厌,徇私舞弊,胡乱邀功的情形严重。如果因为谏官劝谏而处罚他,那么所以谏官都将闭口不言,此后必定功罪颠倒,犯法作弊成为常态。

凌义渠经过三次升迁,为兵部给事中,仍然知无不言。但也正因为他的知无不言,多次上奏,得罪了按时的吏部给事中刘安行,后来被刘安行安排到福建担任参政,后升任福建按察使,转任山东右布政使。

地方任职期间,凌义渠清正廉洁,政绩显著,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后来被召回京担任南京光禄寺卿,同时负责应天府尹事。

崇祯十六年。凌义渠被任命为大理寺卿。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北京。凌义渠率领士兵奔赴长安门,亲自指挥守卫。不久之后传来紫禁城沦陷的消息,凌义渠慌忙还朝。

还朝之后,崇祯帝驾崩的消息又传来,一时悲痛难忍,扶墙哀号。他以头触柱,血流满面,哀痛国家和君主的不幸。门下子弟劝他保重自己,反遭凌义渠呵斥。

凌义渠回到家中,将自己平生喜爱书籍烧毁,等到天明之后,穿紫衣向皇城跪拜,又回家拜别家中父母,随后殉节悬梁自尽,享年五十三岁。

南明建立之后,追赠凌义渠为刑部尚书,谥忠膏,清朝之时赐谥忠介。

猜你喜欢

  • 婺源民间故事:老虎外婆

    从前,有一户人家,姆妈让儿子女儿去给娘娘①送米枣②,娘娘家住在另一个村子,有好几里山路。姐弟俩在路上有说有笑地走着。半路上,碰到了一个老虎。老虎问姐弟俩:你们到哪里去?”姐弟俩回答:我们给娘娘送米枣呀。”老虎说:我就

  • 闽南民间故事:多子饿死爸的典故

    有句俗话叫做多子饿煞爸”。这典故出在九龙江边。早年间,有个姓肖的老头,他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四是亲生子。老三是个检来养大的。肖老头辛辛苦苦把四个儿子拉扯大,娶媳妇成了家。肖老头给他们各自一份财产。他把田给了老大;把一门店铺

  • 闽南民间故事:打虎亲兄弟

    打虎亲兄弟这则故事说的是:从前,闽南某山区半山腰,有一小村庄,村前村后树林密布,常有野兽出没。村里有户人家,父母早逝,兄弟三人,白天结伴上山砍柴,挑往墟场换口粮,晚上则遵照祖训,一起练武防身,天长日久,却也练就一身好拳脚。由于家境贫寒谋生艰

  • 闽南民间故事:草索拖阮公,草索拖阮爸

    草索拖阮公,草索拖阮爸这是闽南一句俗语,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老阿公老了,耳朵听不见了,病在床上半年多,只剩点气丝。儿子觉得老头子够拖累的,不如早点打发他上山。一天儿子搓了一条很结实的草索,将老阿公捆在一片木板上,然后叫来自己的宝贝儿子&md

  • 白鹭女神

    本剧以厦门的民间传说为依据而创作的,主要讲述了圣洁多情的白鹭,被万石公子优美的琴声吸引,结为知音。蛇妖趁机作乱,骗走了白鹭身上象征生命的七彩翎。白鹭流血不止,斑斑血迹化成炽烈的凤凰树,染红了鹭江天地垂怜,封之为白鹭女神”,无名小

  • 闽南民间故事:拿饭匙抵猫

    从前,步文乡有个老人,姓陈名勤。为人善良,团结乡里,一生抱负立足于和为贵”,在其家门前高挂无事牌”。一天,村里有个家财万贯的员外,见了此牌,呵呵大笑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小小的农佬,岂敢高挂无事牌

  • 漳州民间故事:谢能舍一筊卓立

    谢能舍的父亲姓谢名琏,是明朝一位探花.在未中举人之前,家境十分贫穷,他只好当教书先生,以舌耕为业,设塾第于漳州杨老巷,和一座伽蓝庙做厝边.由于他的工资仅能应付三顿稀饭,没有余钱买好料吃,他就用小木头削了一支木鸡腿,用来醮豆油配稀饭,免得被人

  • 谢能舍一漳浦剃头

    谢能舍是个浪荡子,花钱似流水,经常让他老爸气得一直吹胡须.没办法,谢琏叫他去训示说:"儿啊,你的岁数不小了,虽是官家囝儿,也要学会料理家事,该花的即使一百两银子也该花,该省的一文钱也要省下来啊."小谢听了连连说是.这天,